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平飯間教婿

作者:默安
苦行一生橫絕,悲心萬仞高寒。圖為西嶽華山。(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75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宋代張方平(1007年─1091年),字安道,號樂全居士,應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據史書記載,張方平幼時「穎悟絕倫」,但家中貧窮,無書可讀,跟人借來《史記》、《漢書》等史書,剛過十天時間便還給主人,說:「我已經都仔細讀過,大體上記住了。」所有的書,張方平都是讀過一遍便瞭然於胸,不需要再讀。因此之故,人們稱他為「天下奇才」。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他舉茂才異等科,任昆山縣縣令。到宋神宗即位時,官拜參知政事。他反對任用王安石,後來又竭力反對新法,因政見不合,自己請求出京任地方官,後以太子少師,致仕家居。

提起張方平,不能不說說他與蘇洵父子三人的關係。張方平任蜀地地方官時,得識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對他們十分器重。後來,他曾推薦蘇軾為諫官。蘇軾因事下獄,張方平又竭力加以營救,上表為蘇軾辯護。所以,蘇軾一生都十分敬重張方平。

張方平為人正派,為官時從不徇私,也不阿諛奉迎。他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儘管王安石為宰相主持朝政,卻絲毫不為所屈,因此在當時很有聲望。張方平平時行止也十分端正,從一些生活小事上也可看出其正直的性格。他在朝為相,平時在家,即使吃飯時,也總是穿戴得整整齊齊,一絲不苟,連他的女婿王鞏,也深受岳父的影響,不僅為人正派,而且平時行止,同樣也是一絲不苟。(《東都事略》載:王鞏是宋代宰相王旦之孫,字定國,拜文學家蘇軾為師,善文,官至祕書省正字。後來蘇軾被貶官,王鞏也受到牽連,被貶官賓州。《宋史》中有記載)

王鞏,字定國,號清虛居士,魏州(今河北大名)人。北宋詩人、畫家。(公有領域)

有一次,正當炎夏,酷熱難當,張方平和王鞏翁婿兩人在一起吃飯。王鞏熱得汗流浹背,卻依然衣冠整齊,不肯脫下衣服露出一點隨便放任的形態。張方平見到女婿熱不可耐的樣子,便叫王鞏把外衣脫掉再吃。王鞏見岳父衣冠楚楚,便也不肯脫。這時,張方平便開導女婿道:「我從平民百姓考中秀才,以後中舉人、中進士,一直到現在,在朝廷中做官,拿國家的俸祿,所吃的每一頓飯,都是朝廷所賜。吃朝廷賜予的飯食,我怎麼敢不恭而敬之呢?你跟我就完全不一樣了,你吃的飯是我所給的,所以雖然隨便一點,吃飯時將衣服脫掉,也沒有什麼關係。」從這裡可以看出張方平公私分明,教育家人也是如此。

雖是點滴生活小事,張方平也絲毫不肯馬虎。張方平的心中,裝的全是天下、國家的正理和儀規,沒有一點私心雜念。@*#

(《宋史・張方平傳》、明何良俊《語林・德行》)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人云,文以載道,形而上者謂之道,行而下者謂之器。作為一個現代的中國人,除了還有著不知經歷了多少次華夏各族的混血後,輪廓不清、面目模糊的亞裔形象,我們對古聖賢們孜孜以求和祖輩們諄諄教誨的文字所載之道知曉多少呢?對那些精美絕倫的古器物,意境幽遠的古字畫背後的內涵領悟幾分呢?當我突然明白那莫名的感動正是來自於早已融入我骨血的中華文明時,我知道我需要找到一把鑰匙來開啟這中華文明的寶藏,來汲取來自於古聖賢和先輩們傳承的宇宙生命之道。
  • 讀《教子篇》,對照中國當今社會的種種現象,深感先人們早已預警我們會出現的問題,並且教給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道理了。
  • 《顏氏家訓》全書總共八卷二十篇,雖然篇幅不長,但涉及內容廣泛,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同時又結合了之前的諸多歷史典故和當時的各地風俗、社會現象,夾敘夾議,與晚輩娓娓道來,沒有絲毫說教的色彩,讀來倍覺親切,但內涵深遠,實在是值得作為後輩的我們仔細研讀的。以筆者現在的能力和所做的這一點讀後感,絕對不能為讀者帶來其全貌,但願拋磚引玉,能夠引起讀者們的興趣,親自來探索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入門路徑,最終能真正領略到華夏瑰寶的魅力。最後就以《顏氏家訓》第八篇《勉學》片段的研讀來與大家共勉吧。
  • 北宋的王鞏是蘇軾的好朋友,他被流放蠻荒五年,生還後反而「黑髮如漆」、「面如紅玉」,讓蘇軾非常驚異,他有什麼保養的祕方?
  • 宋哲宗御書「忠清粹德」稱勉的司馬光,不僅為官清廉更以所著《資治通鑑》流芳千古。他認為:「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 有一天張方平到滁州琅琊寺禮佛,進入一所閒置的僧房。他偶然抬頭張望,發現房梁上有一個經函。他命人取來梯子,攀至房梁,取下經函。函裡裝著半卷《楞伽經》。原來他前世曾是琅琊寺的僧人,那半卷經書就是他前世所抄寫的,沒有抄寫完就去世了。
  • 管寧因為好友華歆不能完全無視於權位利祿的存在,所以割席與之絕交。和嶠鄙視荀勖的為人,不願與之同車,於是自行乘坐專車入朝。
  • 耿恭為將士拜井祈禱,泉水湧出;鄭國為秦國修築渠道,造福萬代。
  • 蔡倫發明改進了造紙術,劉向校對官府藏書。
  • 衛懿公因為沉迷養鶴,荒廢政事而亡國;魯隱公喜好觀魚,明知不合禮法卻執意要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