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耕耘梨山實驗果園 阿寶還土地予山林

寶蓮因為不滿消費方式受到侷限,決定以自己做實驗,親身來到梨山生產的現場,想要了解產地正在發生什麼事。(鄧玫玲/大紀元)
人氣: 290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20年10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鄧玫玲台灣台中報導)21年前的1999年,人稱阿寶的李寶蓮隻身來到梨山種植水果,為她的實驗果園踏出第一步。回首當年,受到環境教育啟蒙之後,阿寶才發現自己只是一名無知的消費者,在市場的貨架上雖有琳琅滿目的農產品,但消費者其實是沒有選擇權的,因為生產者決定著生產方式,經銷商決定著產品來源,賣場上只呈現產品和價格,消費者無法通過透明的資訊知道這些產品從哪裡來?生產者如何對待土地?勞動的人如何生產?

阿寶想把農業撤出來把土地還給森林,所以她不去找平坦的耕地,反而租下不適合種植的陡坡,將陡坡上原本種植的梨、蘋果漸次淘汰,還給森林。(鄧玫玲/大紀元)

因為不滿消費方式受到這麼大的侷限,阿寶決定以自己做實驗,親身來到梨山生產的現場,想要了解產地正在發生什麼事?想要探索人與自然的平衡點到底在哪裡?雖然最初租了7分地的果園,卻不是要在這塊土地上種植高價值的溫帶水果來獲利,而是想把農業撤出來把土地還給森林。

所以她不去找平坦的耕地,反而租下不適合種植的陡坡,將陡坡上原本種植的梨、蘋果漸次淘汰,還給森林。保留小部分平緩的坡地,種植桃、李、甜柿、奇異果等多樣少量的水果,取代原先大量單一的作物。阿寶說:「我種的奇異果不是台灣原生種喔,而是中興大學倪正柱老師專研十幾年才成功的品種,果實比原生種大很多,香氣比進口奇異果濃郁。」

李寶蓮種的奇異果不是台灣原生種喔,而是中興大學倪正柱老師專研十幾年才成功的品種,果實比原生種大很多,香氣比進口奇異果濃郁。(鄧玫玲/大紀元)

慣行農法獲利 還清租地債務

剛來到梨山的頭兩年,阿寶還是必須跟著鄰園的果農們學習慣行農法,因為要先學會基本的果園管理技術,才能在山中生存下來,所以她也學會噴灑農藥、施用化學肥料,雖然果園的勞力工作對阿寶來說是能愉悅勝任的,但是每次給果樹打藥時卻是阿寶最痛苦的時刻,她說:「這不是體力勞動造成的身心疲憊,而是強大的心理壓力,打完農藥後總是全身虛脫無力。」

租地耕種的負債壓力在果實收成後就慢慢減輕,3年後就還清負債的阿寶終於可以擺脫施藥的痛苦,頭一年就開始分批種植的肖楠、台灣杉、紅檜、台灣櫸…等原生樹種也漸漸長大,果園收成的水果也不再交由「行口」販售,而是放上網路直接向消費者推銷,她說:「傳統的農人都不擅長行銷,只能把種出來的水果交給行口,行口再轉給經銷商,最後出現在消費者面前的就只有產品和價格,之前所有的用心作為全部一筆抹銷。」

為水果說故事 把土地照顧好

因此,阿寶想要站在第一線為她的水果們說故事,她說,果園已15年沒使用任何資材,連有機資材都沒有用了,因為她把土地照顧得很好,「園裡的雜草只用砍草刀砍除,把根系留在土壤裡,草的根系能夠釋放有機質、醣類、胺基酸,養活土壤裡無數的微生物,也養活土裡很多小動物,不需額外添加養分,再加上果樹修剪下來的和周邊的原生林木提供的枯枝落葉,讓果園的土地擁有足夠生長循環的有機質,也讓土地形成自我循環的系統,可以自立更生不需外來資源介入。」

如今,阿寶2公頃的果園已有70%回復森林,自然生態越來越好,果園種的桃子、柿子、奇異果也長得越來越好,她說,天生天養的奇異果成熟時,曾經爆量幾乎要壓垮枝條,而且網路販售更是常常出現一上傳產品訊息,就被訂購一空的盛況。

李寶蓮在頭一年就種植肖楠、台灣杉、紅檜、台灣櫸等原生樹種,3年後果園收成的水果也不再交「行口」販售,而是放上網路直接向消費者推銷。(鄧玫玲/大紀元)

「另類」消費市場 向環境保育發展

然而阿寶的故事還是沒有說完,她甚至希望消費者考慮一下要不要買她的水果,因為大部分果園出貨時,必定用厚紙箱、保麗龍盤、蔬果網等保護水果,不讓它們在運送過程中受傷,而這些包裝材料卻要耗費很多環境成本。阿寶說,「我會告訴消費者,我為何選擇使用薄紙箱,不用蔬果網、保麗龍盤,也會向消費者說明,我賣的水果為何有時會出現外貌醜的、個頭小的。」

這就是阿寶營造的「另類」消費市場,雖然還有重重難關要克服,但她會堅持走下去,然而面對當前高山農業的發展,阿寶卻秉持著更寬闊的視野。她認為,高山農業不等於罪惡,每個時代都有必須解決的問題,不必去責備歷史,那是一段必須安頓很多農民的歷史進程,「現在高山農業不是應不應該存在的問題,而是如何面對?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必須面對現狀,學習和自然共存共榮,朝向環境保育的方向發展。」

李寶蓮在梨山的果園已15年沒使用任何資材,連有機資材都沒有用,因為果園的土地擁有足夠生長循環的有機質,土地形成自我循環的系統。(鄧玫玲/大紀元)

還一塊乾淨的土地 期盼有心人接手

在梨山2公頃的坡地營造了這麼一塊純淨無汙染的淨土後,阿寶說:「如果有人願意接手,我可以放手,只要他們願意在那片土地上好好生活,我不會約束他們用什麼方式。」然而,21年前來到梨山的阿寶可是暗自算計:偌大梨山,只要有2千個具環境理想的果農,就有機會翻轉台灣高山農業,誰知道後來連2個都很難。

「觀念上不難,但實際上很難!」阿寶說,曾經有一對夫妻看過她寫的那本《女農討山誌》後,用好幾年的時間上山,想要接手父母在梨山的果園,也開始在果園種樹,但因為他們有另外穩定的工作,不可能長期待在山上,最後還是放棄了。阿寶覺得,「要想在梨山上經營農場,必須有勞動的基礎和明確的心態,否則無法在梨山上立足。」

阿寶秉持著更寬闊的視野,她認為高山農業不等於罪惡,每個時代都有必須解決的問題,我們不必去責備歷史。(鄧玫玲/大紀元)

關注山林保育 種樹翻轉台灣林業

終於在梨山上完成夢想的阿寶,同時也關注山林保育的問題,發現台灣林業在這十幾年來完全沒有發展,這使得高山超限利用地獎勵造林困難重重,因為林木是長期的投資,背後沒有穩定的木材產業支持,完全沒有誘因!她也了解日本林業的現況,她說,全日本現在有200萬林農,就是有200萬種植小規模(小於2公頃)林木的農夫,他們擁有的森林都是祖輩留下來的,因為日本木材工業非常完整。

而台灣在30年前遭受環保團體打壓後,整個林業迅速萎縮,環保團體訴求的是天然林的保護,但林務單位卻連人工林的經營也一併放棄,台灣木材工廠紛紛倒閉,現在99%的木材依靠進口,無論是國有林或私有林,都缺乏專業的人才去照顧,就連會砍樹的人都沒有了。

「造林是比農業更長期的投資。」阿寶說,台灣在全面禁伐天然林後只有獎勵造林政策,卻沒有木材產業的維繫,讓整個林業沒有後續發展。她說,如果在山上耕作了一輩子的農人,他們的孩子不想延續這個產業,祖父輩至少還能留一片森林給子孫,而且這片森林的材積是有經濟價值的,也就是木材可以砍伐後販售,獲得足夠的經濟回饋,這樣台灣的林業才有起死回生的機會,否則只是種一片荒林給野生動物,完全失去經濟價值。

所以阿寶要向社會呼籲,要把台灣木材產業鏈重新建構起來,把森林管理人員、技術人才再找回來,才能解決國土計畫和高山農業的難題。她強調,「如果想要把高山集水區和生態敏感區的生態恢復,就要關注生活在其中的人民,讓他們可獲得實質的經濟利益,如此造林政策才有落實的可能。」

為山林保育付出半生的阿寶,還不斷地往前大步邁進,除了高山還有平地,她說:「政府如果有好的林業政策,不但可以解決高山農業的問題,還可解決農地工廠的問題。」

阿寶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構想,「像彰化、雲林有很多蓋滿工廠的農地,未來這些被汙染的土地是不適合種植農作物的,很容易在國土計畫中被大筆一揮,全部劃成開發區,但汙染或破碎的農地,只有走向開發一途嗎?如果用來造林,可以提高城鄉生活品質,增加綠地、調節微氣候,還能生產可用的木材,對後代子孫也有幫助。◇

責任編輯:玉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