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元宵節燈謎

猜燈謎為何叫「打燈虎」? 燈謎小史追源頭

作者:容乃加
元宵走馬燈謎會,人間好景正當前。圖為清代孫溫繪製《紅樓夢》圖畫。 (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33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元宵節猜燈謎、射燈謎[1] 是相傳已久的民俗娛樂,因為元宵節在春天,所以燈謎也叫春燈、春謎;燈謎又叫文虎、燈虎,以表徵其文化內涵不可小覷,猜燈謎又叫「打燈虎」,形容猜謎如射虎難中,隱含燈謎的機智、趣味和文化的深度。

古人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燈謎就是這樣的一種文化娛樂,它盛行於歷代,到了民初還很興盛。許多文人不僅樂於鬥智猜燈謎,更樂於搜索典籍取材製謎,上至經史典籍,下至稗官野史小說雜談,取用不盡,文句、詩句、人名、地名、詞牌名、算術名、俗語、用物……五花八門,內容龐博,淵源深厚。

在古代,和燈謎類似的名詞叫做「隱語」、「廋辭」(*廋音sōu)。廋辭也是一種隱語,也叫「廋語」。隱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國語.晉語五》記載秦人在晉國宮廷上出隱語:「有秦客廋辭於朝」,大抵前人的隱語,就是現在看到的謎語、燈謎的始祖了。[2] 另外,《史記·滑稽列傳》記載齊威王(公元前378―前320年)喜愛猜隱語,滑稽、善辯又有智慧的淳于髡(*音kūn)就以隱語勸諫齊威王。

燈謎是以文字為基礎的,字謎的胚胎就孕育在「文字的構造」中,例如這個隱語「黃絹幼婦,外孫齏臼(*音「几就」、jī jiù,)」,隱射「絕妙好辭」,是漢代大文學家蔡邑作的,他在讀了邯鄲淳的曹娥碑文之後留下此隱語。(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捷悟》)這是今人已知的猜字燈謎的雛型了。

這隱語作何解呢?黃絹是「色絲」,合字為「絕」,幼婦是「少女」,合字為「妙」,外孫是「女之子」,合字為「好」,齏臼是用來搗碎辛辣食物的石臼,會意為受辛,就是「辤」字,辤是辭的異體字。《韻鶴軒筆談》云:「燈謎有十八格,曹娥格為最古」(*「格」指修辭方式),顧祿《清嘉錄·打燈謎》中記載說:「考燈謎有二十四格,曹娥格為最」,都是源起曹娥碑的「絕妙好辭」典故和修辭方式。後代許多燈謎不講謎格,燈謎界也有一種「無格勝有格」的觀點。

趣味的元宵射燈謎很有學問。 (李春慶/大紀元)

燈謎和元宵賞燈結合在南宋時就很盛行了。周密《武林舊事》中寫「元夕」(*元宵)時,武林(*杭州,舊時別稱「武林」)燈市各式各樣的花燈紛呈,工藝奇巧,「又有以絹燈翦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南宋時專門習作謎語的文人聚集為社稱「齋」,耐得翁《都城紀勝》紀述臨安(*杭州)文人的會社活動,「隱語則有南北齋西齋,皆依江右。謎法、習詩之流,萃而為齋」。

明代田汝成描寫杭州人在元宵玩「猜燈」:「杭人元夕多以此(*字謎)為猜燈」、「或為藏頭詩句任人商揣謂之猜燈」(見《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

清到民國前後,習俗也以「燈虎」稱「燈謎」,以「打燈虎」稱「猜燈謎」。清代無名氏《燕京雜記》記載:「上元設燈謎,猜中以物酬之,俗謂之打燈虎。」清人劉廷璣《在園雜誌》也有採錄了北京元宵節設燈社「打燈虎」的風俗:「京師、淮揚於上元,燈篷用紙條預先寫成,懸一紙糊長棚上,粘各種每格必具,名曰燈社,聚觀多人名曰打燈虎。」

當時的小說名著中就有「燈虎」的描寫,例如清代《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你聽罷,什麼古記兒、笑話兒、燈虎兒,他一肚子呢!你有本事醒一夜,他可以合你說一夜。」

燈謎有時也貼在牆上或掛在繩子上。晚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四回描寫燈謎就貼在門前:「正是:門前榜出雕蟲技,座上邀來射虎人。未知所列各條燈謎,均能射中否?」

清代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也穿插了幾個《元宵燈謎》,這裡取一則來猜猜:

能使妖魔膽盡催,身如束帛氣如雷。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是灰。
——打一玩物。

這是過年的象徵物,看官您「打虎」打中否?

能使妖魔膽盡催,身如束帛氣如雷——爆竹除舊歲!(fotolia)

風雅趣味是燈謎的文化特色之一,「鬼斧神工」的巧技設謎更迷倒許多智多星想要多打幾隻燈虎。在新年到元宵期間,燈謎就是雅俗共好的寓教於樂的文化遊戲——看「鬧蛾滿路鰲山會,猜燈謎。」[3]。

註釋

[1] 「射」燈謎的說法源自古代一種「射覆」的猜物遊戲,後來這種猜物遊戲發展成猜謎遊戲。《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上嘗使諸數家射覆,置守宮盂(*碗)下,射之,皆不能中。」「射覆」是將物品藏在碗盆下,讓人猜想。後世作為一種酒令,在喝酒行令時,出題者先用詩文、成語或典故隱喻某事物,讓猜謎者用另一種詩文、成語典故來揭開謎底。

[2]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遊志餘》說:「古之所謂廋詞,即今之隱語也,而俗謂之謎」。

[3] 出自:明末淸初·尤侗《河傳 戲擬閨中十二月樂詞 其一 正月》

@*#

責任編輯:李梅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 門楹上掛上春聯,將冬天的氣氛一轉成新春,千門萬戶立即煥然一新。除夕前,什麼時候換上新春聯好呢?在中華文化史上,當前的這種遍及百姓家的紙春聯是何時開始黏掛的呢?
  • 時間飛逝,轉眼間我們就送走了溫順可愛的玉兔,迎來了瑞氣萬千的祥龍,這兒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龍騰虎躍,好運連連。
  • 冬至:夜從今夜短,日從今日長!冬至日陽光達到南至點將要北返,陽氣從地底升起。你對「冬至」的內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盤點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與典故。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月到中秋分外圓!黃曆八月十五日圍繞著月亮的許多民俗傳說,尤其是中秋節的神奇事兒紛紛湧上記憶的時空,讓人回味中秋節的神奇時空!它們跨越了幾千年的記憶,搭起仙凡之間的橋梁。
  • 秋天多變的風貌往往容易觸動人心,詩人詠秋的詩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詩情畫意中對應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讓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們來看一篇詠早秋的詩,體會其中簡單二十個字中蘊含的豐富文化意境與深永的意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