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故事:元柳二生遇仙得道

font print 人氣: 20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1月18日訊】
唐憲宗元和初年,元徹、柳實兩人居住在衡山上。二人都有叔叔或伯父在浙東做官,他們都受官司連累,各自躲到到歡州和愛州。過了一段時間元柳二人便打點了行李,到浙東去省親。走到廉州合浦縣,登上船想要過海,要到交趾去。船停在合浦的岸邊,到午夜的時候,突然起了大風,刮斷了纜繩,把船漂進大海,不知漂到了什麼地方。大浪起伏,像波動的雪山;紅日湧動,像躍動的火球。撞到了海市蜃樓,海市蜃樓便消散了。船在大海中顛簸,差一點兒就要沉沒,最後抵達一個孤島,風也停了。

元柳二人愁悶地登上去,見了一座天王尊像,閃著光亮立在一個高崗上,有金香爐和香灰,再沒有其它東西。二人向周圍巡視,忽然望見海面上有一個巨獸,探出頭來向四處看,好像在察看傾聽什麼。那獸的牙齒像林立的劍戟,眼睛閃著電光。許久,那獸沉下去了。不多時,又有紫雲從海面上湧出來,瀰漫了幾百步的地方。其中有一棵五色大芙蓉,高一百多尺,每片葉子都是綻開的。葉內有帳幔,像繡錦那樣豐富多採,耀眼奪目。又見到有一座虹橋忽然展開,直伸到島上來,不一會兒,有一位紮著雙鬟的侍女,捧著玉盒,拿著金爐,從蓮葉上來到立天尊像的地方,換掉那些香灰,燃上香。元柳二人見了,上前去叩頭,說得很可憐,求神仙幫他們返回人世間。雙鬟侍女沒有回答。二人又請求了好久。侍女說:“你們是什麼人?為什麼忽然來到這裡?”二人詳細地把實情告訴了侍女。侍女說:“過一會兒有一位玉虛尊師降到這個島上,他是來與南溟夫人相見的,你們只要堅決地向他請求,就能行。”剛說完,有一位道士騎著一隻白鹿,駕著彩霞,直接降到島上。二人一齊上前參拜,哭著把事情說完,尊師憐憫地說:“你二人可以跟著這位侍女去拜見南溟夫人,應有回去的時候,不會有什麼障礙。”尊師對紮雙鬟的侍女說:“我暫且在這裡修煉,完畢之後,也到那去。”元柳二人受到指教,來到帳前行拜謁之禮,見到一位沒有簪頭的女子。這女子穿著五色文採的衣服,肌膚潔白如玉,美豔無比。她的神氣,能讓流水澄清,能使大海肅靜。二人把姓名告訴了她。她取笑說:“以前天台山有一個叫劉晨的,現在有一個柳實;以前有一個叫阮肇的,如今有一個元徹;以前有‘劉阮’,如今有‘元柳’,莫非這是天意吧?”放了兩個坐榻讓二人坐下。不多時尊師也來了,夫人上前迎拜。然後就回到坐位上。有幾個仙女,奏響了笙、簧、簫、笛等樂器,旁邊有鸞鳳歌舞,很合節奏。二人恍恍惚惚,像夢在中天。這是人世間很難聽到的音樂和歌舞。於是南溟夫人令人擺酒傳杯。忽然有一隻黑色仙鶴,銜著一封書信從空中扔下來。信上說:“安期生知道尊師到南溟相會,暫請您委屈自己來一趟。”尊師讀後,對黑鶴說:“我一會就到那去!”尊師對夫人說:“我和安期生闊別一千多年了,不遇上南遊,也沒有機會來訪問他。”夫人於是就催促侍女快把吃的東西端上來。端上來的食品盛在光潔的玉器裡。夫人與尊師相對著吃飯。但是元柳二人沒有得到吃的。尊師說:“這兩個人雖然不應讓他們和我們一起吃,但是應該找些人間的食物給他們吃。”夫人說:“說得是!”於是就另外給元柳二人端來了食物,是人間的味道。尊師吃完飯,從懷裡取出一卷紅色篆書交給夫人。夫人行禮接過來。於是尊師告辭要走。他回頭看看元柳二人說:“你們二人有道骨,回去是不難的,但是不期而遇,是應該有靈物相贈的。你們由於有前緣,自然會有老師,我不適合作你們的老師罷了。”元柳二人一齊下拜。尊師於是離去。不一會兒,海上出現一位武夫。這武夫有幾丈高,穿著金甲,佩帶寶劍。他上前說:“奉使天真在路上警戒不謹慎,依法應該處決示眾,現在已經處決完了。”於是就快步沉沒下去。夫人對一個穿紫衣戴鳳冠的侍女說:“可以送兩位客人走了,可是讓他乘坐什麼東西呢?”侍女說:“有一座百花橋可以駕御他們兩個。”元柳二人表示感謝,行禮告別。夫人把一把玉壺贈給他們。壺高一尺多。夫人拿起筆來在壺上題詩相贈說:“來從一葉舟中來,去向百花橋上去。若到人間扣玉壺,鴛鴦自解分明語。”頃刻間,有一座幾百步長的橋出現在水面上,橋的欄桿上,全都是奇異的花草。元柳二人從花草間偷偷地窺視,見千萬條龍蛇,迅速地互相盤纏在一起成為橋的柱子。又看見以前見到的那個海上巨獸,已被砍下腦袋,漂在水面上。元柳二人就問使者這是怎麼回事。使者說:“這獸是因為不知道你們二人來了才被殺的。”

告別時二人問使者道:“夫人的詩說:‘若到人間扣玉壺,鴛鴦自解分明語。’是什麼意思?”使者說:“你們回去之後,如果有事,只要敲一下玉壺,就會有一對鴛鴦答應,叫它們幹什麼沒有不順從的。”又問:“玉虛尊師說我們自然會有老師,我們的老師又是誰呢?”使者說:“是南岳的太極先生,你們會自己遇上的。”於是元柳二人與使者告別。橋的盡頭,就是以前在合浦縣海岸停船的地方。回頭一看,已經沒有橋了。二人一打聽,時間已經過去了十二年。歡州、愛州的親屬已經死去了。他們打聽回衡山的道路,半路上餓了就敲壺。於是就有鴛鴦說:“如果想得到飲食,往前走自然會遇上的。”一會兒,道邊有一桌豐盛的飯菜,二人便飽餐一頓。幾天裡,他們再也不想吃東西。不久便回到家中。以前的兒童如今已經長成大人了。然而二人的妻子,分別死去已經三天了,家人們不勝悲喜,說:“人家說郎君死在大海裡,服喪三年之後,又九年了。”
後來二人又一起雲遊尋找太極先生,都沒有找到太極先生的蹤影,就悶悶不樂地回來了。因為下大雪,二人見一位老漢擔柴賣,很可憐老漢的衰弱和老邁,就把酒給老漢喝。看到柴擔上有“太極”字樣,二人便拜為老師,把玉壺的事告訴了他。老漢說:“這是我用來裝酒的壺,丟了幾十個甲子(一甲子就是六十年)了,又見到它很是高興。”元柳二人於是跟隨老漢到祝融峰去了。從此二人得道成仙,不再出現在人世間。
(資料來源: 《太平廣記》)

正見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天龍八部》原著中的頭號美女毫無疑問的是“神仙姐姐王語嫣”,9月18日,記者在《天》劇拍攝現場對王語嫣的扮演者劉亦菲及其母親進行了采
  • 看過《天龍八部》原著的觀眾,一定都記得里面那個神仙姐姐王語嫣,在電視劇《天龍八部》開拍前,為了尋找這位超凡脫俗的“神仙姐姐”扮演者,劇組真費了不少心思,最終敲定了16歲女孩劉亦菲,的确讓人大吃一惊。
  • 王遠,字方平,是東海人。曾被舉荐為孝廉,任過郎中,后來升任為中散大夫。他熟讀《尚書》、《詩經》、《春秋》、《易經》、《儀禮》五經,尤其精通天文、河圖、洛書和圖讖的精義,能預知天下之盛衰,九州之吉凶了如指掌之間。后來他棄官不做,遠离塵世,進山修道去了。最后修成得道。曾与麻姑相聚在蔡經家的神仙王遠就是此人。
  • 王次仲是中國古代的一位神仙,他生活在兩千兩百多年以前。歷史上把那個時代叫做戰國時代。當時中國被分成很多小國家,而且各個小國家之間都在互相打仗。
  • 王子喬是周靈王的太子。他愛好吹笙,喜歡吹鳳凰鳴叫的聲音。有一次,他在河南的伊水和洛水漫遊時,遇見一個叫浮丘公的道士,他就跟道士上了嵩山。在嵩山,他一住就是三十多年。後來,家人桓良終於在山裏找到了他。他對桓良說:“請轉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那天在緱氏山上等我。”到了七月七那天,人們來到緱氏山上,果然看見王子喬正騎著一隻白鶴停在山頭,他只是遠遠地看著人們,並不到大家跟前去,還頻頻揮手向人們致意。幾天後,他才騎鶴飛去。後人在緱氏山和嵩山為他立了祠廟以紀念他。

  • 陽翁伯是盧龍人,以孝順出名。父母逝世後,他把他們埋葬在八十裏高的無終山上,山上沒有可供飲用的水。陽翁伯爲了守孝方便,就在父母的墓旁蓋了一間守靈的小屋。由於失去了雙親,他感到無比的悲傷,晝夜地慟哭,終於他的孝順感動了天上的神明,天神竟然在墓旁開出了一條清泉,供他飲用。
  • 成子是遠古時的一位仙人。他住在甘肅省平涼市西部的崆峒山的一個石洞裡,黃帝聞訊後曾專程去造訪他,黃帝問他:“敢問什麼是修道的要訣。”廣成子說,“在你所治理的天下,候鳥不到遷徙的季節就飛走了,秋天未到,草木沒等到黃時就凋落了,你說我能和你談道嗎?”黃帝慚愧地退出了。
    回去後,他不理朝政,啥事也不幹,閑居了三個月,然後又去見廣成子。這回,他知道真道之難得,跪著走到廣成子面前,再次叩拜,求治身之道。廣成子回答說:修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要達到心中一片空靈,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凝神靜修,你的肉身自會達到淨化。當你能達到神清體淨時,你的身體就不會感到勞頓,你的心也不會為外界所動,你就可以長生了。要注重內心的修養,排除外界的干擾,因為過多的俗事會敗壞你的真性。我固守於養性,永遠心境平和清淨無為,所以活了一千二百歲,沒有一點衰老的跡象。得我道法的人可以成為一國之君,得不到我道法的人只能是世俗之輩。我的道會將你引入無窮之門,暢遊於無極之野,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世人都死去時,僅有我,依然長存於天地之間。


    廣成子是遠古時的一位仙人。他住在甘肅省平涼市西部的崆峒山的一個石洞裡,黃帝聞訊後曾專程去造訪他,黃帝問他:“敢問什麼是修道的要訣。”廣成子說,“在你所治理的天下,候鳥不到遷徙的季節就飛走了,秋天未到,草木沒等到黃時就凋落了,你說我能和你談道嗎?”黃帝慚愧地退出了。

  • 大家都知道生活在西方社會﹐人們對話交談聊天時的話題﹐最好是不要問年齡﹐也不要問收入﹐這是出于禮貌和習慣。關於上哪個教會和崇拜什麼神仙之類的話題﹐居住在美國有一定年限的人﹐也已經通過親身經歷意識到﹕這也是不能隨便說的話題﹐這是出于尊重別人和個人隱私。但是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話題﹐這也是沒有多少人知道的第四個入鄉問忌的話題﹕不能隨便詢問別人屬于哪個黨派﹐選舉時準備選誰和投什麼人的票。這同前面三個值得注意的忌諱問題一樣重要﹐除非是別人自己主動說出來﹐或者問者不懂需要幫助﹐別人給予一定的指點時﹐才會說到這樣的話題。而且往往這類問題只是點到為止﹐更多的盡在不言中的意義﹐得要問者自己去體會理解才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