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與《易》的大道關連

作者:空玄居士

「天下為公」思想深為中華文化推崇。(卜人/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553
【字號】    
   標籤: tags: , ,

墨子》是墨家的典籍,而《》並非墨家典籍,這兩者為什麼會有關連呢?

墨子與墨家思想學說輯著於《墨子》一書,其主要內容有所謂「墨家十論」,也就是「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命、非樂、天命、明鬼」這十項主張。《》是概括性的說法,其歷史非常久遠。《三易》中的《周易》從西周初開始,而《歸藏》更古早,《連山》又更古遠,此三者在《周禮》的記載皆視為太卜之遺法。

春秋晚期時孔子研讀《周易》並作為教材,詮釋《周易》的《易傳十翼》被認為是孔子或孔門弟子所作,後世合《周易》與《易傳十翼》為《易經》。解《易》之學在漢朝時有象數派興起,到了三國曹魏時王弼說解以老莊而有義理派,此後一直到清朝,《易》學的發展變化主要在這兩大派門。

本文與《易》有關的內容並不是《易傳十翼》,也不是象數派或義理派這兩大《易》學派門,而是「大道《易》」,也就是認為《易》是建構大同世界之道的「大道」〔註〕。

比較墨家幾項重要主張與「大道《易》」的內涵,可以發現其精蘊同質相通,可以說皆是為了大同世界的建構實現。

墨家主要思想主張通於「大道《易》」

「兼愛」與「非攻」是墨家最廣為人知的兩項主張。

在《墨子.兼愛》篇有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又言:「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敖」字通「傲」)可知「兼愛」乃視人如己,若天下之人皆相愛,則天下將無人為的禍亂,那就天下太平了!

而「大道《易》」對於「家人」卦的詮釋為「待世人如家人」,如此則世人何必對他人巧取豪奪,反倒應該和平相處、彼此助益,這不就是「大同」世界的景況嗎?

可知「兼愛」與「家人」卦的內含精蘊是同樣的。

「非攻」的「非」字是「不贊成、不進行」的意思;「攻」字意指「不義之戰」,也就是「侵略性質的戰爭」。在《墨子.非攻》篇有言:「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如果世界上都沒有人挑起戰爭,那也就沒有戰爭了。

而「大道《易》」對於「師」卦的詮釋為「戰爭是災難」,也就是在告誡人們應該要避免戰爭而另外尋求和平的解決方式。可知「非攻」與「師」卦的訴求是同質的。

「節用」也是墨家的主張,在《墨子.節用》篇有言:「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也就是認為不應浪費與奢侈。墨家還主張「節葬」,認為耗用大量資財厚葬與長時間守孝並不是絕對必要,(*筆者認為)在今日看來是很務實且先進的觀念。

而「大道《易》」對於「節」卦的解釋為對於包括物資、能源、欲望等,能夠有所「節用、節約、節制」。現代因為科學進步、商業制度、與人口爆量的原因,大量生產與消費使得地球上垃圾過量,空氣、水、土壤的污染嚴重,已經到了對於人類與物種的存續構成威脅的程度。許多因應的想法與政策被提出與實施,如減塑、減碳等等。

可知「節用」「節葬」與「節」卦都意指當用則用、當省該省,只是因為時代不同而對應方式有差異。

「尚賢」是墨家的重要主張之一,在《墨子.尚賢》篇有言:「尚賢為政之本也」。墨家還主張「尚同」,在《墨子.尚同》篇有言:「明乎民之無正長以一同天下之義,而天下亂也。」也就是認為天下會亂,是因為對於「天下之義」(即「公義」或「普世價值、共同理念」)的爭議不同所引起,這樣的見解鞭辟入裡。在《墨子.尚同》篇繼續寫道:「是故選擇天下賢良聖知辯慧之人,立以為天子,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所以必須選擇「賢良聖知辯慧」的人,以制定大家能夠認同而願意遵循的「天下之義」。因為墨子時為王朝封建時代,所以認為是「立以為天子」;以現今時代而言,可知其重點在於建構世界性的「普世價值、共同理念」,並將之彰顯與實施。

而「大道《易》」對於「比」卦的解釋就是「推選與支持賢明的人才」。且「大道《易》」本身就是一套用以建構大同世界的原則規範,是值得參照的體系。

所謂「賢」才,簡單說就是能制定與伸張「公義」,也就是讓眾人可有基本的生存與進取的發展。可知墨家與「大道《易》」在重視「賢」才與建構「公義」的意含是可通的。

兩者對「大同」世界的原則主張

由上述可知墨家的多項主張與「大道《易》」中相關項目的意含竟然都同質,如果說「大道《易》」是大同世界建構之道,那麼似乎墨家在本質上就是為了建構一個大同世界而提出其主張。只是墨家所提的主張乃是針對當時代的人文物資狀況,所以其項目較少。

而「大道《易》」將六十四卦的內容詮釋為建構大同世界的各種原則與規範,包括個人、人際、環境、社會、教育、經濟、氣候、生態、人權等等,其牽涉範圍相當廣泛,是名符其實的「大道」。例如以「大道」的觀念詮釋「離」卦,乃是在告誡人們要注意與克制如火災、戰火、怒火、妒火等各種「火」所可能引發的憾恨別「離」。這牽涉到個人、人際、國際、環境、氣候等多個範疇。

墨子是春秋末戰國初人,《孟子.滕文公》篇云:「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即歸墨。」曾經在戰國時是如此顯學的墨家學說,後來卻幾乎絕跡,以致於原本三教指的是道、墨、儒,而後來佛教傳入中土後變成了儒、釋、道。

由上述可知墨家的多項主張很明顯是通於大同世界的「公天下」主張,也就難怪不見容於「私天下」的帝制時期,在秦、漢兩朝就被消匿無聲。但是以現今世界普遍共和體制的觀點來看,有其相當進步性。

在《墨子》一書中多次提及「聖王」,例如《墨子.兼愛》篇有言:「故兼者聖王之道也」,「兼者」意指「兼相愛」。似乎在春秋戰國時期清楚地流傳著一些古代「聖王」的言行事蹟,而墨子將其轉化為墨家的主張。「聖王」之所以被後人如此稱頌,很可能就是因為實行的是「公天下」的賢德政策,也就難怪墨家有那麼些主張都可通於大同世界的「大道」了。

〔註〕:《易》就是大同世界建構之道的「大道」
http://www.epochtimes.com/b5/19/11/14/n11655799.htm

*本文謹代表作者觀點。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作者的相關著書。*
**非經作者同意,請勿轉引本文,也請勿抄襲或變改內容。**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