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元專稿】大唐 第九章:長生篇

樂天、如意
font print 人氣: 24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1月12日訊】自古以來,生命都盼求美好與永恆,所以世人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和手段養生祛病、消災避難,以求達到長生的目的。大唐的包涵與寬容令萬物繁華各展所長。方伎隱逸遍布於市,神通功能現於世間;名醫藥聖相繼濟世,醫藥巨典層出不窮;全國佛寺道觀櫛比鱗次,《道德經》無論士庶家藏一冊,貢舉科考加《老子》策,可見唐朝人對修煉的探求與道德的尊重也達到了頂峰。

大隱隱於朝:佛道兩家 各有所好

貞觀年間大臣蕭瑀修釋迦佛教,其人耿直不為利益所動,太宗曾賜詩一首:「疾風知勁草,版蕩識誠臣。勇者安識義,智者必懷仁。」又以瑀素愛桑門,賜錦繡佛像一幅,並將瑀繡在佛的旁邊以為供養之容;還賜《大品般若經》一部並袈裟一襲,以充講誦之服。

大臣傅奕精通五行陰陽術數,卻對佛教十分排斥。曾上疏建議讓全國僧尼還俗匹配,遭到蕭瑀等人的極力反對。傅奕生病從不請醫吃藥,又曾醉臥突然跳起說:「我要死了」,並為自己寫墓誌:「傅奕,青山白雲人氏,因酒醉死,嗚呼哀哉!」其曠達如此。注有《老子》,並撰《高識傳》十卷來駁佛教,兩本書當時俱在世上流行。

太史令李淳風博學多才,尤其擅長天象曆算、陰陽五行之學,在朝廷主掌天文、曆法、律令等工作。嘗造儀器,將日月星辰、天干地支、經緯三百六十五度、二十四節氣全列於儀上,其準確精妙深不可測,太宗將儀放在凝暉閣並升了他的官。有一天李淳風奏明太宗近期將有日蝕及不好的事發生,太宗不悅說:「如果日不蝕那你怎麼辦?」李淳風笑著說:「要是日不蝕那就請砍了臣的頭吧。」到了那天太宗親自在庭中等侯觀望,時之將至,太宗說:「朕放你回去跟妻子兒女告別。」李淳風用手指著日晷說:「尚早一刻,到了這就蝕了。」果如其言發生日蝕,不差毫髮。

袁天綱是一名小官,以相術聞名。武則天初在襁褓時穿男孩衣服,袁天綱令她步行舉目,大驚曰:「龍睛鳳頸,貴之極也,若是女,當為天下之主。」後來果真應了這一相。貞觀八年太宗將他召至九成宮,中書舍人岑文本、侍御史張行成和馬周同在殿中,令他相之,所言皆中。這些事均載入了《二十六史》。


中隱隱於市:急備養生 濟世救人

針灸巨擘甄權

甄權是一代針灸巨擘,他不僅醫術嫻熟,還精通養生之道,主張飲食清素可使胃氣調和,精氣增長。魯州剌史患風疾不能拉弓,甄權只針其肩隅一穴,當即能射箭;深州剌史喉閉水米不下已三日,甄權以三棱針剌其手指,氣息即通,第二天飲食如故。貞觀十七年太宗親臨其家訪詢用藥之道,並授予他朝散大夫之職,賜壽杖衣物。是年逝世,享年103歲,著有《脈經》、《針方》、《明堂人形圖》各一卷,可惜今已失傳。

重德神醫孫思邈


孫思邈是唐代傑出的醫學家,被尊為「藥王」。他聰敏好學,七歲就能日誦千字,人稱「聖童」;二十歲精通諸子百家學說和天文曆法,善談老子莊子,兼好佛學。他活了一百多歲,依然耳聰目明神清氣爽,是真正博學廣識長生不老的人。宰相魏徵編修齊、梁、陳、周、隋五代史時怕有遺漏,常常去拜訪他,他一一講來不偏不漏,有如親眼目睹。

有一天盧照鄰問孫思邈:「名醫為什麼能治好疾病呢?」 孫思邈說:「我聽說人體必須以天地運行的規律做為參照的根本。天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變化,日月向前推移,寒暑相互交替,循環不息。天地之氣調和就降為雨,怒就鼓蕩為風,飄落成為露,凝結成霜雪,瀰漫散布則成彩虹,這就是大自然的一般常規。人有四肢五臟,睡眠覺醒,呼吸吐納,精氣循環往來,流通的是氣血,表現出來的是氣色,發出來的是聲音,這也是人體的常規。陽則用其精氣,陰則用其形質,天和人都是相同的。一旦陰陽失調,陽氣蒸騰發則為熱症,陰氣凝滯則生寒症,精氣固結就成為贅瘤,氣虛下陷就成為癰疽,氣逆妄行則心虛氣喘,氣血衰竭就憔悴枯槁,症狀表現在面貌上,變化表現在形體上,用這個道理來觀察天地也是如此。因此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盈縮變化,天上星辰偏離了軌道,日月發生了蝕變,彗星出現在天空,這是天地出現的危險徵兆。寒暑不按季節來臨,這就是天地的寒熱病;石頭聳立,土地隆起,這就是天地的贅瘤;山崩地陷,這就是天地的癰疽;狂風暴雨,這就是天地的喘乏;天不下雨,川澤涸竭,這就是天地的焦枯。良醫用藥物來疏導,用針灸來治療,聖人用至德使天下和順,再輔以人為的努力,所以人的身體有可以治好的疾病,天地也有可以消除的災害,人和天地的規律是相通的。」這段話被醫學界和世人廣為稱頌。

太宗和高宗都曾召見他並授給他官職,但他從不接受。公元682年孫思邈逝世,死後一個多月容貌顏色仍不改變,舉尸入棺卻沒有重量,後來開棺一看只有衣物而已。《二十六史》和《太平廣記》等書中均有記載。

小隱隱於山:來去無蹤 神通大顯

倒騎驢的張果老 多口過的葉法善

相傳張果老是帝堯時丙子年人,有長生不老之術。他有一頭白驢,平時可以像紙一樣折疊起來放在巾箱中,到用時取出拿水一噴就可以騎乘。而且張果老行為怪誕性情詼諧,他發現人向前走就是後退,他就掉過來騎。聽說有時他的驢愛捉弄他,故意不肯走或慢悠悠地亂晃,張果老就用一根竹杆兒挑著一顆胡蘿蔔掛在驢的額前,大叫:「好吃啊!快追啊!」於是那驢撒開腿直奔,可無論跑得多快也吃不著那顆胡蘿蔔,見到的人都哈哈大笑,張果老也在驢背上捂著嘴樂。


開元二十三年玄宗召他進宮笑他說:「先生是得道之人,怎麼這般的齒髮衰頹呢?」張果老就當著玄宗的面拔掉頭髮擊落牙齒,一時血流滿口,玄宗趕緊讓他去歇息,過了不一會張果老走出來,只見他青鬢皓齒勝過壯年人。有一次玄宗問葉法善張果老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葉法善說一旦說出來自己會死去,除非玄宗肯赤足免冠親自去張果老那兒求情,玄宗答應照辦,葉法善才告訴他張果老是天地初開時的一只白蝙蝠。說罷七竅出血而死。玄宗急忙免冠赤足趕到張果老住所請求饒恕葉法善,張果老慢騰騰地說:「這小子多口過,若不嚴辦恐怕敗壞天地法紀。」玄宗苦苦哀求,張果老才來到葉法善身旁拿水一噴,法善就復活過來了。

葉法善是一個道士,唐玄宗時召入宮中,開元年間一個中秋的晚上法善帶玄宗到月宮去游玩,回來時從空中經過潞州城,城內月光如晝寂靜無聲,法善就勸玄宗吹一首曲子,玄宗興致很好地吹了一曲,又向城中撒下一把錢幣才回去。過了十多天,潞州剌史奏云:「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城上有天樂奏響,並投下錢幣。」玄宗和近臣曾多次試驗法善的道術,都證明並非虛妄。後來葉法善於開元八年在景龍觀仙去,他生前的住宅異香濃郁仙樂四起,紫霧直上晴空終日才散。

大唐覺者:不屈不撓 終得真經

天生慧根 一心向佛

玄奘,本叫陳禕,天生喜讀佛典,並自小篤信佛理。公元614年,隋煬帝下詔大理卿鄭善果於洛陽剃度僧人。年僅十三的陳禕欣然而往,但鄭善果見他年少,怕他意志不堅,不肯為他削髮。陳禕痛哭落淚,不能停止,因他視修佛為終生目的。鄭善果悉其心志,破例度他為僧,法號玄奘。

玄奘潛心修行佛法,隨後雲遊四海,踏遍神州尋訪名師。後來,玄奘發現經書中有些章節令他無法理解,原來竟是漢字譯經出現了問題,且有詮譯大師各持一詞的情況。因此,玄奘決定西赴天竺,尋求佛經原文,探索真締。


西行取經 可歌可泣

貞觀三年(629年),玄奘將離開長安,前往天竺,太宗為他備好通關文牒,賜他紫金缽與白馬,封為「御弟」並親自送行。當時,根本就無人能估計此行有多兇險,路途遙遠,方向難辨,但玄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歷盡千辛萬苦,飽受魔難考驗,面對多次缺糧、斷水、邊境盤查,越過祟山峻嶺、莽莽荒原和無際沙漠,還要忍受那死靜的漆黑和無窮的孤寂,用了三年時間才抵達天竺,又花了五年時間精通了梵語和融匯了大乘佛教全部義理,領悟之神速,意志之堅強,受到異邦人民的尊敬和愛戴。在這佛教聖地,能夠通曉50部經論的人只有十個,玄奘正是其一。因他來自東土大唐,精通印度佛學中的《經藏》、《律藏》和《論藏》,所以稱他為「唐三藏」。

萬人空巷 玄奘回京

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帶著數百部梵文佛經回到長安,舉城傾動,萬人空巷,唐太宗亦親自出城遠迎。而後,玄奘把帶回來的經典一一翻譯成漢語,歷時十九年,耗盡心機,糾正了當時許多細微的錯處,才使後人得以學習正統的佛法,中原稱之為「大乘佛教」。公元664年,玄奘圓寂於長安,享年62歲。

風雲人物 (八)

壯志未酬之君王──唐文宗李涵

晚唐時期,宦官把持朝政,太監劉克明弒殺了大唐第十七代皇帝唐敬宗,欲立絳王李悟,卻被宦官首領王守澄率禁軍衝入宮中殺死,李涵被扶立為帝,是為唐文宗,當時宦官的勢力可謂到了無法無天的地步。

絕處逢生 復興有望

經歷了二百多年的唐朝,到了唐文宗,已是政道昏暗,霧色蒼茫之時。朝廷弊端甚多,宦官權傾朝野,宮廷內瀰漫著一股恐怖的氣氛。

唐文宗不甘大唐就這樣衰竭下去,決意挽回失勢,光興祖宗基業。首先恢復單日上朝,勤政愛民,去奢從儉,更下詔釋放宮女三千人,讓她們重獲自由。文宗時常召見侍制官,問及為政得失。朝野發放出一股新氣象,人民均覺太平日子快將來臨。

甘露之變 武鬥宦官

太和九年(834年),文宗決定為復興宗室打最重要的一仗,心腹鄭注和李訓安排好一連串伏殺所有宦官的大計。本來一切準備妥當,但李訓卻想獨佔功勞,竟自行改變策略。十一月二十一日,李訓趁文宗上朝之際,派人奏稱左金吾廳後石榴樹上夜降甘露,企圖乘文宗與眾宦官前往觀看時,把全部宦官一網打盡。

可宦官首領仇士良行至左仗院時,驟聞幕下傳來兵器之聲,他心知不妙,立即拼死逃回殿上,陰陽怪氣地呼喊:「事情緊急,請陞下入內。」於是挾持文宗進入宮中。李訓馬上發難,率衛士追殺宦官,連砍數十人。仇士良劫文宗入東上閣門,立緊閉之。不一會,眾宦官率神策軍出門反攻,見人就殺,就連無辜的大臣亦枉死於劍刃之下,史稱此為「甘露之變」。

李訓敗亡,鄭注隨後亦被誅殺。文宗無奈,從此愈發受宦官監制,怨恨苦惱。後更自嘲不如亡國之君周赧王和漢獻帝,因他們只是受制於諸侯,而今天自己卻受制於家奴。可憐文宗,鬱鬱不得志而終,享年三十一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九十年代初上海和深圳的證券交易所先后開張,中國的股市在短短的十多年里已經走完了由盛到衰的生命周期,一千五百万小股民們先是滿怀著發財夢想信心百倍,現在則多數虧得叫苦連天,甚至罵聲載道。
  •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中國的唐朝,是一個承前啟後,百花齊開,大放異彩的全盛時期。她的溫文有禮、文化騰達和威力遠被,同當時西方世界的腐敗、混亂和分裂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以致在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上一路遙遙領先。

    烏飛兔走,滄海桑田,中國的許多朝代都好比流星一般匆匆而逝。但初唐時期的「貞觀之治」卻如一輪皓月,照亮了人類歷史的整個夜空。她無論是在文化、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交通等各個方面,都遠遠地超越了以往所有的時代。而唐詩的豐盛,散文的復興以及傳奇的成熟,瞬間把人類的文學史推上了輝煌燦爛的頂峰。隨之而來的音樂、舞蹈、書法、繪畫、造像、建築、冶金、製瓷、紡織、印刷、釀酒、焙茶…… 多元紛呈,絢麗奪目,達到了盛況空前的地步。使人類社會真正走入了一個祥和、禮讓、安定、富足的歌舞昇平.時期。各民族稱她為「盛世天朝」。

    我們願循著歷史的足跡,把這幅「天朝」的畫卷慢慢地展開,將她迷人的光彩再現讀者面前。

  • 唐太宗在《指意》中說:夫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和,則字無態度也,以心毫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他推祟晉代大書家王羲之書法,謂之「盡善盡美」。所以唐代書法以王羲之為宗,兼容碑刻,篆隸。真楷體勢風範,由歐、虞、褚至顏、柳,書家輩出。而草書則出現了「顛張狂素」。
  • 為勢所迫 起兵反隋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隋煬帝任李淵為太原留守,另外又特派高君雅和王威作副留守來監視李淵。當時,各地豪強已陸續脫離隋室控制,擁兵自立。農民軍在轉戰間亦冒出了三支厲害的隊伍,他們分別為(一)瓦崗軍、(二)河北起義軍和(三)江淮起義軍。
  • 「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是陶侃的曾孫,祖父外祖父雖是東晉的名士,但是到陶淵明時,家世已經衰落。然而自幼就貧困的他,並不以貧為苦,他一生雖沒有顯赫的功業,但他高尚的人格和詩文的成就,卻受後人崇仰傳誦不已。
  • 海瑞一生無私為民,清廉至極,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能為民請命,冒死進諫。正是這種敢觸龍顏諫君王的凜然正氣,使他千古留芳,許多後世文藝作品都描寫了這一點,由此可見他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 于謙自幼聰穎過人,善書法,其書靜穆高雅,氣韻盈沛。青年時代就寫下了《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著名詩篇(《石灰吟》出自《于少保萃忠傳》)。在三十餘年的為官生涯中,清正廉明,興利除弊,剛正不阿。于謙的這些半神的操守準則,對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像韓信﹑岳飛﹑袁崇煥一樣,其品德操守舉世崇尚。
  • 「堯舜」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典範,作為一個女人,誠孝張皇后獲得「女中堯舜」的稱號。600年前的這位傳奇女人,以出色的政治才幹,默默地站在幕後,輔佐三代帝王處理朝政。她從來沒有走上前台,沒有垂簾聽政。她只是謹守婦道,做了一個女人該做的,就為她的時代帶來了安定與福祉。
  • 郭氏是史上唯一經歷八朝皇帝,五次位居皇太后、太皇太后之尊的女人。她享受過無以復加的榮華富貴,帝王都要向她行子孫之禮;親歷過朝局動亂和生離死別;目睹了皇位走馬燈似的更換,她輕而易舉就可奪取。可是,她始終穩坐於後宮,扶持子孫皇帝,沒有非凡的定力,是很難做到的,因而這些帝王對她非常敬重。史書評價,她所立下的「社稷之功」,可與她的爺爺郭子儀相輝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