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能達: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人氣 4357

【大紀元2020年01月21日訊】中國古語「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即使是智慧敏銳學富五車的高人仍注重相互切磋彌補自己的不足。孔子問道於老子,不僅以德潤身,而且不為塵俗所困。蘇東坡從佛印禪師那裡得到不少佛理的啟示,既善於充分享受生活情趣,又能隨遇而安不至於因災厄而精神萎頓。詩道的精研者也是如此。中國文人以詩言志抒寫感受,詩友之間相互唱和引出新意奇文,例子多不勝舉。這種雅趣傳到日本與茶道結合,形成了日本文化的一大休息聯誼方式。

以上所述的相互啟發增益學識的做法不僅東方為然,西方也類似。遠的可舉古希臘和羅馬的廊下悠遊隨機結合相互辯論的廣博不分科靈活教學方式。近的可舉歐美大學師生之中詩歌愛好者的課餘深入自由討論。美國學者約翰·恰爾迪(John Ciardi)多年執教詩歌理論,他曾回憶1951年他任教於哈佛大學時與一群後來都成為著名詩人的朋友不定期地聚會交流自己的詩作,持續了兩年多,從中得到的啟發對他日後撰寫詩論大有幫助。

英國哲學家佛朗西斯·培根在《論讀書》一文中說「談話使人敏捷」,便指出了相互切磋交流的益處。這番道理之大用在科學界更有一個突出的例子。歐洲原子能研究中心是舉世聞名的國際科研機構,早在1970年代那裡的許多科學家都有共同的感覺,那就是他們有許多突然萌生的創造性思路既不是在實驗室操作時也不是在資料室閱讀時產生的,而是在午餐暨餐後休息時的閒談之際的靈光閃現。

每人的知識範圍與思路都有局限,古人提倡虛懷若谷不恥下問;現代學界從國際到國內各地經常舉行分專業的學術討論會,其功用固不可沒,但三五親朋好友平時聚會閒談之際觸發靈感的效果也不可忽視。況且後一種方式不需要大的空間與資金而容易舉行。關鍵是要有學習的願望,才能夠體會孔子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明朝名醫李時珍在與販夫走卒農夫工匠的交談中獲得許多民間經驗單方,為他的輝煌巨著《本草綱目》增添了不少材料。如果閒談的參與者均是好學深思志趣相投的人士則更有收穫。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三人行  必有我師
金門戰場藝術禮讚  台金近三十位藝術家切磋
張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文史】賢妻慈母管道昇 詩書畫繡樣樣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