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宋詞系列之三

【品讀宋詞】定格杭州美景的宋詞

作者:蘭音
清人繪《杭城西湖江幹湖墅圖》。 (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83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是一句婦孺皆知的民諺。說的是以蘇杭為代表的江南,可與天堂媲美。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唐朝詩人任華曾說:「人謂爾從江南來,我謂爾從天上來。」後來白居易任杭州、蘇州刺史,飽覽當地美景,寫下「江南名郡屬蘇杭」的詩句。或許從唐朝起,蘇杭就和天堂仙境產生了聯繫。

再到南宋時期的范成大,他撰寫《吳郡誌》時,記錄下那句諺語,從此「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就成了蘇杭最具知名度的廣告語。那麼蘇杭究竟有多美呢?俗話說:「看景不如聽景。」我們就以杭州為例,來聽聽宋代人是怎麼描述江南的風光和繁華吧!

北宋的大詞人柳永說,這裡山水秀麗,高聳的碧樹環繞著河堤,洶湧的江水捲起霜雪般的浪花,夏天有十里荷花,秋天還有飄香桂花。城市中還有如煙的柳枝、彩繪的橋樑,高低參差的樓閣大約有十萬人家。街道上陳列著琳瑯滿目的奇珍異寶,家家戶戶也存滿了綾羅綢緞,到處都是競相奢華的景象。杭州的百姓白天吹奏樂曲,晚上乘舟採菱,生活寧靜愉快;當地的長官也陶醉於這裡的美景,並以此為傲呢。

美景配美文,這就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望海潮》了: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元人繪《杭州西湖圖》。(公有領域)

詞境賞析

《望海潮》和我們之前賞析的《定風波》《一剪梅》不太一樣,它的篇幅更長,字數更多,容納的內容更豐富,在詞中屬於「慢詞」或「長調」一類。如果要濃墨重彩表現像杭州這樣的大都市,一兩句話肯定是說不全的,非慢詞不可。而慢詞字數很多,對詞人謀篇佈局以及遣詞造句的要求也就更高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柳永是怎樣把杭州之美描繪得淋漓盡致的。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形勝,指山川壯美、地理位置優越的地方。從空間來說,錢塘、也就是杭州,佔據東南一帶的重要位置,又是吳興、吳郡、會稽的大都市;從時間來說,杭州從古至今都是富庶繁華的大城市。詞人從位置重要、歷史悠久兩方面,簡潔有力地概括了錢塘、也就是杭州的全貌。全詞起句就不同凡響,接下來,詞人就從各個方面來表現杭州的形勝與繁華。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詞人的視角切換到都市,街巷內滿是如煙的翠柳和彩繪的河橋,民宅垂掛著雅致的風簾和帷幕,一眼望去,大概有十萬人家之盛。「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這一句又把視角切換到郊外的錢塘江畔,樹木鬱鬱蒼蒼,環繞江堤栽種,迤邐綿長,彷彿有雲霧籠罩一般;「怒濤」形容江水之澎湃,「霜雪」形容江水之清冽,整個畫面有聲有色,動詞「卷」字更是烘托出江水浩浩湯湯的氣勢;「天塹無涯」作為收束,進一步展現了錢塘江一望無際的景象。「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詞人選用珠寶、綢緞兩類華美的事物,表現出杭州繁盛奢華的一面。無論是城市景觀、自然風景還是風土人情,詞人都以大開大闔的筆法,勾勒出杭州城的壯美與富麗。

上闕寫景,到了下闋,詞人逐漸過渡到寫杭州人的生活了。「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這兩句寫的是西湖景緻,因為西湖以白堤分為裡外兩湖,因而叫「重湖」;湖的周圍,有重重疊疊的峰巒環繞,因而稱「疊巘」;「清嘉」是說湖光山色秀美清麗。不僅如此,這裡還有桂花飄香、荷花搖曳,詞人運用工整的對仗,高度凝鍊地概括出杭州最美的特質。

既然有花,自然少不了賞花的人了。詞人接下來說:「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西湖上都飄盪著羌笛的樂聲和少女的歌聲。那是漁翁和採菱姑娘在西湖中,一邊勞作,一邊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呢。通過西湖遊樂的一幕,詞人就把杭州百姓安居樂業的情景表現出來了。

「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那麼杭州的長官呢?成群的馬隊簇擁著高高的牙旗,他就在威嚴的儀仗中緩緩出場了。他同樣熱愛杭州好景,於是飲酒遊賞,趁著醉意耳聽簫鼓之音,吟哦煙霞之姿。「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這結尾說的是,這位長官將來要將杭州景色繪成畫卷,等到回京城時,向同僚誇耀。他誇耀的是什麼呢,想必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話所言不虛吧!

圖為武夷山柳永纪念馆内的塑像。( Wang Qiliang /Wikimedia Commons)

詞人背後的故事

柳永的這首《望海潮》,由景及人,聲色並茂,極富畫面感,境界開闊宏大,是他早年的一首成名作。不過,這可不是一首單純的寫景詞,從詞的結尾描寫杭州長官那部分來看,它應該是一首干謁詞,一般是為了功名求見某位大官而創作的作品,相當於今天的自薦信。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和父親都做過地方官,在州郡很有威信,柳永受到父輩的影響,滿腹才華的他也和其他讀書人一樣,有著入仕報國的志向。

成年後,柳永準備參加京城的考試,途徑杭州,不想為大都市的風情所傾倒,便逗留了一段時間。據《古今詞話》記載,當時孫何擔任杭州知州,柳永有心拜謁,但是孫府門禁森嚴,沒有門路求見。於是,柳永作了這首誇耀杭州美景與孫何的《望海潮》,還託付一位名叫楚楚的名妓,對她說:「你去孫府獻藝的時候,就唱這首詞。如果有人問是誰作的,你就說是柳七(柳永排行第七)。」

中秋那天,楚楚果然有機會在孫何面前演唱這首詞。孫何被詞曲深深吸引,於是問起作者,當天就請柳永來參加宴席了。不過,孫何並沒有在仕途上給予柳永幫助。但《望海潮》一問世,就被廣為傳誦,柳永也成了名噪一時的大詞人了。

關於這首詞,還有一個傳說呢。《鶴林玉露》中說,《望海潮》流播甚廣,一百多年後甚至傳到了北方的金國。金主完顏亮讀了柳永的詞,非常嚮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景色,於是決定揮師,南下攻宋。當然這只是小說家言,但也足見《望海潮》是多麼深入人心。

柳永填詞的造詣很高,連天子都聽聞他的大名。但是柳永也為詞名所累,比如《能改齋漫錄》載,柳永參加科舉考試不幸落第,一時憤懣寫下了《鶴沖天》一詞,裡面有一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等他再次考試高中時,宋皇帝以這句話為由,說他「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於是判他落第。之後,柳永自稱「奉旨填詞」,成為一名專業詞人。因為他寫的詞很受歡迎,就有了「凡有飲水處,即能歌柳詞」的說法。

可能今天的人們說起柳永,大多是他流連歌樓酒肆,喜歡與歌伎交往的故事。那是因為當時詞的傳播,在民間主要以口耳相傳的形式,歌伎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因為柳永仕途不順,為歌伎創制新詞,成為他的主要收入來源。那麼,柳永的詞究竟好在哪,讓人們這麼喜歡呢?首先,柳永作詞具有開拓性的意義。在柳永之前的唐五代,詞的體式以小令為主,慢詞比例很小,而柳永是宋朝第一位大量寫慢詞並將它發揚光大的文人;而且他創制的詞調有一百多個,為兩宋之最,所以柳永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大詞人。

從柳詞內容來看,柳永擅長描寫都市繁華和市井風光,著重表現市民階層的日常生活與情感,猶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風情畫。而從藝術風格來看,他多運用鋪敘和白描手法,感情真摯細膩,用詞淺顯,具有雅俗共賞的特質且自成一派。這些都為宋詞的成熟奠定了基礎。

我們再回到《望海潮》這首詞,是不是特別能代表柳詞的特點呢?

點閱【品讀宋詞】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柳永字耆卿,是北宋著名詞人。相傳凡有並水處,即有歌柳詞者,柳詞之深入人心,於此可見一斑。
  • 「勵志一生」網站精心挑選匯集了60句宋詞佳句,轉載過來與大家分享,也很值得收藏!1. 一場消黯,永日無言,卻下層樓。——柳永《曲玉管》2.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辛棄疾《水龍吟》
  • 「柳腰輕」這首詞柳永描述了在宴會上觀賞《霓裳羽衣舞》的情景。《霓裳羽衣舞》是唐代大曲中法曲的精品,是唐代樂舞的經典之作。
  • 晴空萬里,瀟瀟煙雨,人生兩種不同的風景,您更喜歡哪一種呢?有的人可能喜歡陽光普照、天高氣爽的明媚,也有的人可能喜歡珠簾捲雨、綠肥紅瘦的清新。不過對於北宋一位大文豪來說,這可不是一道難以取捨的選擇題。晴和雨,在他心中沒有分別,都是一道自然的風景。
  • 宋代就有這麼一對夫婦,可以說是才學相當,情深意篤,過著和和美美的日子。沒多久,他們時有別離,那位妻子就非常想念丈夫。到了清秋時節,她看到留有殘香的枯荷,觸摸到沁著微涼的竹蓆,這些事物似乎都在加重這份思念。她獨自在池塘邊漫步,又提起羅裙登上小船,希望藉此排遣內心的惆悵。但是,天上白雲飄過,她不禁想:自己的丈夫什麼時候寄書信來呢?其實啊,她也明白,自己和丈夫心意相通,遠在天邊卻都懷著一樣的相思。而且這相思都是無法排遣的,剛剛離開了緊蹙的眉頭,又悄悄湧上心頭⋯⋯
  • 中國古代是信神敬神的社會,社會的修煉風氣總體比較濃郁,一些文學大家都是修煉之人,他們的作品往往看似是表達常人的情感,而實際是表達自己修煉的體會,感悟或者是境界,這其實是神傳文化的一種必然。比如辛棄疾的這首《賀新郎‧甚矣吾衰矣》。
  • 猶記得去年的一個春日,桃花開得灼灼,他邂逅了樹下的陌生少女。女子巧笑倩兮,花面相映,而他凝眸端視,心馳神搖。不知是桃花映紅了美人的面容,還是姣好的容顏照亮了繁盛的花樹?
  • 大概是讀了太多眼如秋水、眉若遠山的章句,面對山明水秀的景緻時,他很自然地把它想像成一位眉目如畫的妙齡佳人。而且這位佳人,如書中的林黛玉一般多愁善感,眉彎似蹙非蹙,籠著絲絲輕霧;眼波似喜非喜,凝著款款深情。
  • 梅花長於冰雪林,如山中高士、月下美人,獨立世間。它不同於牡丹的富豔、荷花的清純、杏花的嬌羞,以欺霜傲雪之姿、暗香疏影之美,成為文人氣節和情懷的寄託。
  • 登高遠眺,吟詩作賦,是文人士子的風習。小到一個思婦「梳洗罷,獨倚望江樓」,低訴情意綿邈的離愁別緒;大到一個才子登覽幽州台,高唱「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盛世幽思。山河勝跡如歌如畫,才人的情感和懷抱寄寓其中,達到了情與景的交融和統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