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大學的前身

作者:佚名
奧地利梅爾克修道院(Stift Melk)圖書館。(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042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學是中世紀留給人類的遺產,這一點早已歸為常識。中世紀始於西羅馬帝國滅亡的476年,通常被人們稱為「黑暗時期」。為什麼在這漫長的「黑暗時期」,竟會誕生人類最早的大學?甚至在人類文明史上,諸多思想巨人、藝術與科學巨匠也在這「黑暗時期」湧現?對這一問題的思考,無法繞開基督教在中世紀存在的事實。進一步推論,若說大學的誕生,是基督教對人類的重大貢獻,大概持反對意見者也不會多。歐美暫且不論,以中國而言,鴉片戰爭後,上海、北京等地陸續出現諸如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哪一所大學沒有基督教背景?若再進一步追究,大學究竟怎樣在基督教影響下出現的,估計能說明白的人不多。

上世紀中期,哈佛大學著名中世紀文化研究學者哈斯金斯,在《大學的興起》一書中告訴我們,西歐最早的大學,當然也是人類第一所大學,是亞平寧半島北部交通樞紐的博洛尼亞大學。這個人類最早的大學,沒有董事會,沒有實驗室,沒有學生社團,沒有畢業典禮和學位證書,沒有學報和職稱評選,更談不上豪華大樓。但有兩項要素絕不可缺少,一是圖書館,二是教師。當然,教師與圖書館不可分離,世界各國沒有足夠藏書量而辦成大學(野雞大學例外【註】),大概不可能;沒有足夠閱讀量而成為教師者,估計也不會多,也許中國例外。哈斯金斯說:「……最早的大學沒有創造者,也沒有確切的起始日期,他們只是那樣緩慢地不為人知地成長起來,更沒有確鑿的記錄可查」(查爾斯∙霍默∙哈斯金斯《大學的興起》北京出版社2010版)。借用哈耶克的一句話,大學就是「自身自發」的產物。

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Università di Bologna,又譯為波隆那大學),建立於西元1088年神聖羅馬帝國時期,是西方最古老的大學。(shutterstock)

不過,我想補充的是,歐洲最早的大學,不可能「無中生有」地橫空出世。易言之,早期大學的出現,必定先有賴以生成的前身或雛形。早期大學的前身,究竟是什麼?

我的回答是:大學的前身,是基督教修道院。原因在於,修道院從6世紀形成起,既是教會的組成部分,又是教育機構。作為教會的組成部分,早期修道院雖是追求出世的精神,但也承擔著宗教關懷、教育與救濟的社會功能。一個多世紀後,修道院分化為私有修道院與王國修道院。9世紀著名的聖高盧修道院屬王國修道院,內設修道院學校,既培養未來修士,也是見習修士的居住地。尤其是修道院的圖書館,成為大學形成的重要基礎。1100年前後,古希臘哲學、幾何學與天文學的發展成果,經西西里島、亞平寧半島與伊比利亞半島傳入歐陸。加上古羅馬法學,大多以羊皮手抄本為主要載體,分散保存在各修道院圖書館內。圖書館藏書包括「文科七藝」,如語法、修辭、算術、幾何、天文、雄辨術、音樂等。《聖經》的拉丁文、希伯來文的不同抄本等基督教典藉,本來就是藏書的重要部分,還有著名神學家們對《聖經》的各種詮釋,以及佈道詞、聖徒傳記、歷史著作等。塞維利亞主教伊斯多爾的《大百科全書》,散布在各地修道院竟達千餘種。修士們在修道院圖書館對不同版本的《聖經》,從事翻譯與比較研究。

美國社會學家阿爾文∙J∙施密特明晰指出:「大學是從基督教修道院發展而來的」(阿爾文∙J∙施密特《基督教對文明的影響》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版)。因為大學可以沒有豪華大樓,但若沒有藏書豐富的修道院圖書館,絕不可能無中生有地突現一所大學。正因修道院是教會的重要組成,從西歐到大陸中國的教會大學,都設有神學院。神學院的師生們對《聖經》不斷深入的辨論與探究,又為宗教改革提供了基礎。早期修士們長年在圖書館從事抄寫、翻譯、插圖與裝幀,其中一部分博學的修士,正是中世紀的知識精英,對歷史的編纂也由他們完成。當修道院圖書館憑藉豐富的藏書,成為早期大學的前身或雛形,早期大學的教師便從這部分修士中脫穎而出。明末清初在華傳教的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就曾是安德烈爾修道院修士,來華前曾在羅馬學院接受神學、哲學、數學和天文學方面的教育。在北京,湯若望曾先後準確預測了月食與日食的時間,並將幾何學介紹到中國。以湯若望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諸領域的造詣,北京紫禁城內那些滿口「聖上明鑑」或「之乎也者」的學究,有誰能望其項背?那時歐洲的大學已有500年左右的歷史,而中國出現大學還必須再等300餘年。

德國傳教士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的畫像。(Nishanshaman/Wikimedia commons

基督教最早的修道院,是亞平寧半島位於卡西諾山上的本迪尼克修道院,建於528年,創始人是努西亞。此後修道院在西歐陸續修建,並成為基督教神學與文化傳承的基地。幾年前我與老伴隨旅遊團到奧地利,在風景如畫的瓦豪河谷地,有幸造訪著名的梅克爾修道院。梅克爾修道院屬本篤會修道院,原建於976年,後因大火損壞,於1702年起重修。我們所見的梅克爾修道院係巴洛克式建築,內有教堂。拱頂精美的壁畫及周圍布局的人物造型雕塑,全取材於《聖經》。梅克爾修道院主體部分,當然也是圖書館。修道院圖書館藏書量多達9萬餘冊,藏書以神學、哲學、醫學與法學四大類為主。在梅克爾修道院圖書館,參觀者被告知不得攝影,大概是出於對藏書的保護。

15世紀印刷技術在威尼斯出現,使人類的文化積累藉助書本的傳播,速度得以加快。此後歐洲新誕生的大學,可以不必再依託修道院圖書館而直接創辦。另一原因是,宗教改革使新教獲得快速發展。新教倫理與自然權利及契約理論的相互滲透,又助推了近代政治哲學的發展,但新教卻並不熱衷於修道院與教堂的建設。即便如此,歐洲近現代大學,作為基督教修道院大學的後裔,仍然是無可否認的史實。不僅是歐洲的大學,包括美洲、澳洲、亞洲的大學,如中國的齊魯大學、山西大學堂、清華學堂、格致書院、匯文書院、長老會書院、聖約翰書院、滬江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無一例外。其中有些大學雖具有基督教新教背景,同樣也是基督教修道院大學的後裔。不過,俄羅斯在1919年以後的大學,已不屬基督教修道院大學的後裔。1952年中國的大學全面遭遇院系調整,新教與天主教支助創辦的大學一律被拆除,留下的大學開始走向另一極端——教會被誣為「帝國主義侵華工具」。大學走到這一步,也就不再是基督教修道院的後裔了。

早期大學的形成,總體而言都離不開基督教修道院的奠基,但也存在差異。譬如在歐陸北方,比博洛尼亞大學稍後的巴黎大學,其形成與修道院無關,而是在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學校的基礎上,由當時著名的經院哲學家阿伯拉爾(1079—1144)的推動而興建的。意大利帕多瓦大學係從博洛尼亞大學分離而出,如同後來的劍橋大學從牛津大學分離出來一樣,再往後又有那不勒斯大學的誕生。哥白尼曾經是帕多瓦大學的學生。至於牛津大學與基督教的關係,只要到牛津大學城隨意閒逛,即可一目了然。有一年我與內人到牛津,恍若走進中世紀基督教世界。大學城最古老的學院就是基督教堂學院。牛津的39個學院無一不散發出濃郁的基督教風味,有的學院前身就是修道院。牛津大學的圖書館多達104座,其中僅博德利圖書館的藏書量,就多達600餘萬冊,當然這與修道院圖書館的藏書傳統有關。

大學在中世紀修道院基礎上的誕生與發展,證明了中世紀並非如我們想像的那麼黑暗,至少是光明與黑暗交匯並存。儘管到了宗教改革時期,天主教與新教出現衝突,此前天主教也曾歷經神權統治的腐敗,以及對異端的宗教迫害,後期也不得不作出改革,而且新教內部也存在不同宗派。但這一切都無法否定基督教修道院圖書館,作為早期大學的前身,對人類文明作出巨大貢獻的史實。@#

牛津大學。(Shutterstock)
牛津大學。(Shutterstock)

註:野雞大學(英語:Diploma mill),也稱文憑工廠、虛假大學。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列子‧湯問》中有一則奇技的記載,說在西域之國有一個巧工匠偃師造出了一個「俳優」送給周穆王。這個「假人俳優」能動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麼看就是個「真人」!後來它的一個動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處置它不可。這個「假人俳優」有什麼奇特之處?
  • 張居正解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天下之事,必須謹之於初,而後可善其後。如與人以言語相約,本是要踐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於義理之宜,將來行不將去,則必至爽約失信矣!故起初與人相約之時,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與義相近,則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見之於行,而自不至於失信矣。所以說言可復也。
  • 在一年中只有兩個日子得天地之和氣,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從春分開始,陽氣蒸蒸日暖,正是化育萬物、給予新生的最好時機。所以春分養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 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一種和諧、太平的狀態。儒家的禮治觀,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換句話說,「別」是禮的手段,目的還在於「和」。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含義豐富,直指核心。
  • 從儒家文化到道家信仰,再到宇宙、物質和意識的起點,這個追尋創世本源的尋根過程,才是慎終追遠習俗背後之最為深刻的文化底蘊。也是神傳文化為炎黃子孫留下的一條回天之路。
  • 地球的「成長史」竟然是這樣的?!科學家終於承認,史前大洪水真實存在,難道《聖經》中記載的是真的?
  • 焚香靜心,佛圖澄和尚竟然還可以用香來救人……真的假的,琴技高超空中竟然飄香?
  • 孝悌是孔門教人的起點。《孝經》講,「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簡單的說,最基本的孝,是贍養父母,「朝夕色養」,做子女的要愛護自己、修養品格,否則「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進一步,有條件、有機會的,子女做一番事業,為國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聖成賢,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金絲桃的這個花語浮現眼前的是這樣的畫面:一邊毫無保留綻放煙花般的絢麗光華,一邊發出防禦的警訊威懾──非誠勿擾!邪祟勿近!別看我如此纖柔嬌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將承受我報復的後果。
  • 為什麼「夫子溫、良、恭、儉、讓」就能得之?這裡援引一段張居正教小皇帝的話,有這五者德容之盛,感動於人,所以各國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國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來訪問於夫子,故夫子因而聞之耳。」也就是說,孔子之聞政,是因為其德行的感召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