書摘:孔子傳(下)

作者:錢穆

孔子與門人。(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8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接上文:書摘:孔子傳(上)

再版序

予之此稿,初非有意撰述,乃由孔孟學會主持人親來敝舍懇請撰述孔孟兩傳。其意若謂,為孔孟兩聖作小傳,俾可廣大流行,作為通俗宣傳之用。余意則謂,中國乃一史學民族,兩千五百年前古代大聖如孔子,有關其言論行事,自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以後,尚不斷有後人撰述。今再為作傳,豈能盡棄不顧,而僅供通俗流行之用。抑且為古聖人作傳,非僅傳其人傳其事,最要當傳其心傳其道。則其事艱難。上古大聖,其心其道,豈能淺說?豈能廣佈?遂辭不願。而請求者堅懇不已。終不獲辭,遂勉允之。

先為孔子作傳,搜集有關資料,凡費四月工夫,然後再始下筆。惟終以《論語》各篇為取捨之本源。故寫法亦於他書有不同。非患材料之少,乃苦材料之多。求為短篇小書,其事大不易。非患於多取,乃患於多捨。抑且斟酌羣言,求其一歸於正,義理之外,尚需考證,其事實有大不易者。

余此書雖僅短短八章,而所附疑辨已達二十五條之多,雖如《史記‧孔子世家》,亦有疑辨處。此非敢妄自尊大,輕薄古人。但遇多說相異處,終期其歸於一是。所取愈簡,而所擇愈艱。此如《易傳》非孔子作,其議始自宋代之歐陽修。歐陽修自謂上距孔子已千年,某始發此辨,世人疑之。然更歷千年,焉知不再有如某其人者出。則更歷千年,當得如某者三人。三人為眾,而至是某說可謂已得眾人之公論。則居今又何患一世之共非之。但歐陽所疑,不久而迭有信者。迄今千年,歐陽所疑殆已成為定論。余亦採歐說入傳中,定《易傳》非孔子作。此乃是孔子死後千餘年來始興之一項大問題大理論,余為孔子作傳,豈能棄置不列?又此有關學術思想之深義,豈能僅供通俗而棄置不論?

書稿既定,送孔孟學會,不謂學會內部別有審議會,審查余稿,謂不得認《易傳》非孔子作,囑改寫。然余之抱此疑,已詳數十年前舊稿《先秦諸子繫年》中。余持此論數十年未變,又撰有《易學三書》一著作,其中之一即辨此事。但因其中有關《易經》哲理一項,尚待隨時改修,遂遲未付印。對日抗戰國難時,余居四川成都北郊之賴家園,此稿藏書架中,不謂為蠹蟲所蛀,僅存每頁之前半,後半全已蝕盡,補寫為艱。吳江有沈生,曾傳鈔余書。余勝利還鄉,匆促中未訪其人,而又避共難南下至廣州香港。今不知此稿尚留人間否。

學會命余改寫,余拒不能從,而此稿遂擱置不付印。因乞還,另自付印,則距今亦踰十三年之久矣。今原出版處改變經營計畫,不再出版學術專著,故取回再版付印。略為補述其成書之緣起如上。至孟子傳,則並未續寫,此亦生平一憾事矣。余生平有已成書而未付印者,如上述之《易學三書》。又有已成書,而其稿為出版處在抗日勝利還都時墜落長江中,別無鈔本,如《清儒學案》。今因此稿再版,不禁心中聯想及之。而《清儒學案》一稿,則尤為余所惋惜不已者。玆亦無可詳陳矣。

中華民國七十六年四月錢穆補序時年九十有三

第二章 孔子之生及其父母之卒

一、孔子之母

叔梁紇娶魯之施氏,生九女,無子。有一妾,生男曰孟皮,病足,為廢人。乃求婚於顏氏。顏氏姬姓,與孔氏家同在陬邑尼丘山麓,相距近,素相知。顏氏季女名徵在,許配叔梁紇,生孔子。

◆疑辨一

《史記》稱叔梁紇與顏氏女禱於尼丘,野合而生孔子。此因古人謂聖人皆感天而生,猶商代先祖契,周代先祖后稷,皆有感天而生之神話。又如漢高祖母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遂產高祖。所云野合,亦猶如此。欲神其事,乃誣其父母以非禮,不足信。至謂叔梁老而徵在少,非婚配常禮,故曰野合,則是曲解。又前人疑孔子出妻,實乃叔梁紇妻施氏因無子被出。孟皮乃妾出,顏氏女為續妻,孔子當正式為後。語詳江永《鄉黨圖考》。

二、孔子生平

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亦有云生於魯襄公二十一年者。其間有一年之差。兩千年來學人各從一說,未有定論。今政府規定孔子生年為魯襄公二十二年,並推定陽曆九月二十八日為孔子之誕辰,今從之。

◆疑辨二

關於孔子生年之辨,詳拙著《先秦諸子繫年》卷一〈孔子生年考〉,亦定孔子生魯襄公二十二年。

孔子生於魯昌平鄉陬邑,因叔梁紇為陬大夫,遂終居之也。

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孔子父母禱於尼丘山而得生,故以為名。

三、孔子父母卒年

孔子生,其父叔梁紇即死,但不知其的歲。或云:孔子年三歲。

孔子母死,亦不知其年。或云:孔子二十四歲母卒,不可信。《史記‧孔子世家》記孔子母卒在孔子十七歲前,當是。

〈檀弓〉云: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殯於五父之衢。人之見之者,皆以為葬也。其慎也,蓋殯也。問於鄒曼父之母,然後得合葬於防。

孔子父叔梁紇葬於防,其時孔子年幼,縱或攜之送葬,宜乎不知葬處。又古人不墓祭,歲時僅在家祭神主,不特赴墓地。又古人墳墓不封、不樹、不堆土、不種樹,無可辨認。孔氏乃士族,家微,更應如此。故孔子當僅知父墓在防,而不知其確切所在。及母卒,孔子欲依禮合葬其父母,乃先淺葬其母於魯城外五父之衢。而葬事謹慎周到,見者認為是正式之葬,乃不知其是臨時淺葬。故曰蓋殯也,非葬也。鄒曼父《史記》作輓父,輓是喪車執紼者,蓋其人親預孔子父之喪事,故知其葬地,其母以告孔子。此事距孔子母死又幾何時則不詳。時孔子尚在十七歲以前,而其臨事之慎密已如此。

◆疑辨三

此事亦多疑辨,然主要在疑孔子不當不知其父葬處,此乃以後代社會情況推想古代。今不從。(本文限網站刊登)

──節錄自《孔子傳》/東大圖書公司

《孔子傳》(三版)(東大)/東大圖書公司提供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元燕南芝菴兩百多年後的明世宗嘉靖年間,江南出了一位戲曲大師魏良輔。而歷來對於魏良輔和他創發的「水磨調」,除了「崑山腔」是否他創立之外,尚有三個疑點:其一,魏良輔的籍貫到底是豫章、太倉,還是崑山?其二,魏良輔到底是官至山東左布政使的顯官,還是兼能醫的曲家?其三,魏良輔創發「水磨調」是憑一人之力還是兼取眾長?
  • 老家在偏僻的山腳邊,不是五光十彩的都市,而是天造地設一色綠的山野。小女兒剛回來,第一個最攫引她的便是東邊的山,尤其是那高出一切的南北太母,只要是空曠無遮蔽的地方,一定東顧看山。
  • 清朝的詞在中國文學歷史上,是詞這種文學體式的復興時代。為什麼說是詞的復興時代呢?因為從宋朝以後經過了元和明兩朝,而元朝興盛的是曲(如散曲),是雜劇(如王實甫的《西廂記》);明朝興盛的是傳奇,像湯顯祖的《牡丹亭》之類。元明兩代流行的是散曲、雜劇和傳奇。
  • 李歐梵:夏氏兄弟的生活、學術、感情,都在書中完整呈現,五六十年代美國漢學界的各路人馬,也紛紛登場。
  • 家常、感情、文學、電影、時政,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界的兩大巨擘──夏濟安、夏志清夏氏兄弟,18年的魚雁往返,是一代知識分子珍貴的時代縮影。
  • 多方會醫的局面,因此造成醫者的對立與競爭。尤其當醫者的診斷與治法時而南轅北轍,醫療場面遂變成眾醫者的唇槍舌戰。有次吳楚就抱怨,每投一次藥,就要跟其他醫生辯論一番,「幾欲嘔出心肝」。
  • 如果沒有媽媽的陪伴和堅持,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我可能被成績壓垮,變成憤世嫉俗或叛逆的少女。她的教育方式,讓我更明白:人生的路,不是只有一條可以選擇。
  • 火車剛在月臺停妥,只見成群人潮頃刻間蜂擁而上,你死我活地瘋狂搶著擠進窄門,下車的人群也急著擠出車廂,誰也不讓誰。頓然間,吆喝謾罵聲此起彼落,我生怕火車很快開走,下一站也許是一、兩百公里之外了,心急地也在上下車的人群中推擠,彷彿進入生死拚搏的械鬥場面!
  • 這個城市隨時隨地都有聲音。但嘈雜並不僅僅由聽覺而來。就算安安靜靜坐下來看報,也讓人感覺這是吵吵鬧鬧的一個社會。
  • 她們穿越古都台南今昔,印照心靈在遠方的療癒原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