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傳第六章 國政亂孔子赴齊 齊景公執禮問政

王謙
font print 人氣: 394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4月2日訊】在孔子三十多歲的時候,魯國政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時,魯國的政權操縱在三桓特別是季孫氏的手里,國君實際上成了傀儡。漸漸地,執政的季平子(季孫如意)已不屑于用他的大夫身分所适用的禮樂,狂悖至極,竟將天子的禮和樂在自己家中搬演,在家中欣賞八佾舞。

面對季孫氏如此僭妄犯上,魯昭公再也不能平靜了。他雖然缺乏出息,雖然對季氏又恨又懼,但并不甘心僅是作為一個空頭牌位而存在。他總想瞅准時机奪回失去已久的大權,恢复往日公室的尊嚴。這個机會終于讓他等來了。

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夏天,季平子与魯國的另一個貴族昭伯因斗雞而發生矛盾,引發了一場“斗雞風波”。

為了取胜對方,季氏在自己的雞的翅膀上撒上芥茉,想用芥茉迷住對方斗雞的眼睛(也有的書上說是給雞裝上鎧甲);昭伯呢,則命人在自己的雞的爪子上安裝了金屬刺鉤,以此增強殺傷力。結果,季氏的雞在比賽中敗下陣來。季平子惱怒至極,倚仗自己的權勢攻占了昭伯的住宅。后??

這就是魯國史上有名的“斗雞之變”。魯昭公認定這是抑制季孫氏的好机會,決定利用這一事件,与昭伯聯合起來,進攻季孫氏。這時,許多平日對季孫氏不滿的貴族也借机推波助瀾,搖旗鼓噪。魯昭公于是糾集成了一股強大的反季氏力量。

這年的九月,反季氏聯軍開始討伐季氏。起初戰事進展還算順利,魯昭公的力量攻破了季氏的府第,季平子無力抵抗,登上高台向魯昭公請罪,請求昭公開恩,允許他到自己的封地費邑去居住。這一請求遭到拒絕后,他又請求允許他只帶五輛車离開魯國。魯昭公大概想起了往日受季孫氏等三桓輕視蔑視的屈辱經歷,再加上昭伯的一再躥掇,斷然拒絕了敵手的這一最后請求。

然而事情竟又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在季孫氏陷入危難之際,三桓的另兩支叔孫氏、孟孫氏出于自身与家庭利益的考慮,對季孫氏施以援手,這樣,三桓勢力打敗了魯昭公的人馬,昭伯也被殺死。最后,魯昭公在魯國難以立足,只得逃亡到齊國。第二年,齊國攻取了魯國鄆地(今山東鄆城一帶),讓魯昭公住在那里。后來,魯昭公又投奔到晉國,被晉君安頓在乾侯(今河北成安縣東南,當時屬晉地),最后死在了那儿。

大夫的軍事勢力竟然与國君公然叫板,三桓竟然將國君逐走,面對万般動蕩的國內局勢,十分重視君臣綱常的孔子感到無所适從,于是离開魯國,前往齊國。他的初衷大概是想求行齊景公的賞識和重用,實現自己從政的愿望。還在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齊景公來魯國訪問時,曾向孔子請教過一些國政問題,對孔子的一番答對很感興趣。當然,孔子去齊國,也許還有去見魯昭公的意思,畢竟,這位前國君在孔子的儿子出生時還有過贈鯉之恩。

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孔子到達齊國后,并沒有見到魯昭公。孔子想見到齊景公也并非易事,几天后,他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高昭子名張,据《左傳》所載,是個不肖之徒,大概孔子初到齊國時此人的名聲還不是很坏。高昭子是齊景公的親信大臣。后來,通過高昭子的推荐,孔子得以晉見齊景公。

齊景公召見孔子,兩次向孔子請教施政治國的大道理。

第一次,孔子只是概要地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說,君臣父子都應該依照傳統的禮制和道德規范行事,不可越軌。對這一正統的思想,齊景公極表同意,因為如果君臣父子的宗法制統治秩序一旦破坏,就會發生亂子,危及國君,那時即使國中糧食滿倉,恐怕連飯也吃不上的。所以他對孔子說:“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

第二次,孔子看准了齊國當時突出的一大弊政是國君和貴族們的奢侈揮霍,有害國計民生,應該首先注意節約,所以他回答說:“政在節財。”事實上,齊景公本人就是一位奢華生活的行家里手,他一方面大興土木,建离宮,起高台,一方面又喜好衣服玩好,甚至在靴子上也用金、銀、珠玉等作裝飾。由于孔子點到了齊國的病根上,齊景公听了,又是表示贊同。

兩次問政以后,齊景公覺得孔子的思想觀點很适合于自己整頓齊國政治和保護君權的需要,認為孔子是有用之材,准備委以重用。他還准備將尼溪一帶的土地賜給孔子。齊景公的這一想法遭到了執政大臣、著名政治家晏嬰的反對,他認為孔子的思想學說大多不适應于當時的社會現實,指出孔子講求的禮節過于繁瑣詳細,孔子的主張過于迂闊。齊景公立即改變了主意,對孔子的態度也作了調整,盡管表面上看來還相當尊敬,但心意已冷淡下來了,不再向他詢問有關禮樂的的問題。

又過了一些時日,齊景公當面對孔子說:“要我把你尊奉如魯國的季孫氏那樣,我恐怕做不到,但可以讓你享有季孫氏、孟孫氏之間的名位。”季孫氏是魯國的上卿,孟孫氏是下卿,兩者之間很難确定一個具體的職位,齊景公這樣說其實是在敷衍孔子。

孔子在齊國住了約有一年時間,他在政治上雖然沒有進展,但在等待求仕的同時,他走訪了一些從周天子那里流落而來的文化舊臣,并考察了齊國官方或民間保存下來的傳統文化。《論語雍也》中記載了孔子此時對齊、魯文化考察比較后的結論:“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他認為兩國在文化上頗為相近,并有著相似的淵源和地位。

孔子還和齊國宮廷里的樂師在一起切磋樂理技藝,听到了一些著名的宮廷樂章。童年時的孔子對傳統文明就備生景仰之心,這次在齊國,听到了著名的《韶》樂。《韶》樂傳說是虞舜時的樂章,表現的盛世的祥穆之象,這引發了孔子內心的共鳴,他由衷稱贊這首古曲是盡善盡美之作。相形之下,周武王時宮廷中的《武》樂在他听來則內含殺伐之气,雖然曲調很优美,但音樂表現出的內在精神卻并未達到盡善的境界。

《論語》的《述而》篇、《八佾》篇有這樣的記錄: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孔子這种美、善結合的文藝美學思想深刻地影響了后世學者。

在齊國度過的几年時間里,孔子一直未放棄出仕的努力,但是以晏嬰為首的政治權勢見他在齊久滯不歸,唯恐他在齊國會給他們造成威脅,對孔子的行動時時在意,并選擇适當的時机進行打擊。或許也由于這些權勢人物的影響,齊景公終于失去了對孔子的興趣,最后他對孔子說:“吾老矣,不能作也。”孔子知道這實際上就是辭退之意,便馬上告辭回國。

孔子离開齊國時的情形,在《孟子万章下》中的記載很具有戲劇性:“(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可見當時的情形确實很緊迫,孔子師徒一行無奈之際,只好撈起正淘著的米匆匆离去。(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紀元專欄】張耀傑: 曹禺筆下的農民暴動 (3/15/2002)    
  • 中國烹飪史的發展 (3/15/2002)    
  • 歷史故事:孔子審案 (3/14/2002)    
  • 易經與中華飲食 (3/14/2002)    
  • 孔子傳第五章 三十而立杏壇設教 洛邑之行問禮老聃 (3/11/2002)    
  • 孔子傳第四章 少年磨難多能鄙事 勤于求知立志向學 (3/11/2002)    
  • 孔子傳第三章 生值末世禮崩樂坏 少年好禮俎豆禮容 (3/11/2002)    
  • 心靈之窗:諾言 (3/5/2002)    
  • 孔子傳第二章 叔梁紇尼山致禱 坤靈洞孔子誕生 (3/5/2002)    
  • 《孔子傳》第一章 歷史悠久說曲阜 千秋緬怀念孔子 (3/5/2002)    
  • 贊化書院﹕薪傳中華文化的搖籃 (2/28/2002)    
  • 南源﹕江澤民“巧言亂德” (2/18/2002)    
  • 孔子76代孫成台灣饒舌歌手 (2/13/2002)    
  • 時光倒流之謎—諸多怪異的事實 (2/2/2002)    
  • 研究生入學試聘保安監考 孔子故鄉開先河 (1/28/2002)    
  • 專題片《文化巨人–孔子》首映 拍攝長達四年 (1/12/2002)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首部全面反映孔子文化和影響的專題片《文化巨人——孔子》今天在北京舉行首映式。
    • 前日大陸開始舉行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鑑於歷年考試出現嚴重作弊,萬世師表孔子的故鄉山東曲阜為防學子「出貓」,當地首創聘請保安作監考員。另外,北京一名牌大學研究生入學試疑試題外洩,校方稱會徹查事件和更換試題......
    • 相信許多人在欣賞美國影片《回到1872年》之余,為主人公不惜生命代价,回到過去拯救芝加哥市民的義舉而擊節贊嘆時,總以為這是藝術家的虛构。因為,中國古代哲人孔子早就有過「逝者如斯夫」的名言,時光匆匆,怎能倒流? 然而,大千世界創造的奇跡卻又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在我們即將過去的20世紀里,時光倒流竟不可思議地發生了。
    • BBC台灣報道, 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孔子在2500年前教育弟子的許多價值中,有一條就是勤奮的價值。 上圖:台灣饒舌歌手孔令奇出生在美國
    • 治國是需要一套理論的。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一套治國方法。從中國歷史上看﹐有的朝代採用法家﹐有的朝代推崇黃老之說﹐有的朝代獨尊儒家﹐以孔子學說為安邦治國之道。進入近代﹐孫中山倡導三民主義。待到共產黨奪得政權﹐開始以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統治中國。
    • 去年九月廿九日﹐在南加州僑學界紀念至聖先師孔子誕辰二五五二週年的典禮上﹐在
      眾多的研究孔孟思想的專家學者面前﹐來自贊化書院的七名學童一口氣背誦了幾千的孔學經典《禮運大同篇》、《孝經》、《大學》、《中庸》及百居易的長詩《長恨歌》﹐一鳴驚人﹐令在場的聽眾無不動容。

    • 孔子生值春秋時代末期,其生活時間正當公元前6世紀中葉到公元前5世紀前葉的動亂不定的時代,以周朝為宗主的國家秩序正瀕臨崩潰的局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