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林:閒話「中國」

人氣 473

【大紀元2020年02月27日訊】21世紀的今天,提起「中國」,大家應都知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在台灣,卻仍然有著「中華民國」的認定,至少在選舉期間吵得很凶。而「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就是國民黨一向堅持的,也就是說「中國」有兩個,一是「中華民國」,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即使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月2日公開講話,已經直接把「九二共識」連結到朝向統一的「一國兩制」模式,也就是「只有一個中國」,只有「一中同表」,沒有「一中各表」,但台灣還是有不少人抱持「兩個中國」。

抛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誰才是「中國」不談,筆者就「中國」這個名詞來談一談。話說「中國」就其實質而言,不是地理位置的概念,而是「中心之國」或「中央之國」的意思,源於神對中華文化這種得天獨厚的地位、特點、結構和構成因素的安排。

五千年歷史長河潮起潮落,曾經輝煌的幾大文明都灰飛煙滅,唯獨中華文明承傳不息。「中國」曾創造出萬邦來朝的輝煌盛世。中華文化被稱為「神傳文化」,也稱為「半神文化」。

「中心之國」(中國)是世界歷史上持續最久的文明,跨越十二個主要朝代和數十個小王朝,經歷數百個統治者和政權。中國文化之所以能綿延持久,主因是治理特質的變換和更迭,數千年來,在「集權」和「分權」體制不斷更替。分權的政治讓中國文明得以保持強韌,集權的政治能讓地方免於演化成分散、互異和不連結的農業社會。

中國古代的集權王朝包括周朝(約從西元前一一〇〇年起)、秦朝(約從西元前二二一年起)和漢朝(迄西元二二〇年)。中期的中國文明由西元五八一年的集權隋朝開始,西元六一八年的唐朝接續。過去一千年的政治,集權比分權來得多,有四個主要集權王朝,從一二七一年的元朝開始,延到一三七八年的明朝,再到一六四四年的清朝,以及一九四九年的共產政權。

中國的分權和分裂期包括戰國時期(約西元前三五〇年),有十四個王國競逐長江和黃河中間地區的掌控權。六百年後的西元二二〇年,是另一個分權期的開始,魏、蜀、吳三國鼎立,接著是晉朝和五胡十六國時代,陳朝、北周、北齊和梁國最後被隋朝統一,開始另一集權期。最後一段分治期從西元九二三年起,共有八個王國競逐中國東部和中部統治權。

分權時期固然發生混亂,集權時期也有脫序現象,包括鎮壓,或是演化成使王朝更迭的動亂。一八五〇到一八六四的太平天國之亂,被認為是最危險和不可思議的。一八四〇年,洪秀全吸收眾多追尋者,在地方建立自治政權,對抗清朝。一八五〇年,洪秀全的教派已集結成強大軍力,在一連串戰役中打敗清軍,而後成立太平天國,定都南京。一八六○年太平天國號令一億人攻打上海,被由清朝委任的歐洲軍官所率領、配備西方士兵和武器軍隊所擊退,一八六四年被鎮壓。

苟延殘喘的腐敗清朝,在經歷鴉片戰爭、八國聯軍攻打,以及孫文率領的武昌起義下滅亡。一九一一年「中華民國」成立,然而戰亂未息。一九一六到一九二八年的軍閥割據時期,表面上雖由中央政府統治,但有二十七個軍閥所領導的派系競逐權力,彼此合縱連橫,直到一九二八年才由蔣介石和國民革命軍掃蕩軍閥完成統一。不過,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仍在南方負隅頑抗,為了躲避國民黨軍隊的攻擊而展開戰略性撤退,在所謂的大長征下到中國北方山西省找到避難所,之後趁著日本侵華的抗日戰爭壯大聲勢,到一九四九年結束國共內戰,將國民黨趕至台灣,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誠然?

責任編輯:朱穎

相關新聞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錯」字 你認得幾個?
組圖:台灣故宮「以文會友─雅集圖特展」
俞元:從香港到武漢,跨年戴口罩戰「中共瘟妖」
唐駿:「防疫」是偽裝 中共才是超級病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