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義的父母?幫助孩子長大成人就好

文/史蒂芬.詹姆士,奇普.杜德 翻譯/鹿憶之

人氣 799

教養子女,是幫助孩子長大成人,而不是將自己的願望投射在他們身上

教養子女方面,我們經常面對兩種完美主義。第一種以成就為中心的父母,耗費大量精力試圖成為偉大的父母,也讓孩子成為了不起的孩子。他們全心投入於訓練孩子,因此不停地看書、聽網路廣播、參加研討會。他們非常愛孩子,誠摯地想要對孩子最好,並付諸熱切的努力和憂心。理想化孩子和他們的人生(也可以說是化為偶像崇拜,因為兩者確實是同一件事),只是使孩子落入羞愧、能力不足的掙扎之中,被迫去證明自己合格或乾脆放棄。因為不可能完美,孩子將無法完成任務(父母為孩子所設定的任務),因此孩子將違背父母的期望。錯誤的期望也使自己失望,甚至使孩子覺得自己讓愛他或需要他的人都失望了。

父母想要孩子達成某種目標時,就是在讓孩子成為偶像。我們將孩子塑造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是因為我們心中暗自希望孩子能讓我們看起來體面。這種以成就為中心的完美主義,最後會削弱孩子的真實自我,遮蔽孩子先天的特質。無論孩子看起來多好,取得什麼樣的成就,多麼支持我們的觀念,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原本希望真實的自我會被父母接受,但這種希望最後會逐漸消失。

通常這些以成就為中心的父母,會成為「指導/教練型父母」(保護、監督、批判),或「挑戰型父母」(要求下一個生命障礙成為孩子的下一階段成就),或更糟糕的是,兩者融合的「教練挑戰型父母」。

第二種類型是以舒適為中心的完美主義,表面上看起來與教練型父母大不同,但其實非常相似。以舒適為中心的父母,並不要求孩子的完美,而是要求周圍的世界一切完美。這些父母試圖創造一個地方和空間,讓孩子不必遭遇生活的種種問題。

這些父母可能會讓某些痛苦進入孩子的世界,但最重要的是,他們雖然鼓勵孩子擁有絕對的言論自由,但卻沒有教孩子如何分辨表達誠實的感受和關心別人的感受。這些父母基於「保持孩子的個性」讓孩子為所欲為,對於外界真誠的回饋,他們都藉由愛與尊重之名,大聲維護孩子的行為。這些父母將孩子送到一個孩子就是上帝的世界。世界需要為孩子而改變,對於現實生活中孩子感受和處理情緒的方式,則幾乎沒有限制,而使的他們無法以健康的方式生活。這些孩子長大後將成為缺乏同理心和韌性的成年人,對身邊的人也不會尊重。

最後,由於孩子拒絕親身經歷生活的種種問題,他們將真實自我深深地埋藏,欺騙自己生活不痛苦也不艱難。

這個深水池變成孩子真實自我的墳墓,因為他們認為痛苦等於失敗,失望等於恐懼。他們也相信,唯有生活以他們認知的方式運作時,幸福快樂才會到來。這些孩子長大以後成為苛刻的成年人,最後也將沉淪,因為他們所享有的權利無法創造一個可以完全控制、成功整合的世界。就像成就型的孩子一樣,對於不適合自己控制系統的關係會非常苛刻。

雖然這些可能只是極端的情形,但你能否辨識自己身上帶有這樣的傾向?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父母都在這兩種完美主義類型間徘徊。我們多數人都是在這兩種功能失調的類型間來回,被困在兩個同樣站不住腳的地方,一個是石頭,另一個是深水池。

這些錯誤的位置與每個人的社會經濟、教育或種族背景無關,而與人心和我們是否面對、感受生活種種問題的意願有關。……但如果我們深入挖掘並解釋驅動這兩種類型父母的方式,可能會聽到如此心聲:「如果我做得好,幫助孩子取得成功、擁有安全或受到重視,那麼他們就不會受傷,反而很快樂,我便知道自己已盡力做好,可以休息了。」這些我們都能夠理解,只是生命並非如此運作,孩子並不是為父母尋求成功所創造的,因此父母不應以照顧子女的名義保護孩子。

好消息是,還有第三種方式,那是一種更以「心」為核心的方式,讓自己和孩子變得夠好──使我們遠離對自己、孩子或世界所要求的完美主義。

我們不是尋求安全和控制,而是能夠面對生活的種種問題。我們不再追求完美,而是在現實中放心;在我們的餘生中,將持續不斷工作,永遠沒有完成,終生不完美,一切都成為每天的生活經驗。當我們開始接受自己像一隻在冰上行走的長頸鹿,所能做得最好的就是笨拙,便可開始提供孩子真正需要的東西:真心實意的親子關係。這包括同理心、敏感度、哀傷和祝賀、堅持、真實性、理解、限制,以及降低要求,但同時仍然有很高的期望、對別人抱持感激、感激擁有的天賦、接受自我和別人、理解生活的憤怒和挫折。將這一切結合起來的則是「希望」。

聽起來似乎很多,確實如此。懂得更多知識無法實現這些崇高的目標,只能透過生活體驗而實現。……學習如何生活,是一輩子的課題。

父母也會「無能為力」

大多數父母終生都在努力避免孩子發生他們無能為力的事。父母希望克服這種無力感,以便保護孩子免於經歷自己在生活中曾經遇過或可能遇到的痛苦。為了勇敢過生活,父母需要與其他成年人建立一種真實、充滿活力的靈性,以及深厚而持久的關係,對於充分的生活和教養孩子具有共同的遠見。如果父母沒有與自己所信任的成年人談論這種無能為力和焦慮的掙扎,他們的愛便會減弱,甚至變得廉價,造成孩子必須要為父母的快樂負責,結果只是將孩子變得不再像孩子。

如果我們對生活保持敏感度,便會有無能為力的經驗,但這會成為真實靈性和情緒成長的道路。承認自己無能為力,是打開與神、朋友、配偶、自己和孩子關係大門的鑰匙,為錯誤和寬恕留有餘地。孩子需要知道,無論是最艱苦的考驗或最盛大的歡慶中,我們在情緒上都有能力與他們相伴。如果我們在困頓中能夠堅持一直與孩子同行,向他們提供許諾,那麼孩子就能夠好好做一個人。

在人類的這場戲中,教養子女的主要功能是幫助孩子長大為成年人,而不是將自己認為的成功或失敗投射在子女身上。教養是一種情緒和靈性的呼喚,促使我們面對生出虛假安全感和控制感的小我、偶像和制度。當我們終於冒險放棄後果(出於覺察、絕望或意外),便可發現笨拙的真正自由。

只有在生活中沒有劇本、機緣、不由自主的時刻,我們才是真實的自己。我們感覺自己在愛的手中,開始相信上天為我們所做的事,是我們永遠無法為自己實現的。

在我們能夠像笨拙的父母一樣好好生活之前,必須勇敢踏入不完美之中。放棄完美就會悲傷,在悲傷中,我們便能接受困頓,再次獲得希望。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更誠實地為孩子提供真實的生活,而不是我們認為孩子應該成為的理想化版本。投降與認輸並不表示我們不希望自己或孩子能夠變得最好,而是表示我們在孩子面前顯露真實面貌,幫助他們培養自我。當孩子親密地感受到父母的心,就可以自由做自己。

<本文摘自用心做父母:如何培養出有韌性、愛心、聰明的孩子,時報出版提供>

別再當超人老爸 像「冰上的長頸鹿」更好
我的父親
小寶貝們見爸爸回來了 戲味十足逗趣爆笑

責任編輯:茉莉

相關新聞
教養好孩子 尊重是基礎
教養的真相:叫不動的孩子 父母先改變溝通術
教養的真相:常被提醒的孩子 有「習得無助感」
教養的真相:教孩子建立時間觀並自動自發
紀元商城
這種肥皂不會耗損 永遠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裡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