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鬧脾氣?用陪伴代替指責讓情緒釋放

人氣 617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要當情緒的主人,不要當情緒的奴隸。」說得很有道理,但什麼叫做「當情緒的主人」?恐怕很多人都誤解了,以為我們得學會去「控制」自己的情緒,是嗎?

早期很流行「情緒管理」,但這四個字卻誤導了我們三十年,讓我們以為:「我們應該控制自己的情緒,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亂發脾氣,這才是高EQ的表現。」真的是這樣嗎?

「情緒管理」這四個字現在已經不太流行了,因為心理學家警告我們,任何想要管理、控制情緒的意圖都將徒勞無功。因為情緒如流水,它必須流動,情緒只能疏導,無法控制、阻攔或禁止。

因此,所謂「當情緒的主人」不是要你去管理情緒、控制情緒,而是你要去「覺察情緒、回應情緒」,我們都搞錯了。

情緒是無法管理的,因為只要是「管理」,必定牽涉到「控制」。一旦想控制,你就會回到「頭腦」的理性層次,如此就無法覺察情緒。無法覺察情緒,你就無法回應情緒。

情緒是一種情感展現,屬於內心的感受層次,不是頭腦的理性層次。所以你無法靠頭腦去「管理」情緒,其實情緒本身沒有好壞對錯,所以任何想用頭腦去控制情緒的意圖,都將徒勞無功(那是「情緒壓抑」)。

那我們要如何覺察情緒呢?安靜、放鬆、回到呼吸、回到身體、回到內在,安靜感覺自己的身體。這樣就好。

「我感覺悲傷」「我感覺憤怒」「我的手在抖,我感覺很害怕」……當你能夠覺察到當下此刻情緒的發生與「存在」,不批判、不逃避、不否認,進而去「理解」當下那個情緒,並去「回應」那個情緒背後的渴望與需要,那麼此刻,你就是「情緒的主人」了。

如何回應情緒?──當孩子鬧情緒時,該怎麼辦?

一旦情緒可以「自由流動」、不阻塞,它就自然慢慢消融。有一次,我在網路上看到一組照片,十分驚訝。第一張照片裡:一個大約三十多歲的白人父親,帶著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到大賣場逛街,旁邊跟著一個五、六十歲的中年男子,看起來應該是祖孫三代。

後來,可能是因為小女孩想買某樣東西,但父親不肯,於是小女孩就生氣地直接躺在賣場地上鬧彆扭、不肯走。

照片中只見那兩個大人(父子)就在一旁等待,他們「允許」小女孩鬧彆扭、躺在地上抗議。這兩個大人不勸阻、不安慰,就站在原地,神色自若地「等待」。

這個畫面叫我看呆了。我在想,要是我們這邊的父母會如何反應呢?不用想也知道。大人一定會覺得很沒面子,他們會罵孩子,叫孩子趕快起來。如果孩子不聽話、再不起來,父母就會硬拖、硬拉,把孩子拉起來。這樣處理方式的結果是──孩子哭鬧得更大聲。

我們這邊處理情緒的方式,只在顯示一件事:「孩子哭鬧、有情緒是不被允許的。」而照片裡白人父親的反應卻告訴我們:「你不高興、不爽、鬧脾氣,沒關係的。那是你的事,我尊重,但不介入。」他們看待情緒是如此平常心,教人咋舌(這就是情緒界線)。

同時,我也佩服照片裡那個年紀大的祖父。當下他並沒有「介入」兒子管教女兒的方式,他也是一個界線清楚的人,他尊重兒子的管教方式,不介入、不插手。

要是在我們這邊,就算我們想要這樣對待自己的兒女、尊重他們的情緒,但如果剛好我們的父母在一旁,老早就出手介入了。他們不是立刻去哄孫女「乖乖、聽話、不要鬧了」,不然就是去罵兒子或媳婦:「你們怎麼不管管,讓她在這裡哭鬧、丟人現眼。」

故事還沒完。

當這兩個男人「允許」孩子哭鬧、不介入孩子的情緒時,你猜怎麼著,不久後小女孩發洩完情緒、鬧夠了,她就自己站起來,然後左手牽著爸爸、右手牽著祖父,開心地走回家,彷彿一切都沒發生過一樣。

當你不阻攔情緒、允許它時,孩子的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像一陣風。讓情緒自然升起、自然落下,讓情緒流動,一旦情緒可以自由流動、不阻塞,它就自然慢慢消退了。

於是我說:允許情緒、尊重情緒、讓情緒流動,這就是對待情緒最好的方法

允許別人可以有情緒,允許別人可以悲傷、憤怒、害怕。這就是最好的情緒界線練習。

當你「允許」時,你就不會抗拒情緒,或急著介入、想當別人的「拯救者」。

而且你有沒有想過:別人真的需要你的拯救嗎?其實只要你不要去阻斷別人的情緒,允許別人的情緒可以流動時,這就是對別人最大的幫助了。

與情緒同在 就是最好的陪伴

父母安穩了,孩子就安穩。有一次在網路上看到一段影片,讓我十分揪心。影片裡一個大約一歲左右的小女孩,坐在地板上一直哭,後來甚至嚎啕大哭。

孩子旁邊坐著一位英俊男士,應該是她爸爸。爸爸在旁邊「看著」小孩,「安靜地」陪伴她鬧情緒。小孩一直哭,爸爸想要抱她,但她不讓爸爸抱、推開爸爸,於是爸爸也不勉強,他就繼續在一旁安靜地等待著,不插手、不介入,持續用溫柔的眼神看著在地板上哭鬧的孩子。

孩子好會哭,哭了好久、越哭越傷心。不久,孩子哭夠了,慢慢走向爸爸,她願意讓爸爸抱了,於是爸爸就把她抱在懷裡,這一抱,孩子哭得越大聲。

這個年輕帥爸爸抱著孩子、輕輕拍著她的背,讓她繼續哭,完全沒有阻止、沒有發聲叫她不要哭,從頭到尾都沒有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不久,孩子的哭聲漸漸停歇,最後終於安靜下來了,安穩地趴在爸爸的懷裡,年輕爸爸終於成功地「陪伴」了這個哭鬧的小女孩。

這部影片充分地示範了「如何陪伴情緒」這件事。我很喜歡,經常拿來當做教學教材。

這個爸爸教會我們:不要阻止情緒,允許情緒發生;允許孩子鬧脾氣,不要太快介入,你只要在一旁安靜陪伴,就像等待一場暴風雨過去一樣。記得,父母安穩,孩子就安穩

孩子的情緒不會一直都在,不用擔心。當它來的時候,只要接受它就好。當你接受它,它就會過去。當你不壓抑情緒、允許情緒流動,一旦情緒釋放完畢,馬上就歸於平靜

有一回,我在課堂裡放這支影片,一位婦人看完後淚流滿面,她好感動,感動這個爸爸怎麼可以這麼溫柔。她有感而發地說:「如果小時候我們也有這樣溫柔的爸爸,那該有多好。」

確實,在我們的文化裡鮮少有父母可以允許我們生氣。大部分的父母都會說:「不准生氣、不准哭,給我閉嘴。」如果我們繼續哭,父母就倒數「1、2、3」,然後一巴掌打下去。我猜,這就是許多華人的童年經驗。

如果我們的父母也可以像影片中的爸爸那樣「陪伴」我們,允許我們可以有情緒,不指責、不介入,我在想,或許現在的我們會活得更開朗快樂一些吧,是嗎?

情緒只是一時的狀態 情緒不等於你

「我與我的悲傷同在」這是外化的語言,一旦「外化」了悲傷,我們就可以跟悲傷產生對話了。

覺察情緒、表達情緒很重要。情緒的「在」,有時不能光靠「感覺」,還須透過語言或文字表達出來,讓情緒被「看見」,這是表達情緒最好的方法。

語言給出一種「看見」。就像你說「哇,這朵玫瑰花好漂亮喔」時,在你給出這個語言的當下,這朵玫瑰花就立刻被「看見」,它就「在」了。

因此,當你說「我現在很生氣」「我感到悲傷」「我好害怕」時,此時在你身上的情緒,立刻被你看見了,同時也被別人看見。

語言帶出情緒的「看見」,情緒被看見很重要,因為情緒就像小孩子一樣,需要被看見、被重視、被撫慰

一旦看見,你就能夠去回應它、處理它。如果你對情緒視而不見、忽略它、否定它,它就會鬧得更凶,就像哭泣的小孩沒人理一樣。

其實情緒只是一種情感的表現,沒有好壞對錯,不用大驚小怪。

生命是流動的,情緒也是流動的。情緒不是一個固定的東西。情緒是一種情感的流動狀態,情緒不等於你。當你說「我感到悲傷」時,你只是在表達「此刻」我的生命狀態是悲傷的而已,但不等於你永遠都是悲傷,因為悲傷是會流動的。

此刻你很生氣,也不代表你就是一個容易生氣的人。情緒就像你身上穿的衣服一樣,你今天穿黑衣服,明天可能穿紅的、後天穿白的,我們每天都在換衣服,你不可能每天都穿同一件衣服出門。情緒也是,你不可能每天的情緒都一樣,除非你患了憂鬱症,那另當別論。

當我們可以覺察情緒,覺知自己的悲傷時,你就可以運用「外化」語言跟情緒產生「位移效果」。例如,當我們說「我與我的悲傷同在」「悲傷在我的肩膀上哭泣」時,此時「悲傷」彷彿是我們的朋友、寵物,讓我們可以去陪伴它、與它「同在」,這同時也表示了「你不等於悲傷」「悲傷不等於你」。

一旦「外化」了悲傷,我們就可以跟悲傷產生「對話」。對話中,你就可以凝視悲傷,感覺它、省視它、理解它、陪伴它,這就是我們對待情緒最溫柔的方式。

本文摘自<情緒治療:走出創傷,BEST療癒法的諮商實作>方智出版社提供

.「愛比較」伴隨忌妒心 這招擺脫負面情緒
.10秒笑容就能化解緊張情緒 不信你試試!
.遇事就心亂如麻!3招教你跳脫負面情緒

責任編輯:陳真◇

相關新聞
芳香精油淨化呼吸道 紓緩疫期壓抑情緒
【爸媽必修課】找到快樂根源 「照鏡子」管好情緒
生氣就發飆?用情緒綁架他人這舉動弱爆了
退休容易得憂鬱症?趕快遠離這些危險情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