羨慕還是嫉妒?

font print 人氣: 53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2月14日訊】記得小時候,你穿上爸媽買給你的新衣,對著同學炫耀:你是羨慕還是嫉妒啊?而有回同學騎新騎踏車到學校,也直問你是羨慕還是嫉妒,你這才感到那種酸酸的感覺,而且還有種「那才是我的想法」。

長大後,嫉妒的情緒經常相隨,看到朋友的股票漲停板、同事升遷、親戚買新屋、甚至路上打扮輕俏的帥哥帥妹,都會讓你眼紅不舒服。我們常打趣或半諷刺地問人:是羨慕還是嫉妒?可見這是兩不同的情緒。

羨慕,是對別人所擁有的東西由衷佩服,但嫉妒可是貶低別人所擁有的,甚至還有種別人從你這兒奪走,才得以擁有的非理性想法。嫉妒是種酸酸的情緒,一旦升起,就會在心中溫溫熱熱地發酵,慢慢地心裡面就被這種酸性盤據,心裡面的空間變得窄迫不悅,自己就是在嫉妒的那一點上出不來。

雖說嫉妒的人在心中貶損別人,實則這種貶損是來自於看輕自己。怎麼說呢?當別人(一時)擁有我們所沒有的,並無損於我們的完整性,可是一旦我們因而感到相形見絀,就會生出酸酸的嫉妒情緒。

所謂「心中有屎,看人皆屎」,嫉妒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的內心世界。當我們看到別人好,就想見賢思齊,可見我們內心時時在求成長進步;如果只是純欣賞,反映出內心的質樸寬厚;但如果是眼紅嫉妒,可能就是對自己缺乏信心了。下回眼紅時,可別再往外吐酸水,嫉妒反映出自己生活的停滯狹隘、對自己動輒不滿意,反而該好好想想如何愛自己才對。

轉自:七彩谷(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泰格‧伍茲或許已經嫉妒得眼睛發紅了,一位82歲的老太太居然連續打出兩個一球進洞。据權威的《高爾夫文摘》2000年3月發表的統計數字顯示,在一場比賽中連續兩次一球進洞的概率大約是6700万分之一。
  • 這幾年,有些上海人喜歡把自己比作猶太人。意指他們都精明能幹,會做生意。還指他們都相對富有、受人嫉妒。表面上好象有點相似。實際上,如果仔細把上海人和猶太人作個比較,就不難看出他們實在是天差地別,連一點遙遠的相似都談不上
  • 宗教的目的是要對社會道德、對人的靈魂進行淨化。一切宗教都告訴我們:“索取是罪惡,施舍是快樂”。當“神”來到你身旁的時候。你會忽然感覺到這個世界和你昨天看到的世界發生了完全的變化,你身邊的好人多了,坏人少了;你對別人的寬容多了,爭執少了;你心中的快樂多了,煩惱少了;你不再會嫉妒別人的幸運,也不再會幸災樂禍別人的不幸。你一旦覺悟到“神”的啟示,你就會產生一种作為“人”的使命感,希望自己的存在能給別人帶來一些快樂和幸福。 也許有一天,“神”真的會來到你的身旁。
  • 阿加西說:“我仍然希望今年能与他在決賽中相遇,這將是一次難以置信的机會。奪取冠軍是我的夢想,但与皮特(桑普拉斯)爭奪冠軍,那不僅是場決賽,在比賽之后,我會利用所有的時間去回憶比賽,去研讀它。我會冥思苦想:‘我究竟應該怎樣去對付他?’”
  • 清明之際,舍妹夫婦遠攜父母靈骨而歸葬於故鄉,余在海外,阻於國難不能奔赴,乃弔之以文,曰: 嗚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駕鶴,亦近三月。憶思雙親,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濟親族。力有大小,唯盡本分。載入家譜,亦有光矣。
  • 神韻交響樂團演出的西方交響樂曲,經常有有十分貼心的安排,樂曲的選奏也極富巧思,不論觀眾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響樂,在精采的樂音引領下,總會體驗到層層的驚喜與無盡的感動。
  • 只記得那個衣衫襤褸的長頭髮的女人,拖著一跛一跛的腿,挨個翻著垃圾桶找吃的,他一邊找一邊咧著嘴笑。那女人就是我要說的,我們村老人給我講過的苦命女人。其實提起來,鄉下的人,哪個不覺得自己命苦:幹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擔不完的驚,受不完的怕。
  • 《奧本海默》這部電影也締造了一項影史上最弔詭的紀錄,那就是:「每一個人都看得津津有味,但是每一個人看到的內容深度其實大不相同。」電影散場後,尾隨一群觀眾默默離開戲院,我其實很想攔住他們、大聲告訴他們我看到的電影內容,包括那些電影中已經說出來的,還有那些沒有、或沒時間說出來的故事。
  • 《奧本海默》這部電影還締造了一項影史上最弔詭的紀錄,那就是:「每一個人都看得津津有味,但是每一個人看到的內容深度其實大不相同。」電影散場後,尾隨一群觀眾默默離開戲院,我其實很想攔住他們、大聲告訴他們我看到的電影內容,包括那些電影中已經說出來的,還有那些沒有、或沒時間說出來的故事。
  • 鳳飛飛的歌聲無疑是台灣近代流行音樂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頁,她演唱的台灣歌謠作品,為數雖然不多,寥寥數十首,創作年代卻從晚清到近代,風格迥異多元;更重要的是,身為台灣的女兒,面對每一首作品,無論是原唱或是重新演繹,都展現出歌者對傳承尊崇母文化的使命與信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