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行吟:讀書筆記4《放妻書》

作者:方靜
古人堅守從一而終,不得已離異,也要好聚好散。(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405
【字號】    
   標籤: tags: ,

近期,朋友李姐重做媬姆,幫忙照顧新生孫兒。育嬰工作繁忙之餘,不忘舞文弄墨、讀書寫字,與我分享唐人的《放妻書》,讀來不禁會心一笑。

書文如下:「蓋說夫婦之緣,恩深義重,論談共被之因,結誓幽遠。凡為夫婦之因,前世三年結緣,始配今生夫婦。若結緣不合,比是怨家,故來相對。妻則一言十口,夫則反目生嫌。似貓鼠相憎,如狼羊一處。既以二心不同,難歸一意,快會及諸親,各還本道。願妻娘子相離之後,重梳蟬鬢,美掃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選娉高官之主,解冤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短短的一百多個字,多言夫妻之義,少有責難之詞,更鮮見意氣之爭。其知書達禮、溫文儒雅頗具君子之風;講究文辭優美、情真意切,有如溫潤之玉,在在流露出溫柔敦厚、寬懷包容之情。

古人的《放妻書》又名《和離書》,就是今天的離婚協議書。有別於現代人動輒反目成仇,對簿公堂;他們對兩性關係與人情世故的通透、練達,顯然棋高一著、更勝一籌,今人實在遠遠不及。

那麼,為何古人在「二心不同,難歸一意」分手、仳離之際,還能夠祝福對方「重梳蟬鬢,美掃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選娉高官之主」?而且由衷希望彼此「解冤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呢?

我想,其中不只是有過去的「情深似海」,更重要的是一直以來的「義重如山」,因為「義」,讓雙方不忍相責、無須怨懟。而義,一般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行為,故曰 「義者,宜也。」藉此,與人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

古人堅守從一而終,不得已離異,也要好聚好散。現代人將婚姻當兒戲,一言不合鬧翻,則劍拔弩張、針鋒相對。如果試著靜下心來讀唐人《放妻書》,想到「義重如山」,效法他們的智慧與氣度,也許就能和平分手、各自安好了。@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蒼松與翠竹和寒梅並列齊名,是歲寒三友之一。它四季常青,其質樸、莊重的個性給人以祥和持重的感覺。古人經常以歲寒比喻亂世,以松柏比喻君子。古代君子的品德就如同松柏一樣,正直、穩健、古樸,儒雅、樸實、深沉,雖身處亂世逆境,但不為物惑,不改初衷,始終道心堅定。《論語·子罕》中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意思是說,季節寒冷後才知道松樹和柏樹不會枯萎凋謝的道理。漢朝劉向的《說苑·說叢》中說:「草木秋死,松柏獨在。」告訴人們秋到草枯木凋,而松柏卻昂然挺拔。比喻在艱難困苦的考驗中,才能顯出真正的英雄本色。
  • 南宋忠臣文天祥在其流傳千古的作品《正氣歌》之中,列舉了歷朝歷代「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的幾個忠臣義士,其中有「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張睢陽齒」,說得是氣吞山河的大唐忠臣張巡固守睢陽,以身徇義的浩然正氣。 而「顏常山舌」則是指大唐忠臣顏杲卿舌斷仍噴血罵叛賊的壯烈事蹟。
  • 中國古代漢語與中國古代文化一脈相承,博大精深。正統漢字的每一個字,貫穿著中國傳統的道德、天地人等內涵。中華文明以「仁義禮智信」為中心,千百年來,一直承傳。五千年的神傳文化為人類留下無數的歷史故事,將「義」之內涵生動的演繹出來,深埋在華人的心中。
  • 唐代「大曆十才子」郎士元的詩清麗雅致,但恃才清高,經常語出驚人,有時出口不免傷人。有一次他笑「馬鎮西不入茶」,結果自食其果。
  • 關公臨陣往往擒賊先擒王,震懾餘眾。隻字片語間,他便以迅疾凌厲之態成萬夫莫當之勇。赤兔馬與偃月刀,與關羽身心合一,能隨其心意迅猛出戰,助他出其不意,一招定勝負。關羽的武藝正如巍峨堅毅的群巒,而中心屹立天地的,則是他奉行終生的忠義信念,任何人都無法撼動分毫!
  • 這首詩的作者卓文君,生活在西漢年間,容貌嬌美,喜歡音樂,十七歲而寡。詩中反映出來作者對純潔忠貞愛情的追求,喻男子漢大丈夫本應堂堂正正,正義凜然,何必那樣貪戀財色。
  • 龍且戰敗,齊國平定,天下大勢的走向已經十分明朗。楚漢最終的決戰在即,人們也逐漸看清,楚漢爭霸真正的主角不是項羽、劉邦,而是兵法與謀略都無人能及的大將軍韓信。他的一舉一動,牽連著歷史命脈。
  • 在生活中人們都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但有情人也往往容易心生變故。在生活中面對有情人的心另有所屬,該如何解決這難題呢?有這樣一個女子,她用一首詩化解了一場婚姻的危機,來聽這個故事。
  • 伯顏試圖誘降文天祥,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到北方。途中,文天祥冒險脫逃,一路歷盡艱險輾轉到福州,被小皇帝宋端宗趙昰任命為右丞相。他與張世傑、陸秀夫堅持抗元, 三人被稱為「宋末三傑」。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南部大敗元軍,成功收復了十四個州縣,那時南宋已經降元兩年了。
  • 人世間為何有瘟疫?輯錄道教經典論著、科儀方術、仙傳道史的著作《道藏》,記載了東晉時期,高道許遜曾向眾人講解瘟疫的來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