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物資印詩文 日本捐助傳溫情

文/宋寶藍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iStock)
font print 人氣: 759
【字號】    
   標籤: tags: , ,

不久前,媒體報導,日本捐贈給中國的防疫物資箱上,印有漢文詩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等。有網友為其傳達的愛心和情意所感動。詩句所蘊涵的典故,也同樣傳為佳話。

1. 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出自《繡袈裟衣緣》,作者是日本長屋親王(684年-729年,天武天王之孫,高市王子的長子)。長屋王曾擔任日本相國。

據《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載,日本僧人榮叡、普照在大唐留學十年後,想要回國,請到宰相李林甫兄長林宗的文書,交予揚州倉曹李湊,令他修造大船,備辦糧食。

在回國之前,榮叡、普照來到揚州大明寺,懇請鑒真和尚一同東渡,前往日本傳授戒律,以興隆佛法。

鑒真和尚回答說:「昔日,我聽說南嶽惠思禪師遷化之後,托生倭國王子,興隆佛法,濟度衆生。」他還聽聞日本國長屋王崇敬佛法,曾經製作了千領袈裟,施予國中僧眾,並且在袈裟衣緣上,繡著四句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鑒真和尚說起這些往事,認為日本佛法興盛,確實是有緣之國,因而同意東渡日本。

長屋王這首詩收錄在《全唐詩》卷七百三十二中。「寄諸佛子,共結來緣」,昔日日本長屋王希望佛子在同一佛陀的信仰下,再結來生緣。而今在大疫肆虐下,再來品讀這句詩文,領受的是別樣的情懷。不管身在哪個國家,希望世人勿要對立,要攜手相助;勿要產生糾紛,要和諧相處;勿要心生傲慢,要彼此尊重和包容,共渡疫情災難,共結未來美好的因緣。

2. 豈曰無衣 與子同裳

「豈曰無衣 與子同裳」出自《詩經·秦風·無衣》第三章。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後,秦襄公與各國諸侯擁立幽王之子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為避免犬戎侵擾,周平王將都城遷到洛邑(今洛陽),秦襄公帶兵護送。周平王遷到洛陽後,是為周平王,史稱東周。

西戎無道,侵奪了周朝國土。公元前770年秋,周平王詔令秦襄公出兵攻打西戎,並與他立下誓約:如果秦國能夠驅逐西戎,所得土地盡歸為秦國封地。

周平王派了一位上大夫帶領百人卒乘官兵,協助襄公整飭秦軍,教秦軍穿戴和使用周朝制式軍服、盔甲等裝備,以及運用卒乘排兵布陣等等。《秦風·無衣》這首詩就是這位上大夫與秦軍將領的對話。

詩文第三章曰:「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大意是說:怎麼能不準備好衣裳呢?跟您一樣都穿(周)制式的衣裳。天子詔令秦國出兵,我軍已經準備好了兵力和軍備,將與您一同前行。

《秦風》中用「同澤」「同袍」「同裳」表達聯軍共同遵守的禮儀和道德規範。這首詩本身語調慷慨激昂,同仇敵愾。日方引用「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表示彼此有難同當,同心協力抵禦疫災的信心。

3.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二句詩出自唐朝王昌齡《送柴侍御》。全詩曰:「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王昌齡爲友人送行,作了這首詩。詩文大意是說,沅江的波濤連接著武岡(今湖南縣級市),為你送行並不覺得感傷。青山一路相連,你我共沐風雨,同望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鄉?

詩文中的沅江、武岡在中國湖南。日本和中國雖然隔山隔水,但也並不遙遠,就像波濤連接著的武岡,彼此身在二地,卻是同雲雨,共明月,休戚與共。

《全唐詩》卷732
《唐大和上東征傳》
《史記·秦本紀》卷5
明珠:《詩經》賞析:〈無衣〉(二),大紀元新聞網,2020年2月27日@*#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仲秋白露沁肌,自古以來蒹葭挺立在那秋水漫迴處,《詩經》說……在水一方?在水中央?含意深厚。蒹葭是厚生資源,一身盡是妙用。歷史有不少感人的「出蒹葭之中」高潔的人生故事!
  • 過去的孩子在學校讀書,要學習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禮、樂最為重要……
  • 儒家文化提倡的是入世的修行,傳統的道德禮義都是須要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去遵守。《中庸.第十三章》有這樣一段話——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 宋代就有這麼一對夫婦,可以說是才學相當,情深意篤,過著和和美美的日子。沒多久,他們時有別離,那位妻子就非常想念丈夫。到了清秋時節,她看到留有殘香的枯荷,觸摸到沁著微涼的竹蓆,這些事物似乎都在加重這份思念。她獨自在池塘邊漫步,又提起羅裙登上小船,希望藉此排遣內心的惆悵。但是,天上白雲飄過,她不禁想:自己的丈夫什麼時候寄書信來呢?其實啊,她也明白,自己和丈夫心意相通,遠在天邊卻都懷著一樣的相思。而且這相思都是無法排遣的,剛剛離開了緊蹙的眉頭,又悄悄湧上心頭⋯⋯
  •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唐朝詩人任華曾說:「人謂爾從江南來,我謂爾從天上來。」後來白居易任杭州、蘇州刺史,飽覽當地美景,寫下「江南名郡屬蘇杭」的詩句。或許從唐朝起,蘇杭就和天堂仙境產生了聯繫。再到南宋時期的范成大,他撰寫《吳郡誌》時,記錄下那句諺語,從此「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就成了蘇杭最具知名度的廣告語。
  • 在這個系列的前兩集,我們分別賞析了兩宋才子蘇軾、才女李清照的作品,今天要講的這位詞人很特別,和這兩位大詞人都有關係。他繼承了蘇軾的豪放詞風,因而被合稱「蘇辛」;由於他和李清照是同鄉,又有相似的名號,因而又被合稱為「二安」。他就是南宋著名的詞人辛棄疾。
  • 在《列子‧湯問》中有一則奇技的記載,說在西域之國有一個巧工匠偃師造出了一個「俳優」送給周穆王。這個「假人俳優」能動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麼看就是個「真人」!後來它的一個動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處置它不可。這個「假人俳優」有什麼奇特之處?
  • 張居正解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天下之事,必須謹之於初,而後可善其後。如與人以言語相約,本是要踐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於義理之宜,將來行不將去,則必至爽約失信矣!故起初與人相約之時,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與義相近,則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見之於行,而自不至於失信矣。所以說言可復也。
  • 在一年中只有兩個日子得天地之和氣,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從春分開始,陽氣蒸蒸日暖,正是化育萬物、給予新生的最好時機。所以春分養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 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一種和諧、太平的狀態。儒家的禮治觀,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換句話說,「別」是禮的手段,目的還在於「和」。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含義豐富,直指核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