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失業率上升 當心求職欺詐

今年3月至10月,虛假的工作廣告比去年同期猛增了70%。(Deposit photos)

人氣: 7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大紀元2020年12月18日訊】(大紀元英國記者站報導)中共病毒疫情將導致英國失業率增長,許多人會在近期尋找工作。本報提醒讀者,尋找工作的過程中也要當心欺詐。

英國學生申請大學的服務機構UCAS披露,每年有超過70萬人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遇到騙子,被騙走了超過50萬鎊。

假工作廣告增七成

據Sky News報導,幫助打擊工作欺詐的機構SAFERjobs表示,今年3月至10月,虛假的工作廣告比去年同期猛增了70%。騙子顯然是在鑽失業人數增加的空子。

SAFERjobs表示,自從今年3月疫情開始以來,他們接到了750個假工作廣告的舉報,估計有大約3,750人上當。

這個機構的發言人表示:「越來越多的人失業了,越來越多的人依靠上網找工作,騙子發現登假工作廣告越來越容易。」
行騙方式花樣繁多

工作欺詐的形式很多。比如假廣告,這類騙局的目的是騙取人們的個人信息,比如地址、銀行資料、生日、國民保險號碼等,然後盜用這些人的身份。

還有一些騙子會要求申請工作的人先支付一些費用,比如進行無犯罪紀錄檢查、購買制服、外國簽證費、培訓費等。

還有電話費欺詐。就是「招聘的公司」給人們發送手機短信或者電話留言,要求他們回撥電話,如果人們上當了,就會撥打騙子提供的收費昂貴的號碼,而且會等候很長時間,導致被騙的人支付幾百鎊電話費。

騙子也會裝作是公司老闆,要求應聘者填寫問卷,提供護照號碼、銀行對帳單、駕照等資料,作為就業前檢查的一部分,以此騙取個人資料。

還有一種工作欺詐,面對大學生行騙比較多,就是有人聲稱自己賺的現金太多,不想交很多稅,要求把錢匯入學生的帳戶,然後再把錢給對方匯回去。一些學生認為這是簡單的賺錢辦法,還沒有損失錢財的風險。其實這是一種洗錢行為,是非法的。

應屆大學畢業生被騙

一名被騙的大學畢業生對Sky News表示,他在今年夏季疫情期間大學畢業,迫切尋找工作,結果遇到了騙子。騙子要求他在網上申請無犯罪紀錄檢查,需要支付23鎊。他就按照要求做了,結果發現自己提供了個人信息後,刊登工作廣告的人就再也沒有聯繫過他。

這時,他才意識到有問題,就搜索了那個公司的地址,結果發現那是一棟沒有人使用的建築。他知道自己被騙後,不得不重新申請護照、聯繫銀行。

他還表示,他是通過招聘網站Indeed遇到這個騙子的。這個詐騙廣告不像其它的詐騙廣告,看起來很像是真的廣告,因為它的文字通順、沒有語法錯誤。

連環騙局

據《每日郵報》報導,一名29歲的婦女還遭遇了工作招聘的連環騙局,那就是她被騙子騙了,然後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幫助騙子騙了更多人。

婦女E在失業一年後在網上找到了一份工作,是為一家名為Nova Marketing Systems Ltd的招聘公司工作,公司的地點似乎在倫敦。

在她申請了這個工作後不久,她接到了這家公司的電話,進行了一個短暫的電話談話,幾天後進行了比較長的視頻面談。對方是一名婦女,看似很專業,對方詢問了她的工作經驗、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等。

接著,她接到了電郵,說她已經得到了這份工作,起薪是2.7萬鎊。公司老闆還給她一個公司的電郵,然後她就開始工作了。

這份工作是在家進行的,E需要在網上刊登招聘廣告,聯繫招聘網站。她還需要給應聘者打電話,對他們進行面試。她估計從找到這份「工作」到發現被騙的三個月期間,她一共面談了200至300名應聘者。

工作三個月之後,E仍然沒有得到一分錢的薪水,這時她才意識到,自己是被騙了,而那些被她面談過的人顯然也是被騙了。

她表示,那些被她面談過的人大部分都得到了「工作」,但是這份「工作」要求他們參加一個網絡培訓課程,以提高他們的學歷,比如一些人力資源課程需要280鎊,而一些經理級別的課程甚至需要800鎊。

這些課程似乎是獲得了廣受業界尊重的人力與開發特許研究所(Chartered Institute of Personnel and Development)的認可,但是實際上跟這個機構「一點關係都沒有」。

E估計,自己三個月的工作加上開銷,一共損失了大約5,000鎊。

英國媒體的調查發現,Nova Marketing Systems Ltd是一家2019年年底成立的公司,公司登記上的主管是一位64歲的美國人,而且為應聘者提供所謂培訓課程的機構也在美國。對於這樣的騙局,英國警方很難調查。

如何防止被騙

檢查招聘廣告或者對方發過來的文件的語法和拼寫。騙子的語法通常都不好。

如果對方是在海外的公司,要求你支付簽證費。那你應該查找對方聲稱的所在國家的簽證規定以及費用。如果跟招聘者說的不一致,那就可以肯定是騙子了。

檢查官方紀錄,看看招聘的公司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麼可以根據對方的官方聯繫方式直接聯繫他們,核對招聘的信息是否是真實的。

告訴招聘方你會自己安排住宿和去工作的旅程。如果對方堅持讓你使用他們推薦的中介,那可能就是有問題的。

如果招聘方或者工作中介使用的電子郵件地址是@Yahoo或者@Hotmail這樣的私人電郵,那麼大部分情況也都是騙子。

只是通過電子郵件聯繫、還沒進行面試就得到工作的情況也很可疑。

看起來門檻非常低的招聘廣告也比較可疑,比如一些招聘廣告聲稱不需要工作經驗。

還要注意不要在社交媒體上披露過多的個人信息,因為騙子可能會利用這些信息來騙你。◇

責任編輯:陳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