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絮語:近處的風景

作者:青松

瑞峰海鼠山觀日涼亭(顧惠玲/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89
【字號】    
   標籤: tags: ,

工作累了,和同事站到窗邊遠望,閒聊幾句。

遠處有幾座小山連在一起,如果純粹是山,倒也沒什麼特別。但其中一座山上修建了一個涼亭,好像意境就不同了。我隨口評論說,什麼時候有空去那裏爬爬山,到涼亭裏坐坐,感覺那裏挺漂亮的。

同事聽了呵呵笑出聲,告訴我說,他還真的去那裏玩過了。我迫不及待地追問那裏風景如何。同事連連搖頭,說真爬上去發現視野很受局限。山不是特別高,所以在山頂上看到的,不是高樓大廈就是更高的大山。

我又問,那個亭子怎麼樣。同事繼續搖頭說,就是個普通的亭子,什麼也沒有。他們那次也是從遠處看到,想去玩,結果上去之後,發現既沒風景可看,也無座椅可休憩,所以只逗留了十分鐘就離開了。

從遠處看著那麼迷人的一處風景,置身其中卻變得一文不值了,風景終究都是在遠處。我們內心深處都嚮往美麗,但不管身邊的景物多迷人,我們還是喜歡到遠處旅行。似乎只有遠離熟悉的一切,去感受一下全新的東西,才能領略到風景。

站在窗邊看遠處的小山,我確信那裏很漂亮。而真正走近之後,也許只會和同事一樣,感到失望。忍不住思考,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落差。是不是我們太苛刻,把自己內心中最理想的樣子硬套到現實中去?

理想的風景一定是完美的,而現實中沒有什麼是完美的。從遠處看,我們看不到細小的瑕疵。走近之後,所有的瑕疵與不足都暴露無遺,於是我們感到失望。或許風景四處都是,而我們喜歡遠方只是因為距離遮蔽了其中的缺憾吧。

如果能用更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一切,是不是在近處也能找到更多風景呢?就像遠山上的小亭子,即使趕到後沒有心目中詩意盎然的樣子,但真實地觸摸到一個自己一度嚮往的地方,那本身不就很美好嗎?

換個心態,近處也許一樣有風景……@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有文獻記載的)中國古代女藝術家中,管道昇是位才藝傑出又福慧雙全的女子。她不僅擅畫梅竹蘭、工山水佛像、精翰墨詞章,而且是大書畫家趙孟頫的溫婉賢妻、知音伴侶,同時也是一位循循善誘、言傳身教的慈母。
  • 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一○七九年),御史何守正等上表彈劾,言蘇軾詩句譏諷朝政,暗藏不軌;神宗大怒,將蘇軾逮捕入獄待死,史稱「烏臺詩案」。這是蘇軾政治生涯的重大轉折,他在獄中歷盡折磨,三不五時接受嚴刑拷打,「詬辱通宵不忍聞」,幾度將要命絕;……所幸最終免死,改謫黃州團練副使。
  • 黃憲的精神風采,影響了大批士大夫文人,一代又一代,互相學習,造成高雅超脫的人格。在污濁的社會裡,的確是一股清風,把優良的道德傳統保存下來了。
  • 聽武夷山的茶農說,現在很多茶農為了茶葉的生長,普遍都給茶葉施有機肥料。其實,我們的老祖宗在三千多年前就說出了解決這類問題的根本方法,《周禮‧秋官司寇‧柞氏》:「夏日至,令刊陽木而火之。」
  • 中華記憶中的江南,那裡芳草鮮美,而景美人更美,耳聞的是軟依吳語,目睹的則是善良澄澈的人,舉手投足之間,展現中華文化的深厚內涵。我不願僅僅在夢中紙上尋根,更是希望, 數千年的古韻能夠重回中國大地,像友人一樣的年輕男女,能夠彼此充滿自豪的研學著,實 踐著中華悠悠古風。
  • 您知道大詩人李白的「詩仙」名號是怎麼來的嗎?據《本事詩》記載,李白來到京城長安,尚未成名,獨自住在旅店裡。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上門拜訪,驚歎於李白飄逸超群的風姿,於是請求欣賞他的作品。老人讀了李白的《蜀道難》,多次稱讚,直呼李白為「謫仙」。後來他又讀了《烏棲曲》,又歎道:「此詩可以泣鬼神矣!」
  • 我停下腳步,默默望著她,時間倏然靜止在這一刻,吵雜的人聲、火車引擎聲瞬間消失。她像得到什麼感應似的,突然望向車內的我,然後,我們四目交接……
  • 2020年1月18日,神韻國際藝術團在英國倫敦連接奉上兩場演出,全場再次座無虛席,現場氣氛非常熱烈,掌聲、歡呼聲、笑聲在倫敦Eventim Apollo劇院的上空飄盪。
  • 作為自然物象的雲,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常讓人聯想到仙境,古人相信雲彩後面住著神仙,他們乘雲駕霧,在普通人看不見的空間裡御龍伏鳳,自在遨遊。
  • 在選擇退休後定居地點時,最重要的是要考慮負擔能力、生活質量和醫療保健。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美國人,在退休時移居海外。那麼全球哪些國家最適合度過人生的黃金歲月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