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社會與文化(一)

font print 人氣: 86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期。標誌著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它也結束了堯舜以來的禪讓制度,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它的誕生使中華文明走上的一個新的歷程。夏朝總共傳了十四代,十七個王,延續近五百年。

夏禹因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業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稱。大禹死後,他的兒子破壞禪讓的傳統,自立為王,恢復了黃帝王朝初期父子相傳的古老制度。從此,王位的傳子不傳賢,實行世襲制度,開始了古人所說的「家天下」。

夏啟即位後,很能繼承大禹的事業,可惜死後,他的兒子「太康」無能,被一位諸侯首領,傳說中「嫦娥」的丈夫「后羿」所逐。太康死後后羿立太康的之弟「仲康」為夏王,但實權操縱在后羿之手。仲康死後,其子「相」立,后羿被他的臣子「寒浞」所殺,「寒浞」又殺「相」自立。當「相」被殺時「相」的王后「緡」正懷孕,逃奔到「有仍」,生下「少康」。「少康」長大後,收聚夏的殘存勢力,滅掉「寒浞」,光復夏王朝。史稱「少康中興」。少康之子「杼」在位時擁有一支比較強大的武裝,徹底肅清了「寒浞」的勢力,又征伐東夷,使夏王朝發展到了鼎盛。其後的五代六王,社會比較安定,經濟持續發展。夏朝的統治,東至東海、西連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當時已經能冶鍊較好的青銅,生產了不少的青銅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商品交換也有所發展。同時也有了比較進步的陰陽合曆和干支記日的方法。至第十五代夏王「孔甲」,好方術鬼神、淫亂,引起諸侯的反叛,夏朝逐漸衰敗。傳到「履癸」即「夏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奢侈無度,殺人無數,好大喜攻,勞民傷財,以致民眾反抗,諸侯叛離,最終被「商湯」所滅。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夏朝的社會與文化 (1/5/2002)    
  • 夏朝概論 (1/5/2002)    
  • 學校與科舉(二)——-地方官學,書院,私學 (12/28/2001)    
  • 學校與科舉(一)——-中央官學 (12/27/2001)    
  • 夏朝(公元前 2033 至 公元前 1562) (9/1/2001)    
  • 商湯和伊尹 (11/17/2000)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是陶侃的曾孫,祖父外祖父雖是東晉的名士,但是到陶淵明時,家世已經衰落。然而自幼就貧困的他,並不以貧為苦,他一生雖沒有顯赫的功業,但他高尚的人格和詩文的成就,卻受後人崇仰傳誦不已。
    • 海瑞一生無私為民,清廉至極,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能為民請命,冒死進諫。正是這種敢觸龍顏諫君王的凜然正氣,使他千古留芳,許多後世文藝作品都描寫了這一點,由此可見他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 于謙自幼聰穎過人,善書法,其書靜穆高雅,氣韻盈沛。青年時代就寫下了《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著名詩篇(《石灰吟》出自《于少保萃忠傳》)。在三十餘年的為官生涯中,清正廉明,興利除弊,剛正不阿。于謙的這些半神的操守準則,對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像韓信﹑岳飛﹑袁崇煥一樣,其品德操守舉世崇尚。
    • 「堯舜」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典範,作為一個女人,誠孝張皇后獲得「女中堯舜」的稱號。600年前的這位傳奇女人,以出色的政治才幹,默默地站在幕後,輔佐三代帝王處理朝政。她從來沒有走上前台,沒有垂簾聽政。她只是謹守婦道,做了一個女人該做的,就為她的時代帶來了安定與福祉。
    • 郭氏是史上唯一經歷八朝皇帝,五次位居皇太后、太皇太后之尊的女人。她享受過無以復加的榮華富貴,帝王都要向她行子孫之禮;親歷過朝局動亂和生離死別;目睹了皇位走馬燈似的更換,她輕而易舉就可奪取。可是,她始終穩坐於後宮,扶持子孫皇帝,沒有非凡的定力,是很難做到的,因而這些帝王對她非常敬重。史書評價,她所立下的「社稷之功」,可與她的爺爺郭子儀相輝映。
    • 兩度被廢,兩次垂簾,出家近三十年,一位被趙宋皇室遺棄的女人,卻以一己之力,使得大宋王朝多延續了153年。她就是北宋哲宗趙煦皇后——元祐孟皇后。
    • 世人皆知中共是一個凌駕於法律之上的政黨。然而世人往往不太清楚的,卻是中共之所以無法,究其原因,是在於其無天。或者說,在當今的中國,中共偷天換日,將自己變成了如天一般的存在。
    • 如果您曾觀賞過神韻的演出,那麼您肯定透過逼真的天幕布景探訪過唐朝。橫跨七至十世紀的唐朝,是當時亞洲勢力最雄壯的帝國。名垂千古的良君、才高八斗的文人,唐朝盛世之繁榮、兵力之雄壯,使其在當時的影響力遠播世界,萬國來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