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行吟:二「僧」與二「生」

作者:方靜

走得慢無所謂,只要方向正確、步履不停,終究能抵達目的地 。(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283
【字號】    
   標籤: tags: ,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關於二「僧」的故事,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詳、並不陌生。而其中類似的情節,竟然在家中二「生」身上出現了!

事情是這樣的:新春期間,家人聚會閒聊。二老訴說年紀大骨頭酸痛、行動受阻的狀況。瞬間,客廳變成教室、兩人變成學生,由頗諳養生之道的妹夫教老人家幾個簡單動作,以舒筋活血、緩解症狀。看他們學得起勁,我也幫忙準備軟墊,希望能夠日進有功、一天天好起來。

不料,此後二「生」的表現天差地別、大異其趣。母親每天早晚戰戰兢兢、踏踏實實的練習著,其認真、專注的態度令人敬佩。而父親則不見動靜,宣稱早已在房間內完成,還批評母親動作有誤、不符標準。其實,我們都瞭解卻不明說:父親向來爭強、好勝,可能是力有不逮。

如同蜀僧故事所言:「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眼前真真切切、實實在在二「生」的故事,好像在對我現身說法、耳提面命。

平日,很多情況是知易行難:明白事物的道理是一回事;而能夠做到、做好又是另外一回事。因此,有人意氣風發、夸夸其談,最後落得心灰意冷、一事無成。所以,要「知行合一」,既要知、也要行,知是理論、行是實踐。

還有,在這二「僧」與二「生」的故事中看到了──「不是有希望才堅持;而是堅持就有希望」。走得慢無所謂,只要方向正確、步履不停,終究能抵達目的地。@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代英主李世民他以極大的毅力、睿智的目光,將自己戎馬一生的征戰經驗、勵精圖治的治國之道,用流暢的文筆、深邃的智慧、成功的範例一氣呵成,撰著《帝範》十二篇,作為對太子李治的訓誡之辭。寫完此書第二年,太宗即與世長辭,《帝範》便成為他的政治遺囑和絕筆之文。
  • 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公有領域)
    《最後的審判》壁畫以端站在雲際的耶穌為中心,他年輕健壯、神采超凡,大公無私,有力的右手往上一抬,主持正義發出判決,指引修善者升回天堂,好人會有福報,蓄勢的左手掌向下推壓,制止邪惡,指示罪人沉降地獄,作惡者會有惡報。
  • 在日本發展史上,明治維新的文明開化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因此變革的巨大推動,使日本迅速崛起。很多研究學者認為,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完全傚法了中國的王陽明。
  • 如何增強意志力?這是眾多科學家很難解開的難題。
  • 《孫文學說》是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的第一部份,又名《心理建設》,寫成於1918年底,次年5月20日出版。當時上海出版社即評價其是「破天荒之學說,救國之良方」。在孫中山先生看來,心是人世間萬事之本源,人類社會中的一切事情和現象最終都可以歸之於心。他說:「兵法有云:「攻心為上。」是吾黨 之建國計劃,即受此心中之打擊者也。」「國者人之積也,人者心之器也。」「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 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心之為用大矣哉!夫心也者,萬事之本源也。」
  • 人世間有許多可貴的精神,堅持就是其中一種。十年如一日地做著一件事,不畏艱難、不懼壓力、始終如一,這是一種境界。無論是人生大事或生活小事,若要做好,都須堅持。
  •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燦若星河,光耀寰宇,更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的瑰寶。古代社會的教育體制對文化的傳承功不可沒。古人求學如在哪個朝代遭遇「政審」的話,中華文化恐早已斷魂。
  • 于非闇《摹愷之女史人物卷》
    孟子提倡尊「禮」,講究禮節,有一次因為妻子的坐姿不端,竟要與之離婚。據記載,孟子的妻子田氏獨自一人在內室,隨意坐著休息。突然進屋的孟子看見妻子岔開兩腿的坐相,就退了出來。
  • 春風又綠江南岸,陽光灑遍了天之涯,滿地油菜花開時,鵓鴿聲裡送來春濃的消息。唐代名醫孫思邈怎樣用油菜救了自己的命?一代大儒怎樣和油菜結緣?
  • 乾隆(1711—1799)是中國最長壽的皇帝,他深諳養生之道,也很講究飲食,一生都保持著滿族騎射尚武的傳統。有一半時間不在紫禁城、天南海北巡遊的乾隆王朝被稱為「馬上朝廷」,各種浩浩蕩蕩的巡幸活動多達150次。東巡盛京(瀋陽)祭祖,西巡五台山禮佛,登泰山拈香,泛舟西子湖,尊孔拜賢,閱兵耀武,考察河工與海塘,了解風俗民情,召集文人學士編纂《四庫全書》……另一方面,在宮中常穿漢服的他傾慕華夏文化,琴棋書畫無所不能。雖然他喜歡到處題詩蓋章,但流傳最多的還是他六下江南的軼聞趣事,其美食家形象深入人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