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歷史: 重陽登高的史書記載

夏雨芙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1月10日訊】

農歷九月九日,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中國古代以“六”為陰數,“九”為陽數,九月九日正好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早在戰國時期屈原的《遠游》詩中就有反映,“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而《离騷》中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露秋菊之落英”,則反映了當時的餐菊習俗。重陽節在漢代就有了丰富的民俗活動,劉歆《西京雜記》云:“三月上已,九月重陽,士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三國時曹丕《与鐘繇九日送菊書》中說:“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始于東漢。据南朝· 梁· 吳均《續齊諧記· 重陽登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以代矣。’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東漢年間,這個故事傳開,從此,每逢農歷九月初九,插茱萸和登高飲菊花酒,便成了歷代相傳的風俗。

据西漢時的《長安志》記載,京城長安城外專門筑了一個高台,每逢重九,帽子上插著茱萸的人們紛紛登上高台游玩觀景,非常熱鬧。到了三國、晉代以后,登高之風更為盛行、登高活動更為普遍,歷代詩人留下了許多“重陽詩”、“登高詩”。詩人李白寫道:“九日天气晴,登高無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漢分。”王維詩云:“獨在异鄉為异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牧在《九日齊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江涵秋影雁初飛,与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這些登高詩極為后世所稱誦。

U◎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 四月十三日,請到享有口碑的南密西根中文學校文化講座老師楊國雄博士,主講台灣歷史:由眾說紛紜的史前講起,繼續探討枕戈待旦的明鄭時代、打殺爭奪的清朝時期、國際競爭的荷蘭時代、殖民地的日據時代、勵精圖治的民國時期。楊博士將從人文歷史的角度,細述台灣的過去與未來。家長和學生將一同受益。
  • 唐朝至武後臨朝時,奸佞小人滿布朝中,這時的宰相狄仁傑能夠在相位上,以身作則,堅守大臣之道,應是大唐能夠屹立不搖的原因之一。這裏講幾個狄公的小故事。
  • 有宋一代風雅無雙,才子才女更是風華絕代。即使在動盪的末世,仍然出了一位濁世佳人張玉娘,其文采可與清照齊名,其德行遠追班昭遺風。她如幽蘭白雪高潔,在韶華芳齡仙逝,走過了短暫卻才情雙絕的傳奇人生。
  • 中國古代醫者懸壺,大多都懷揣著濟世救民、扶危助困之心。從豐富的史料中不難看到,「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不只是那些被撰寫在《大醫精誠》中的字句;「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已在歷代許多身懷奇術的醫生身上得以展現。
  • 管寧因為好友華歆不能完全無視於權位利祿的存在,所以割席與之絕交。和嶠鄙視荀勖的為人,不願與之同車,於是自行乘坐專車入朝。
  • 宋朝的李之儀,立於長江之畔,則以江水之無盡比喻情意之綿長,寫下一首流傳千年的相思詞——《卜算子》……
  • 耿恭為將士拜井祈禱,泉水湧出;鄭國為秦國修築渠道,造福萬代。
  • 死生有命,富貴由天。人一生的福、祿、壽乃至各種疾病的發作都是有定數的。時間到了,臉上的氣血之色、脈絡的運行狀況都會呈現出異常的變化。縱觀古今,惟有精通醫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讀懂身體密碼,參透箇中玄機。中國歷朝歷代都不乏這樣的高人,本篇將一展明朝幾位市井大夫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醫術。
  • 還有北宋時期,一代名臣登上金陵城樓,望見清江翠峰,酒旗畫船,一片壯麗繁華之景。然而故國往事歷歷在目,他撫今懷古,頓生家國之憂和興亡之嘆。 一首雄渾闊大的懷古詞,遂成千古名篇。這就是出自王安石筆下的《桂枝香‧金陵懷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