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工研院「疫開罐」高精準快篩 守護防疫戰線

工研院研發的疫開罐,為國人守護防疫線。(左起:工研院行銷傳播處處長林佳蓉、工研院生醫所所長林啟萬、工研院生醫所副組長江佩馨、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及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工研院提供)
人氣: 20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0年04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倩玉台灣新竹報導)中共肺炎(武漢肺炎,COVID-19)病毒全球肆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截至今(15)日國內確診人數達395例,其中340例為境外移入,數據凸顯出邊境管控的重要性。工研院線上防疫科技記者會今日發表的「核酸分子檢測系統」(簡稱「疫開罐」),具高精準、高靈敏、高輕巧及高效率等特色,預計6月底前達1萬劑量產,可望在機場、港口等源頭把關、醫療院所或社區診所進行檢測,以有效控制疫情。

在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的支持下,工研院與產業界、政府單位、研究單位及醫療院所組成的防疫快篩團隊,研發出具備四「高」特色「疫開罐」檢測,包括高精準:精準度可達90%以上,能在潛伏期就揪出病毒。高靈敏:能在感染初期、病毒濃度尚低的0至7天內即可揪出病毒。高輕巧:僅600公克的重量,相對於傳統常見檢測裝置的34.2公斤,重量相差57倍,方便前線醫護人員隨時帶著走檢測。高效率:檢驗時間僅需1小時,是現行檢測時間的4分之1,可降低醫護人員負擔。

工研院發表新冠病毒篩檢用的「核酸分子檢測系統」(簡稱「疫開罐」),可在感染初期的0至7天病毒濃度尚低時即可篩檢與確認,精準度高達90%,1小時即可檢測,有利於邊境管理,為防疫把關。
工研院發表新冠病毒篩檢用的「核酸分子檢測系統」(簡稱「疫開罐」),可在感染初期的0至7天病毒濃度尚低時即可篩檢與確認,精準度高達90%,1小時即可檢測,有利於邊境管理,為防疫把關。(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國內迄今為止的累積確診案例中,有超過86%來自境外感染,這個數字凸顯出邊境管理的重要性,若能在邊境機場或港口等地點嚴格把關,從源頭管控疫情,將可有效控制感染人數攀升。他期盼未來能與疾管署合作導入「疫開罐」,以「行動實驗室」的模式,隨時可在醫療院所或社區診所進行檢測,或在邊境進行篩檢,有效縮短等待時間,讓原本的集中檢疫方式,變成隨時可以分散式進行檢測更有效率,原本民眾要在「集中檢疫所」等待至少48小時,可減少為1小時,大幅降低醫護人員篩檢人力與壓力。

劉文雄提到,知名期刊《Nature》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發病後5到7天的病毒量最高,加上流鼻水、鼻塞、有痰這些症狀,很容易跟一般感冒混淆,這些輕症狀感染者,往往成為疫情擴散的破口;不僅如此,國內外有學者認為病毒未來會「流感化」,且輕症的比重很高,因此,如何在感染初期就能在醫學中心與診所快篩確診、有效控制擴散感染,非常關鍵。

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預醫所)謝博軒所長表示,預醫所是國軍在生物防護上的專責研究機構,面臨病毒的肆虐,預醫所針對病毒抗原的快篩檢測已有初步研發成果,希望透過與工研院的合作,開發核酸快篩檢測相關系統並進行驗證,期盼儘早量產,造福國人。

臺灣醫事檢驗學會監事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事檢驗科組長謝明昌指出,工研院研發的「疫開罐」,可以在1小時內就檢測出病毒,在臨床檢測將是很大的優勢,未來若可進一步開發檢測量能,將檢體數量再提升,對檢測機構是一個很大的優點跟好處,更可有效減緩臨床檢測的人力負擔。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林啟萬說明,目前病毒檢測方式包括病毒核酸分子檢測、病毒核衣殼∕棘狀蛋白質檢測及免疫抗體檢測,各有優勢,可分別針對潛伏期、感染期與恢復期進行檢測,其中工研院「疫開罐」的檢測方式,即針對潛伏期的病毒核酸分子檢測,可在感染初期病毒濃度尚低時即可篩檢與確認。

林啟萬表示,目前工研院已與產業界、政府單位、研究單位及醫療院所,包括與國防部國防醫學院預醫所及四家廠商共同合作外,也將與醫療院所合作,預計於6月底運用工研院GMP的場域,完成1萬套恆溫核酸擴增探針試劑套組,未來在廠商加入後,可望於7月底完成技轉、達到量產「疫開罐」的準備,提供第一線防疫人員更精準快速的檢測與防護。

責任編輯:英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