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音樂佚事與樂教建設

作者:仰岳

蔣介石在辦公室留影。(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29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蔣介石是近代知名的領導者,他也是唯一同時統治過中國大陸地區和台灣的領導人,至今大多數人普遍以為他是一位軍事強人,只懂軍事與政治。然而從許多過去的史料文稿及日記見聞中,卻發現了他有著熱愛音樂藝術的一面。

蔣介石在孩提時期,母親就教導他祭祀的禮節,在典禮中的任何動作都要與音樂的節奏相應和,啟蒙了他對音樂的愛好。青年時期,他熟讀經史及歷代詩詞歌賦,每當讀到樂舞之作必將作眉批註記。

蔣介石非常喜歡讀書。(鍾元翻攝/大紀元)

在對日抗戰前夕,蔣介石於江西南昌推行新生活運動時,就提到音樂之重要性。抗戰爆發後,他在成都演講中提到:

好的音樂可以陶冶性情,振作精神,慰藉勞苦,和樂心志,使人生活調暢,情趣優美,無形養成個人高尚的人格與社會純正的風俗。其重要不特關係個人德性的修養,且可影響於國家社會之興替。一個人如果沒有音樂的修養,其生活往往很容易失之枯燥,流於偏激而感不安,變亂或竟由此以生。

他在重慶手令創辦軍樂學校,培養了大量的音樂人才,對音樂的蓬勃發展及士氣提升起著極大作用。中央政府搬來台灣後,只要是訪華的各國元首,如大韓民國總統李承晚、越南總統吳廷琰、菲總統加西亞、美國總統艾森豪等,每次國宴完畢均請國樂團演奏,不用其它節目。蔣介石於樂團表演前,先向該國元首解釋中國音樂之高雅優美,令人喜愛,散場後還陪貴賓到後台,觀賞參觀國樂使用之各種樂器。

1960年6月18日,美國總統艾森豪訪台,蔣介石於松山機場迎接。(鍾元翻攝/大紀元)

在他的傳記中,還記錄了這樣一個與原住民一起唱歌同樂的小故事:

當時前行政院長孔祥熙夫人宋靄齡在梨山奉獻了一座教堂(今梨山耶穌堂),蔣介石準備參加教堂的破土典禮,當時臨時召集了一群原住民朋友組織唱詩班吟唱聖歌。但這群原住民朋友聽到總統要來的消息,幾乎男女老少全家出動,把現場擠得水洩不通。這讓主持的周聯華牧師緊張了起來,這樣混雜著男女老少的團體,要如何整齊地唱歌呢?

但是預演唱歌開始時,這群臨時組成的唱詩班卻極有默契,居然唱出整齊又美妙的歌聲,在高歌中總統蔣介石到場了,他連聲高興地稱讚「安可」!請他們多唱幾首歌頌神的聖歌,原住民朋友很興奮連唱了幾首,破土典禮後蔣介石親自證道,並且與他們一同歡聲歌唱、閒話家常,這難得一見的情景,令在場的人們久久難以忘懷。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樂教建設

一九六六年,中共發動文化大革命,中華文化面臨空前浩劫。為抗衡中共對傳統的破壞,同年一月孫科、王雲五等一千五百名文化精英人士聯名致信台灣行政院,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由蔣介石親任會長,當年正好也是國父孫中山先生一百零一歲誕辰,他親手撰寫紀念文提到:

堯、舜、禹、湯、文、武、周、孔子聖聖相傳之道統,屢為邪說誣民者所毀傷,降至今日,赤禍滔天,民族不幸,竟遭此空前絕後之浩劫!而我五千年來,傳統優秀之文化,幾乎瀕於熄滅而中絕……

我中華民族文化,歷五千年而業益光,道益盛,不惟無人能予以搖撼摧夷,亦且愈經搖撼摧夷,愈見其剛健煥發,而可大可久!故國父三民主義之思想,不惟為中華民族文化之匯歸;而三民主義之國民革命,乃益為中華民族文化之保衛者也!今日復興基地之台灣省,實為彙集我中華文物精華唯一之寶庫;且又為發揚我中華民族文化使民富且壽之式範也!

在文化復興運動草創之初,蔣介石開始自教育、學術、文藝等各方面全力推行中華文化之復興,蔣介石深知音樂的教化作用,於是指令國防部及救國團支持音樂家史惟亮、許常惠等人蒐集全台的民歌、戲曲。比照漢武帝時期恢復先秦的樂府,為日後在台的樂教建設打下基礎,最後共完成二千多首民歌、舞曲、戲曲編輯。

民國57年(西元1968年)先總統蔣公與禮、佾、樂生合影。(台北孔廟儒學文化網頁)

他又親手修訂了《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其中提到:

「我們要知道音樂足以表現民族盛衰與國家興亡。古人說:『亡國之音哀以思。』陳將亡就有『玉樹後庭花』,齊將亡就有『伴侶曲』,都是亡國之音,可使我們引為鑑戒的。所以我們在這反共抗俄戰爭與革命建國事業中,一定要培養民族的正氣,鼓舞戰鬥的精神,以發揚蹈厲的氣概,篤實光明的風度,貫注到音樂與歌曲,來糾正頽廢的音樂和淫靡的歌曲……」

「由上所述,我們知道音樂不是文化的裝飾品,也不是文化界少數人的樂事,音樂是國民心理健康的特效劑。這一特效劑決不可委之於商業化娛樂組織者之手,而必須在國民教育上占重要的地位。所以中央和地方政府要特別籌劃,除了中小學的音樂課程、大學的音樂系以外,每一縣市總要有一座音樂院,為國民演奏音樂和欣賞音樂的場所。而大城市更要有設備完善的歌劇院,保持我們中國固有戲劇,加以改良,使其有助於國民倫理教育與美育。」

在今日復興基地的台灣,人民普遍都有一定的音樂素養,各縣市普遍都有欣賞音樂的劇院,其劇院之密度在全世界名列前茅,這一切都奠基於蔣介石當初在台灣立下的樂教建設。

附記:蔣介石總統任內台灣音樂(含舞蹈)發展大事記

西元1945年,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交響樂團成立,之後改名為「國立台灣交響樂團」。

西元1951年開始,音樂樂刊、音樂之友、全音樂文摘……等專業音樂刊物陸續出版。

西元1952年,由音樂、舞蹈界及教育部、國防部、內政部聯合倡組「民族舞蹈推行委員會」,之後更名為「中華民族舞蹈學會」。

西元1953、1955年成立「中華國樂會」、「中華民國音樂協會」,每年平均進行45場演出。

西元1958年1月1日「舞蹈月刊」發行。

西元1962年,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成立音樂系、1963年台灣藝術專科學校設立音樂系國樂組,1964年設五年制舞蹈科,之後國私立大學、專科學校紛紛設立音樂、舞蹈科系推行音樂及舞蹈教育。

西元1966年開始由國防部及救國團支持音樂家史惟亮、許常惠等人蒐集全台的民歌、戲曲,完成二千多首民歌、舞曲、戲曲編輯。

西元1971年,省府成立原住民舞蹈訓練班並成立山地文化工作隊,收集保存台灣原住民樂舞。

參考資料來源:

◎中正文教基金會 網頁

◎《中華文化與中國樂教》何明忠 著 中國樂器學會 1977年出版

◎《台灣音樂史》呂鈺秀 著 五南出版社 2009年出版

◎《偉大的先總統蔣公中正》  杜英穆編著,台灣名望出版社,1987年9月   #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他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年輕時考入保定軍校,22歲從軍報國;抗日三次長沙會戰殲敵12萬;晚年捧讀孔子,歸隱嘉義山田,壽達103歲。
  • 一代國學大師林尹,他是章黃學派的主要傳人。在對日抗戰的前夕,他放棄教職親赴前線作戰數年,然而卻不幸遭捕。在獄中的他做絕命詩自況,感動了敵偽特務首領而得以脫險,他也因而被時人稱作當代的文天祥、史可法。
  • 司徒雷登這名字在中國大陸幾乎家喻戶曉,他是一位出生在中國,又在中國生活了五十年的美國傳教士,他曾在自傳中談到,自己身上中國人的成分比美國人的部份還多。
  • 蔣經國先生是中華民國第6、7任總統,也是國際知名的政治領袖,曾有民調統計,有超過半數的台灣人民認為他是最受到懷念,也是對台灣貢獻最大的總統,尤其是他晚年對黨外人士的寬容態度,以及頂著壓力開放黨禁、報禁等一系列的政策,讓台灣走向民主憲政的道路。
  • 香港擁有一百年的殖民史,東西文化交匯,曾和很多文人有過千絲萬縷的聯繫。1974年,台灣詩人余光中赴港任教,寫下「姑且叫它做家吧」,其後他有11年時間在港度過,這段時間是他的黃金創作期,沙田山居成為他生命中最愉快的日子。
  • 一貫訥言的傑斐遜先生偶然地去了,同樣偶然地,被約翰‧亞當斯提名,將這位年僅33歲的年輕律師拎出來,加入了以富蘭克林老人為首的寫作小組。這個小組的任務,是要起草一份宣揚議會主旨,且有理有據的文書,代表美國大陸議會向宗主國和全世界宣布:思來想去,美國獨立!
  • 沒有任何托馬斯·傑弗遜夫人的畫像留下來,根據零星的據說,她是一位性情活潑,少女感十足的女性。托瑪斯的妻子瑪莎和他感情甚篤,瑪莎歌聲曼妙,藝術修養極好,身為主婦,她為托瑪斯營造了一個溫馨,美好的家庭氛圍,常常在托瑪斯拉琴的時候,她彈琴唱歌相和。
  •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這位人類歷史上的智者,卻在他親自奠基創建,並且為之服務了一生的國家,逐漸地被塑造成一個偽君子,一個言行不一致的種族歧視者,一個具備兩面性人格的複雜的偽君子。後世人還為他找出來一群黑皮膚的子孫後代,並且認為美國有一位黑皮膚的國母。
  • 司各特追溯歷史的文學敘事架起了溝通理解的橋梁,他對南北民族的差異有著極大的慈憫包容,反對任何一方的血腥暴力,前車之鑑,發人深省。
  • 七年戰爭中的喬治華盛頓,身為英軍司令的帳前助理,曾經在軍隊潰敗中,帶著戰友逃出戰場,長途奔徙中跑死了兩匹馬,追擊者在他背後頻頻發射子彈,其中四顆子彈擊穿了他的外套,戰友和上司在途中死去,然而,他本人卻安然無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