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傳第四章 少年磨難多能鄙事 勤于求知立志向學

王謙
font print 人氣: 331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3月11日訊】母親去世后,少年孔子開始孤身一人面對社會,他不但要生存,更渴冀著躋身上層社會,實現自身价值。但不久后發生的一件事使他感受到了社會現實的冷酷性。

一日,魯國的季孫氏大宴諸士。季孫氏与孟孫氏、叔孫氏是魯桓公三個儿子慶父、叔牙、季友的后裔,史稱“三桓”。早在孔子出生之前,這三家貴族已控制了魯國的實際權力,尤以季孫氏握有權柄最大。還在公元前537年(這時孔子14歲)時,三桓將魯國的三軍改編為二軍,孫孫氏獨掌一軍,叔孫、孟孫氏合掌一軍,實現了“四分公室”,而國君的權力大為削弱。現在季孫氏大宴群士,孔子盡管母喪不久,但他自認為貴族之后,有資格參与其間,而且這正是開始自己在上層社會活動的良好契机,于是他興沖沖地前往季孫氏家。

不料,孔子前腳還未踏上季孫氏家門,便遭到了季孫氏家臣陽虎的擋駕。這位跋扈的家臣粗暴地對孔子呵斥道:“季氏宴請的是士,并沒有請你!”顯然,孔子雖然自認為屬于士的階層,但在別人眼里得不到承認,這使孔子認識到自己所處的地位:家境貧寒,又未入仕,實際已處于平民的地位。

這次遭遇并未影響到孔子要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決心。他決定依靠自己的發奮努力,取得成就,獲得社會的承認。

孔子所面臨的現實是,家貧又沒有靠山,第一件事便是首先保證自己的生存。年輕的孔子開始時主要是做一些粗活,他后來回憶起人生經歷時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也就是從事當時被認為是鄙賤的職事。据說他起初還當過吹鼓手。隨著年齡漸長,他的境遇也有所改變,到20歲左右時,他給季孫氏家當過管理帳目的“委吏”,做過管理牲畜的“乘田”,盡管也都是些卑微的職事,但已脫离了胼手胝足式的粗簡勞作,使自己的計算知識和管理能力得以運用。

孔子辦事極為認真,做委吏時他把帳目理得清楚妥善,做乘田時使牛羊肥壯繁殖,他的這些成績引起了世人的注意。

少年孔子在以自己的勞動換取生活資源的同時,在學業上更顯示出加倍的努力和堅韌的求知欲來。在當時的情況下,禮教文化的學習,主要是依靠平日的耳濡目染和實際環境的訓練,這對貴族階層的成員來說,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孔子卻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尋找机會,創造學習知識的條件。在晚年時,孔子回憶自己的勤學經歷時,說: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這是說他在15歲前后即已立志向學。可以說,這一好學的動力持續了孔子的整個一生,到了晚年他學習《易經》時,還勤于翻檢,使穿系竹簡的牛皮繩斷了好几次。孔子還說過這樣的話: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也,不如丘之好學也。

孔子的這些自我評語,是對于他極端好學的如實而又生動的寫照。

如飢似渴投入學習的孔子,從不放過一切求知的机會。

《論語八佾》中記載了孔子入魯國太廟的情形。孔子進入太廟后,對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要問個清楚。于是,有人笑話他說:“誰說陬邑大夫的儿子知道禮儀呢?你看他到了太廟里,每件事都要問一問。”孔子听到后,回答說:“我這們做,才是真正知道禮儀啊。”

《左傳召公十七年》記載了孔子向郯子學習的故事。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這年孔子16歲),東方小國郯國(今山東郯城西南)的國君郯子來晉見魯昭公。在魯國的招待宴會上,魯國大夫昭子問起少昊時代職官的情況,因為郯子是少昊的傳人,他很詳細地進行了解答。孔子听到這件事后,設法赶去求見郯子,向他請教了許多問題,獲知了許多先前聞所未聞的古代史實和傳說。事后,孔子曾深有感触地說:“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

孔子在學習古代典章文物制度時,十分注意進行實地考察。這一時期,他的足跡曾遍及魯、衛、杞、宋等國。為了研求夏、商兩個朝代的禮儀及典章制度,孔子到了杞國和宋國。据傳,周武王曾封禹的后人東樓公居杞(今河南杞縣),為杞國國君,而商代王子微子啟是被封在了宋地(今河南商丘一帶),所以,在杞國和宋國保存著夏代和商代的禮儀制度。當然,宋國對孔子來說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他曾不止一次說過自己是商代人的后裔。

在這些實地考察中,孔子對杞國、宋國的禮樂制度有了很深的了解,又將先前由典籍中了解到的夏、商兩代的禮儀与杞、宋兩國的禮儀進行比較,收獲頗大。最后,他總結說:“夏代的禮樂制度,我能講清楚,但其后代杞國的禮樂制度卻不能作它的證明;商代的禮樂制度,我能講清楚,但其后代宋國的禮樂制度也不能作為證明,這是因為文獻缺乏的緣故啊。如果文獻充足,我便可以把它們相互印證了。”

《史記》、《韓詩外傳》等書中還有孔子在少年時代學琴的記錄。身居魯都,孔子自幼受到禮樂的熏陶,他不僅認真學習音樂,而且注意提高自己音樂方面的修養。當時,他曾向魯國的職業樂官師襄子學琴。

就是這樣,在魯國濃郁的文化氛圍中,孔子孜孜不倦,發憤求知,隨著年齡漸增,他的學識和才干也迅速增長,在二十多歲時已學有所成,成為社會上公認的士中的佼佼者。魯國的人們贊揚他說:“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意思是說他常識廣博,而不止于某一個方面。

隨著時間的推移,孔子的影響力已超越魯國,聞名于周圍的各諸侯國。當時遠近的人們發現有奇事异物,無人能識時,都要來向孔子請教。有時,一些諸侯國的國君還專門派使者帶上不明來由的物什赶到魯國來問孔子。

然而,孔子好學的目的并不在于博聞多識,而是要謀求為政和做人之道,使自己的人生价值發生最大的效益。終于,在30歲左右時,他同委吏、乘田之類“鄙事”告別,開始收授弟子,開辟了一條私人講學的道路。

這里再補敘一點發生青年孔子身上的事情。還在孔子19歲那年,孔子娶宋國女亓官氏為妻,成立了家庭。第二年,也就是魯昭公十年(公元前532),他們生下了一個儿子。魯昭公聞訊后,特意派人送去兩條大鯉魚,表示賀喜。為紀念此事,孔子給儿子取名鯉,字伯魚。由此也可看出孔子當時在魯國的聲名。(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孔子傳第三章 生值末世禮崩樂坏 少年好禮俎豆禮容 (3/11/2002)    
  • 心靈之窗:諾言 (3/5/2002)    
  • 孔子傳第二章 叔梁紇尼山致禱 坤靈洞孔子誕生 (3/5/2002)    
  • 《孔子傳》第一章 歷史悠久說曲阜 千秋緬怀念孔子 (3/5/2002)    
  • 贊化書院﹕薪傳中華文化的搖籃 (2/28/2002)    
  • 南源﹕江澤民“巧言亂德” (2/18/2002)    
  • 孔子76代孫成台灣饒舌歌手 (2/13/2002)    
  • 時光倒流之謎—諸多怪異的事實 (2/2/2002)    
  • 研究生入學試聘保安監考 孔子故鄉開先河 (1/28/2002)    
  • 專題片《文化巨人–孔子》首映 拍攝長達四年 (1/12/2002)    
  • 神祕現象: 時光倒流之謎 (11/29/2001)    
  • 《至圣先師孔子贊》青石碑在廣西桂林出土 (11/20/2001)    
  • 孔子思想長青不敗—南加僑學界紀念孔子誕辰 (10/6/2001)    
  • 八佾舞 (9/28/2001)    
  • 抗議高學費 向孔夫子告狀 (9/28/2001)    
  • 美國加州將9月28日定為該州“孔子日” (9/1/2001)    
  • 光緒年間飛碟成群出現 (8/1/2001)    
  • 愛國論:什么是國?什么是愛國?怎么才是愛國? (7/27/2001)    
  • 孔子家鄉學子無顏見孔子 (7/10/2001)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今年曹縣一中參加高考的學生中不是一例兩例。無論是學生、老師、家長,對此無不知曉,甚至連路邊的三輪車夫也向記者拍胸脯,稱可以幫助推荐老師聯系替考。 “我本來以為學校是塊淨土,但現在看到學校的种种黑幕,真叫人失望。”說到這儿,這位提供情況的學生聲音有點哽咽。他坦承,“我家里生活也很困難,如果不是你們這次來采訪,我也會把自己的考分賣掉”。
    • 要談愛國,必先弄清楚什么是國家?從歷史的角度看,國家就是‘家’的擴大‘中國四千多年前的’黃帝王朝就是一個家族王朝,當時周邊有所謂一萬多國,強者通過戰爭,最后吞并而統一成一個最有勢力的大國。先秦周初,中原地區也是几百個國,一個姓,即一個家族就是一個‘國’。所以西方《圣經》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中國孔老夫子也說‘四海之內皆兄弟’﹔這都是有歷史根源的。對于未來,《圣經》和孔子都說‘世界大同’。從哲學角度而言,人類由‘一’演變至今的眾多,未來的發展,由于互相交流,通婚,商貿,交通,通訊進步,地球成一個村,最后又是走向‘一’,即世界大同。
    • 《奇闻怪见录》为清末浙江绩学士汪大侠所撰。汪大侠生性好奇,又好游山玩水,不求仕进,足迹遍布江苏、浙江、湖北、安徽、江西等地,每到一地便搜集遗闻轶事,并书写成册,根据作者在自序中所言:「虽孔子不语鬼神,而庄列盛言怪异。诚以一人之见识有限,六合之变化无穷。形形色色,掺杂于宇宙间,靡所弗届,苟以常情庸理测之,亦浅之乎视世界矣。」可见其对真理之追寻,自有一套方法。
    • 首部全面反映孔子文化和影響的專題片《文化巨人——孔子》今天在北京舉行首映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