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成語數來寶】

「萬劫不復」不是罵人是救人的警語

作者:容乃加

「成住壞滅」一循環為「一劫」。「萬劫不復」一語為勸善、為警世。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4354
【字號】    
   標籤: tags: , ,

「萬劫不復」一詞,一般讓人聯想到無法挽救的行為或命運,甚至聯想到罵人「無法挽救」的話。其實,這句詞來自佛教文化,原意是在啟悟人「人身難得」,要珍惜修行的契機。

佛經中有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1] 也就是說生命元神在輪迴轉生中能夠當人非常難得,這一生後失去人身、失去當人的機會,可能「萬劫不復有人身」,也就說可能等過「萬劫」都還當不成人。「萬劫」是多久?一萬個「劫」那般久。「劫」這是佛教中的時間單位,「一劫」是經過若干萬年,是宇宙成住壞滅循環一次過程所需的時間。

人的生命可能因為起於一個惡念生出惡行,招致「剎那造罪殃墮無間(*在地獄「無間道」受無間斷之苦),一失人身萬劫不復」[2],所以當了人,就要珍惜當人的機緣,好好做人,不要失去「生機」。

「一劫」是經過若干萬年,是宇宙成住壞滅循環一次過程所需的時間。「萬劫」就是一劫的萬倍之久。 (pixabay)

生命一入人世就在迷中。「壯色不停猶如奔馬,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3] ,點醒人不要迷失在人世。美麗的景色轉眼瞬間即過,生命的長短不由自己規劃。「今日雖存明亦難保」,平日看這話兒可能觸動不深,如今世界處於「中共肺炎」之災疫中,特別怵目驚心。世人從視屏中都可以看到,在嚴重的疫區不少人走著走著就倒在地上,路死了;有人坐在值班室椅子上,突然倒地雙手抖動,好像跟世界告別,就那麼抖幾下也死了。

佛經說:「怖心難生、善心難發」[4],這是現世的現象,尤其是中國大陸中共「無神論」的邪說毀壞人心善念,把社會推向「十惡毒世」,做壞事的人還自以為聰明、有辦法,毫無愧懼之心。「無神」之論是騙人、害人的邪說,翻開中國古籍,放眼中外的輪迴轉生的研究,處處都是「善惡有報」的實例,數不完,說不盡;佛經中也以「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來警世。中共處心積慮搞「文革」,毀壞中華文明典籍和文物,要壓熄人對神的信仰,要將人的慧根、悟性、善念斬除,目的就是要斷絕生命的活路。

人雖然做了「萬物之靈」,人生在世也一直在「造業」,造業多了,當然要受的苦、要還的債就多。佛家講「三世因果」,造什麼因結什麼果,有果必有因,《三世因果經》就說:「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道家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5] 在記錄人的種種善惡,並且執行善惡的報應,這也是俗話常說的「老天有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不知受苦受災遭罪是在還業債、清洗業債,得以有好的未來,還以為苦難災禍是意外之災、無妄之災,甚至還心生人生不公的怨懟,萌生的妒忌、怨恨心又積攢下更多的業力。生生世世積累的罪業越多,再得人身就更難。若受了邪惡「無神論」蠱惑,內心失去「善惡有報」的規範,作惡嚴重的話,「剎那造罪殃墮無間」,墮入地獄「無間道」受無間斷之苦,就永遠沒有福分轉生為人;惡貫滿盈者甚至形神全滅了。

人一出生就在迷中,就忘了來世的目的,就忘了回天的本願。人來世為修行以回天,中國傳統文學許多巨作都在傳達這個旨意,像是《紅樓夢》、《封神榜》、《三國演義》、《西遊記》……等等,都在啟示人「悟道」。《三國演義》有道:「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小惡累積多了也招殃,點滴小善續續不斷也會盈滿大容器。《西遊記》中說道:「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正法難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一語點醒神州中國人,點出脫離「萬劫不復」的契機。能夠生在神州大陸之中土,又能遇至德妙道、能得正法的生命,就是人世中最幸運的人。《西遊記》還說:「人身難得果然難,不遇真傳莫煉丹。」警醒人要明辨「正法」,莫不明不辨誤入了邪道,招來損害。

為何「萬劫不復」一語在警戒人珍惜「人身難得」的機緣?因為只有當人才能修行,才能得「大法」,才能脫離人世間生老病死的循環。識得神傳文化的真諦,崇善修行,則能遠離「一失人身,萬劫不復」的危機。

註釋

[1] 語出:《梵網經菩薩戒序》。
[2]、 [3]、[4]的出處同[1] 。
[5] 語出:《太上感應篇》。

@*

-點閱:【成語數來寶】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 門楹上掛上春聯,將冬天的氣氛一轉成新春,千門萬戶立即煥然一新。除夕前,什麼時候換上新春聯好呢?在中華文化史上,當前的這種遍及百姓家的紙春聯是何時開始黏掛的呢?
  • 時間飛逝,轉眼間我們就送走了溫順可愛的玉兔,迎來了瑞氣萬千的祥龍,這兒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龍騰虎躍,好運連連。
  • 冬至:夜從今夜短,日從今日長!冬至日陽光達到南至點將要北返,陽氣從地底升起。你對「冬至」的內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盤點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與典故。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月到中秋分外圓!黃曆八月十五日圍繞著月亮的許多民俗傳說,尤其是中秋節的神奇事兒紛紛湧上記憶的時空,讓人回味中秋節的神奇時空!它們跨越了幾千年的記憶,搭起仙凡之間的橋梁。
  • 秋天多變的風貌往往容易觸動人心,詩人詠秋的詩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詩情畫意中對應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讓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們來看一篇詠早秋的詩,體會其中簡單二十個字中蘊含的豐富文化意境與深永的意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