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成語數來寶】

中秋桂樹成語 桂林一枝、月中攀桂各說各道

作者:容乃加

桂林一枝!(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102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最有名氣的桂樹非傳說中蟾宮(月宮)桂樹莫屬,蟾宮、桂樹相攜手,都化入成語典故中。你知道是哪些成語嗎?它們比喻科舉及第,也比喻訪仙的隱士思想。

傳說中月宮裡的那棵桂樹具有神速癒合復原的神力。在人間的桂樹,生命力也很強,冬天的低溫傷不了它。漢代時,人們對桂樹情有獨鍾,鼎鼎大名的東方朔就讚賞桂樹常青,「好桂樹之冬榮」。人們讚美桂樹高貴雅潔的品格;桂樹也就成了人間賢德者的象徵。

桂林一枝

桂樹一株就是賢德者的象徵,那麼桂樹成林成了「桂林」,比喻品德高貴雅潔、才學華茂的群賢。即使僅是「桂林一枝」也不尋常,可以說是個具有賢德、才學出類拔萃的人。

晉代時,郤詵(音:夕身)最先用「桂林之一枝」來比喻自己。郤詵生性至孝,博學多才,風度倜儻瑰偉,但不拘小節。晉武帝泰始年間,詔令天下推舉賢良直言的人士。太守推舉了郤詵應選。郤詵果然不負所望,在對策中表現出類拔萃,拔得頭籌,被選為第一。

後來,郤詵累遷至雍州刺史。當時晉武帝在東堂宴聚群卿,歡送郤詵上任。宴會中武帝問他說:「卿覺得自己如何呢?」

郤詵回答皇上說,自己對策的才能天下第一,好像桂林一枝、崑山片玉。(「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晉武帝聽了郤詵這樣的回答,不禁發笑了。一旁的侍中對郤詵的驕傲自大很看不過去,就上奏免他的官。武帝答說:「我和他開玩笑,不足怪。」郤詵任官職的成績的確讓人刮目相看。他在任內威嚴明斷,得到四方的讚譽,晉升為尚書左丞。

後來,郤詵的「桂林之一枝」被後代引用,人們說到桂樹、桂枝、「桂林一枝」,就是指賢德、才能秀拔的人士。「東堂桂」這個詞語也來自郤詵這個典故,意指科舉及第、中舉,和「折桂」一詞具有一樣的意義。

桂花香清品潔!桂在中華文化中象徵光華高潔的賢德君子。(pixabay)

最有名氣的桂樹非傳說中蟾宮(月宮)那棵仙桂莫屬,蟾宮、桂樹相攜手,都化入成語典故中,說了什麼「道」?月中折桂、折桂攀蟾(攀蟾:攀登月宮)、攀蟾折桂、蟾宮折桂等等,都是比喻科舉及第的意義;那科舉登第的人也有被稱為「攀桂客」的。例如:

元代《三化邯鄲》第二折:「折桂攀蟾姓字標,入省登臺意氣豪。」 (*入省登臺指當上中央高官)

明代《初刻拍案驚奇》卷十:「胸中博覽五車,腹內廣維千古,他日必為攀桂客,目前尚作採芹人。」 (科舉時代縣學生員稱為「採芹人」 )

攀桂

另外,「攀桂」和「折桂」的意義各指不同的道。「攀桂」字面的意思是攀登月中桂樹,借指訪道、隱居的事[1]。例如:

《太平御覽·桂》:「漢淮南王安,好道,感八公,共登山攀桂樹。」

詩聖杜甫在某年的八月十五日,仰觀蒼穹明月如鏡,嘆息「攀桂仰天高」 (《八月十五夜月詩》二首之一):

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詩仙李白,懷念老友詩句(《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 ):

我向淮南攀桂枝,君留洛北愁夢思。

不忍別,還相隨,相隨迢迢訪仙城。

例中的「攀桂」都表現了訪仙修道的思想。八月十五夜觀中秋月,思想起天上宮闕,不也讓人聯想到超脫凡界?兩者恰有異曲同工之妙乎!

傳說中月宮裡的吳剛就是修仙道之人,因為修道不認真又犯了過,被師父罰到月宮伐桂樹。月宮中的桂樹高高大大五百丈,而且具有神奇的再生能力,隨砍隨合。吳剛長時間苦苦砍伐,桂樹仍然絲毫無損。表面是伐桂,實際上就是一種修煉之道,考驗人的耐心耐力,也考驗著修道者堅信修道之心,能否自始至終堅定不搖。仙桂給了人開了修煉之道的啟示。

人間桂樹、月宮桂樹,都具有與眾不同、出類拔萃的清芬和力量。不管中秋與否,「桂」所啟示的折桂之道--入世經世致用,和攀桂之道--出世修煉成仙,都是中華文化中的精進之道,與你與我,與華夏後人長相左右。

[1] 指隱居訪道事,語出淮南小山《招隱士》

主要參考文獻:
《晉書.列傳二十二》
《唐詩三百首》

-點閱成語典故:【成語數來寶】系列文章-

@*#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荀子勸學說: 「駑馬十駕」勉勵人勤能補拙,天天勤奮不捨,也能達到目標。像歐陽修這樣的良馬,曾經留下功在不捨,一日千里的奇功。
  • 「一塵不染」原來是佛家語,指不染凡間「六塵」,那麼「六塵」是哪些凡俗之物呢?
  • 「一絲不掛」一般說是赤身裸露,就是一絲一縷的衣飾都沒掛在身上。回顧「一絲不掛」本意不在此,它是從佛家來的成語,說的是人間道的修行。
  • 母親節讓人想起康乃馨。在中國歷史上,其實早就有代表母親的花了,比康乃馨更是悠久,那是什麼呢?中華文化的母親節很有特色!
  • 常言形容人「病入膏肓」,或說「病在膏肓」是指一個人已經無藥可救了。病勢已入膏肓,命將危矣!膏肓是在人體的什麼地方?為什麼「病入膏肓」就無藥可救?這成語是出自哪本古籍?
  • 滿族,格格,清朝,夏瓊芬
    華夏民族每個人的靈魂深處都有著古老的記憶,這記憶來自秦漢三國、唐宋明清。五千年間,每一朝代都遺留下豐富的文化,鐫刻在華夏民族的基因裡。您或許曾想穿越時空回到過去,看一看歷史的朝代中是否有您前世的身影,那麼在此之前,您應當獲得適量的知識儲備,以免在古代社會裡不小心冒犯了君子、唐突了佳人。
  • 古人說感恩報德至死不忘!陰間的鬼也知恩圖報,史書上有記載。從另方面來說,人做的好事、善事,也不會白做,可能在什麼關鍵時刻、或關鍵的事情上就得到令自己意外的好回報。
  •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二十四節氣的「雨水」,自古來留給我們什麼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典故呢?
  • 常吃韭菜可以增進體力、促進血液循環,從而緩解手腳冰冷、下腹疼痛。(胡乃文開講提供)
    古人感應四時的變化,用一幅春日裡的好景緻——「翦春韭」為名,留下詩情畫意的厚誼。杜甫在《贈衛八處士》詩中留下「夜雨翦春韭」的情味,然而傳下「雨翦春韭」典故的人不是杜甫,那麼杜甫承傳自誰呢?
  • 元宵節能不想起吃「元宵」?!為何湯圓叫「元宵」?北方才叫湯圓為「元宵」嗎?追溯元宵或圓子、湯圓的源頭,可以溯源到何時呢?一顆元宵湯圓承載的歷史超乎你的想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