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牆必看】分析:中共肺炎死了多少人

人氣 38664

【大紀元2020年02月27日訊】大紀元每天為讀者梳理翻牆必看的文章:

1.武漢確診女子刑滿釋放坐車回北京 網絡炸鍋
北京現一例中共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確診病例,該患者系武漢監獄刑滿釋放人員,已在當地確診,2月22日回北京。此消息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質問患者是什麼背景,能讓北京湖北最嚴防控令失靈。

2.邢仁濤:爆料中共肺炎到底死了多少
爆料說已死20萬是可信的。有人在我上一篇文章留言說:2月10日中國就已死20萬了。這數字是可信的。在武漢,很多得病的人無法得到核酸檢測就已經死亡,而且死在家裡的數字比死在醫院裡的要多不少;而中共為了壓低確診數字,甚至控制核酸測試試劑;而且中共一向有造假數據的習慣,所以我們只能從其它途徑來分析。

3.【新聞看點】中共「大躍進」復工 美嚴陣以待
中共肺炎(COVID-19)疫情很嚴重,絕不是中共官方通報的那些數字。而中共為了它的政權穩固,為了他們權貴階層的家族利益,不惜發動「大躍進」式的運動,催促看不到真相的人們復工復產。

4.夏小強:莫迪送給川普「三隻猴子」的深意
2月24日和25日,川普就任美國總統後首訪印度,獲得成功。

5.武漢一線醫護投書求助國際 醫隊發聲明撤文?
中共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有支援武漢的廣東醫護人員,24日向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發通訊文章請求援助。26日,陸媒稱「廣東援助湖北武漢醫療隊聲明:稱報導嚴重失實」等。陸媒對柳葉刀文章的報導亦刪除。網民表示,一定是廣東援助湖北武漢醫療隊在中共壓力下被迫所為。

6.中國企業經營空前滑坡 北京喊復工地方罷工?
中共肺炎對中國經濟影響不可低估。長江商學院編製的中國企業經營狀況指數,2月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滑坡。該指數從1月的56.2下降到2月的37.3,遠遠低於榮枯線的50。在經濟巨大壓力下北京竭力推動復工,然而困難重重。

7.何清漣:「22條軍規」中國版
2月23日,中共就中共肺炎疫情召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視頻電話會議,習近平在會上發表萬字講話,縣團級幹部以上共17萬人親聆聖訓。據《人民日報》微信號「俠客島」所言,參會規模龐大至少可以說明3點,一是會議內容非常重要,二是會議內容非常緊急,三是會議內容不再以文件傳達的方式層層轉發,以減少中間層級的信息消減和曲解。

8.肖邦:民眾覺醒 · 與共決裂兼討逆書
余生於八九之大陸,自幼起受赤色黨之教育,所謂陷於勝利者之欺騙謊言,成年後亦入其教為其徒且盲舉愛黨之旗,無不撇除真相而拒真理。

9.月診3千病人 湖北醫生家中猝死未認定工傷
2月13日,湖北仙桃市三伏潭鎮衛生院的醫生劉文雄在家中猝死,由於他並非感染中共病毒肺炎,也未在規定的工作時間與地點死亡,市人社局作出不予認定工傷決定,引發網民熱議。目前家屬已決定申請行政復議。

10.王赫:阻擊中共大外宣——中美新戰場?
2月24日,據彭博社報導,美國正在考慮是否採取嚴厲措施,驅逐幾十到數百名在美國的中國記者。這是對中共2月19日決定驅逐三名《華爾街日報》駐華記者的反應;而此前一天,美國國務院將五家駐美中共官媒指定為「外國使團」。

11.【一線採訪】北京封區封道 食品價高漲
北京市已悄悄將疫情控制升級為武漢級別,受疫情衝擊,北京肉蔬菜物價高漲。

12.疫情之下 民眾自創「新冠理髮式」自救
新冠病毒爆發蔓延多國,嚴重衝擊商業經營,商家為了生存需要開業,同時也擔心感染病毒,於是民眾為保護自己被迫發明自救方式。

13.2019年 遭中共迫害的武漢法輪功學員
根據明慧網信息不完全統計,2019年遭到迫害的武漢市法輪功學員至少有150人,其中遭綁架至少90人次、騷擾至少57人次、非法抄家至少20人,被非法關押在拘留所31人、看守所26人、安康醫院2人、洗腦班至少30人;被非法判刑18人,另有18人被非法批捕、非法庭審;4人遭迫害含冤離世。經濟迫害造成法輪功學員家庭的損失超過百萬元。

14.4萬多人白宮聯署 要YouTube解釋「黃標審查」
YouTube的「黃標」事件持續發酵。很多內容創作者(YouTuber)投訴,多條與「武漢肺炎」有關的影片被「黃標」,即無法賺取流量相應的分紅,質疑YouTube進行言論限制。有網民在白宮網站發起聯署,要求YouTube解釋為何YouTuber要被審查。

15.疫情失控蔓全球 專家:病毒已適應各國宿主
中共肺炎從中國傳出後,許多國家疫情也持續加重,目前國際上最關注的重災區,除了中國以外,皆集中在南韓、意大利以及伊朗。專家表示,這些國家會出現嚴重社區感染,應該是跟病毒適應了宿主有極大關係。

責任編輯:方明

相關新聞
【翻牆必看】分析:中國糧食危機再浮出水面
【翻牆必看】武漢單日近3萬人外逃
【翻牆必看】武漢封城令到底是誰下的?
【翻牆必看】瘟疫當前 傳中共高層擬外逃計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