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成語數來寶】

「一刀兩斷」兩種迥然的結局

作者:容乃加
周處的一生,如何表現「一刀兩斷」的精神?圖:清 緙絲《周處擊蛟圖》( 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116
【字號】    
   標籤: tags: , ,

「一刀兩斷」原作「一刀兩段」,明說一刀切、成兩段的意思,應用得很廣,有用來形容好事,也有做壞事解的。

「一刀兩斷」形容將人殺死,一刀將身子斷成兩段,或是藉此形容斷絕關係,或是形容行事乾脆。另在精神境界方面,這成語也用在人生的轉變上,有著發憤學習以拔除舊習、惡習、達到新的境界,或是走出新人生的意思:

一、「一刀兩斷」比喻斷絕關係。例如:《西遊記》第九回:「你若從我,萬事皆休,若不從時,一刀兩斷!」又如:《喻世明言.卷二.陳御史巧勘金釵鈿》:「那窮鬼自知無力,必然情願退親。我就要了他休書,卻不一刀兩斷?」也作「一刀兩段」。

二、「一刀兩斷」形容行事乾脆爽快。例如:《歧路燈》第七一回:「一個男人家,心裡想做事,便一刀兩斷做出來。」

三、「一刀兩斷」描述身子被斷成兩段,出自唐朝寒山(天台寒山大士,?-643年)勸善詩:「看取開眼賊,鬧市集人決;死屍棄如塵,此時向誰說。男兒大丈夫,一刀兩段截。人面禽獸心,造作何時歇。」說的是那些人面禽獸心的人,造盡壞事,到了後來遭罰被處決棄市,身子一刀兩段截,人生至此向誰去求也無用。寒山意在勸善挽救生命,快修去魔性,急急如律令!

四、在精神境界,這個「一刀兩段」的說法,是指截斷妄念、斬除妄念的意思,也指斬除那些年久日深的積習,徹底斬斷阻礙人脫胎換骨的壞根性。

宋代大儒朱熹(1130~1200年)說:「聖人發憤便忘食,樂便忘憂,直是一刀兩段,千了百當。」(《朱子語類.卷三十四,論語篇.述而.子溫而厲章》)這是指發憤向上的力量,因為發憤學聖人君子,讓人忘食、忘憂,達到新的境界。

朱熹又說:「『克己』者是從根源上一刀兩斷,便斬絕了,更不復萌。」(《朱子語類.卷四四.論語.憲問篇》)指出一刀斬成兩斷斬絕惡根是「克己」的真工夫。真能做到,方能成濟世聖人。從這個境界來看,一個生命和過去的自己一刀兩斷,成就生命新境界的實例呼之欲出。

周處的故事

生於三國時代吳國的周處(字子隱),是陽羨人(今江蘇省宜興縣南)。《晉書卷五十八.列傳第二十八》記載了周處從地方一害劇轉為忠賢烈士的一生。周處父親是鄱陽太守,但周處少時就失父。他未成人時就臂力絕人,喜歡馳騁田獵,縱情玩樂,行為不檢點,地方上的人都視他為大害隱患。

周處曾經問地方父老說:「當今四季風調雨順,歲收豐成,大家為何苦而不樂呢?」

父老嘆息道:「三害未除,何樂之有!」周處問三害為何?

父老答道:「南山上白額猛獸,長橋下之蛟,加上你呀,為三害矣。」

周處自知為地方之人所惡,乃慨然發願痛悔前非,奮發向上。他對父老說道:「若此三害為患,吾能除之。」

父老說:「你若能除三害,則是一郡之大慶。」

於是周處入山射殺猛獸,投水搏殺蛟龍。那蛟龍非常狡猾,或沉或浮游行數十里,而周處毫不畏懼,在水中與它周旋三日三夜。地方的人都想周處必死,皆大歡喜。當周處殺死蛟龍回了鄉,聽到鄉里為他的死而慶賀,至此才深刻體認到自己對地方造成的危害有多深!

周處找到了當時吳人敬仰的高士陸雲,具情以告,說道:「想要自修卻已經蹉跎了時光,恐怕無法達到目標。」陸雲告訴他:「古人都注重朝聞道而夕改,君未來前途尚可期,而且大丈夫患不立志,何憂名不彰!」周處從此一心向學,日夜惕厲修己。

周處才能器量高出而不求名,反求諸己而不怕改過,終於成了一位品德清芳受四方讚頌的人。他歷守四郡,安人立政;在朝為為官、為良史,貞節不撓,糾舉彈劾,不避寵臣國戚;國朝面臨敵軍入侵的危難,他忠勇果勁不惜個人生死,全力以赴。後來受追贈平西將軍。

周處一生,從地方之害,轉而成為一代忠賢烈士,留下盛美的事蹟和貞節高遠的典型。周處一生的轉變過程,樹立「一刀二斷」改過遷善的一個典型。@*#

─點閱【成語數來寶】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 在《列子‧湯問》中有一則奇技的記載,說在西域之國有一個巧工匠偃師造出了一個「俳優」送給周穆王。這個「假人俳優」能動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麼看就是個「真人」!後來它的一個動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處置它不可。這個「假人俳優」有什麼奇特之處?
  • 張居正解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天下之事,必須謹之於初,而後可善其後。如與人以言語相約,本是要踐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於義理之宜,將來行不將去,則必至爽約失信矣!故起初與人相約之時,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與義相近,則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見之於行,而自不至於失信矣。所以說言可復也。
  • 在一年中只有兩個日子得天地之和氣,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從春分開始,陽氣蒸蒸日暖,正是化育萬物、給予新生的最好時機。所以春分養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