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最前線】日學者:10月已知中國病毒洩露

【大紀元2020年04月03日訊】(大紀元香港記者站報導)中共病毒(俗稱武漢病毒、新冠病毒)全球確診人數突破了93萬,即將超過百萬大關,有超過4.7萬人死亡。這個數據還不包括某些疫情最嚴重卻撒謊的國家的隱瞞數字。

全球正面對二戰以來最嚴峻危機,世衛3月31日警告,疫情在亞太地區「遠未結束」;世衛淪為中共馬前卒,多位美國議員呼籲調查世衛;3月30日,日本東大原副教授披露,去年10月已知中國病毒洩露,但校方下箝口令,禁止外傳;大陸一份調查顯示逾八成醫護人員未收到抗疫補助曝光後,中共突然修改抗疫補貼標準,醫護憤怒!俄羅斯龐大艦隊駛出海參崴,疫情疑攻破俄海軍基地?

大家好,今天是4月3日,星期五,歡迎觀看《疫情最前線》,我是Zac。

世衛:亞太疫情遠未結束

世衛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4月1日表示,在過去5星期,全球新增確診數字以近幾何級數速度上升,過去一星期,死亡數字升超過一倍。不出幾日,確診人數就過百萬,5萬人死亡。情況令人非常憂慮。

目前,歐洲和北美疫情爆發成為焦點。

世衛組織西太平洋區域主任葛西健(Takeshi Kasai)3月31日警告說,疫情在亞太地區「遠未結束」,提醒區內各國要做好準備,應對持久戰。

聯合國:全球面對二戰以來最嚴峻危機

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3月31日警告,全球面對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峻的危機。他表示,疫情及其對經濟的衝擊,會加劇全球不穩定、動亂和衝突。

古特雷斯呼籲全球對病毒大流行及所引發的社會和經濟破壞,作出更強有力和更有效的回應。

美聯儲:4700萬美國人恐失業 慘過大蕭條時期

美國聯邦儲備局預測,中共病毒疫情對美國經濟的衝擊才剛剛開始,美國可能將有4700萬人因此失業,失業率高達32.1%,或超過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的24.9%。

失業人數之所以會那麼多,是因為疫情迫使美國四分之三民眾、約2.4億美國人「居家避疫」,大幅減少經濟活動,使得靠人流營運的行業大幅裁員所致。

聯儲局經濟學者米格爾·法里亞-卡斯特羅(Miguel Faria-e-Castro)在上週發表的研究報告稱這些數字「是美國經濟百年僅見的大震撼」。

日本學者:10月已知中國病毒洩露

3月30日,日本東京大學原副教授大澤昇平發推文稱,「(去年)10月教員間就知道中國研究所發生病毒洩漏,但大學下箝口令,不得外傳。」此事在網絡上引起不小波瀾,有人質問,「東大也看中共臉色?」也有人質問,「這麼大的事,東大應該出來給個解釋。」

大澤昇平是原東大AI研究領域的副教授,也是東大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副教授。大澤在推文中說,「實際上,10月就聽說中國的研究所發生病毒洩露,附近引發生化事故。此事在東大的教員之間流傳,但是內部下箝口令,不得外傳。」他表示,如果東大不看中國(中共)臉色行事,(疫情)應對措施會很早,現在想起來真是非常遺憾。

推文中未透露得知病毒洩漏的消息源,也未指名洩露地點是否是武漢,以及是否是武漢P4病毒研究所發生洩漏。

不過,在網上很多日本民眾都心知肚明推文內容是指武漢肺炎之事。有民眾跟帖,附上中國學者揭示武漢病毒研究所開發生化武器內幕的中文資料。

還有民眾貼出,日本電視節目中報導中共早在去年9月18日在武漢機場進行了一場應對「新冠狀病毒」擴散的演習。指病毒蔓延一定藏有不為人知的內幕,中共的舉動太神祕。

有人說:「東大有幾百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以及高端研究員,可能其中有武漢P4研究所相關人員,東大內部查這些很容易。」呼籲東大內部人幫忙。

還有民眾對東大的「箝口令」表示失望,指「難道東大是CCP的民兵?」

多數民眾表示,「事關重大,東大校方應該出面給個解釋。如果爆料是事實,東大總學長和執行部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爆料人1月被東大開除 因反共?

據了解,爆料人大澤昇平於1月15日被東京大學開除,開除原因被指在推特上發布不適當消息。

被視為不適當消息的「問題推文」有多篇。去年11月20日,大澤昇平發推文稱,「敝公司Daisy不錄用中國人,知道求職者是中國人,連面試機會都不會給,我們不用中國人。」

關於大澤為何不錄用中國人,有人透露大澤對共產黨沒有好感,說他們派人偷技術,不想看到AI技術落入中共手中。

大澤對中共的厭惡和提防在他的推文中多有體現,也成「問題推文」。

他曾在推文中抱怨東大,「獨裁的中國共產黨正在占領東大的東洋文化研究所,共產黨正在支配東大。」「東大向左轉的方向很明確,東大不應該成為共產主義的反日大學。」

大澤在社交媒體的言論被東大多次警告,要他「注意言論」。

1月15日大澤昇平被東京大學開除。

世衛涉當中共馬前卒 多位美國議員籲調查

由於世界衛生組織(WHO)涉嫌幫助中共隱瞞中共病毒的疫情,多名美國國會議員呼籲要對WHO展開調查,甚至要重新審視美國是否應該繼續每年為其支付高額經費。

3月31日,美國參議員里克·斯科特(Rick Scott)指責WHO「幫助中共掩蓋」病毒傳播的真相。

斯科特對世衛組織與北京之間的關係表示擔憂,並表示該組織沒有將適當的資訊從中國向外界傳遞。斯科特在一份聲明中說:「他們必須為傳播錯誤信息、幫助中共掩蓋真相負責任。」

斯科特建議,美國國會應該重新審視是否應該資助世衛,「國會重開後,應該舉行聽證會,同時進行全面調查,審視美國納稅人是否應該繼續每年花費數百萬美元,來資助一個蓄意學舌中共宣傳的組織。」

美國國務院3月31日發布公告說,自1948年成立以來,美國一直是世衛組織(WHO)最大的支持者。2019年,美國向該組織的捐款超過4億美元,幾乎是中共捐款(4,400萬美元)的10倍。

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首席共和黨議員麥克爾·麥考爾(Michael McCaul)也表示,不信任世衛在這次疫情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對媒體說:「我知道世衛組織有些薄弱,被削弱了。但在(中共病毒問題上)是否盡責,我認為這次做得不夠好,因此我們不會給他們打一個好分數。」

中共開始公布無症狀感染者數量 疫情二次爆發的新「背鍋俠」

由於輿論壓力,中共官方4月1日開始公布無症狀感染者數量。3月31日當天,新增無症狀感染者130例,尚在醫學觀察無症狀感染者1367例。但累計報告無症狀感染者數量尚未公布。

中共病毒無症狀感染者,是指沒有相關臨床症狀(比如發熱、咳嗽等),但標本病毒病原學檢測呈陽性者。此前,官方並不把無症狀感染者計入確診病例。

曾在醫學研究中心工作的時政評論人士橫河對自由亞洲電台說,當局的新措施,可能是為了給疫情的二次爆發尋找開脫。

「(中共政府公布這個數據)唯一的可能性,就是為疫情可能再次爆發提供一個理由或藉口,以免民眾事後責怪當局:你不是說疫情已經得到全面控制了嗎?」

3月25日《中國新聞週刊》微信公眾號報導,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以鄔堂春為首的研究者在國際醫學網站發布的論文稱,武漢有59%的感染者,因為無症狀或症狀輕微而沒有被發現。

台灣的疾管署前署長蘇益仁也認為,目前仍然沒人知道武漢到底有多少人被感染。

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3月底表示,港大與廣東省最新研究顯示,無症狀感染者可能占總感染人數當中的40%。

香港《南華早報》3月23日引述其取得的一份中國內部文件的數據稱,在今年2月底,無症狀感染者所占的比例可能高達33%。

頂級學術刊物《自然》建議針對輕症和無症狀感染者同樣採取社會疏離措施。但隨著復工復產的推進,中國公眾開始摘下口罩,回到車間、公司、餐館和公園。

近日,河南、甘肅、湖北及廣東連續出現「病原」來自武漢及本地的無症狀感染者。

中共改抗疫補貼標準 醫護憤怒

在中共病毒疫情爆發期間,中共曾承諾給予參加抗疫的醫務等人員抗疫補貼。不過,3月27日,中共卻修改此補貼標準,令各地醫護人員憤怒,他們紛紛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不滿。有抗疫一線基層人員表示,大部分人沒有收到防疫補貼,甚至連應得的加班費也沒拿到。

網絡醫療平台「丁香園」3月中旬針對1900名醫護人員的調查顯示,超過八成受訪者尚未收到抗疫補助。另外,由於疫情期間多數醫院暫停其它門診,導致醫院效益不佳。醫護人員不僅領不到加班費和補助,也沒有效益獎金,只能靠微薄的基本工資過活。

一名江西醫護人員28日晒出的工資單在微博上被熱轉3萬次。該醫護自述在感染區工作了兩個月,醫院不僅沒有發放本月抗疫補助,還收回了此前發放的4200元防疫補助。扣除社會保險費後,最終到手的工資只有412元。同一醫院的其他醫務還提到他們是公立醫院卻沒有五險一金。

俄龐大艦隊駛出海參崴 疫情攻破基地?

日本海上自衛隊觀察公布的消息顯示,俄羅斯海軍多艘軍艦從海參崴離港,在3月26日11時經過北海道和庫頁島之間的宗谷海峽,進入鄂霍次克海,艦隊陣容相當龐大,海參崴基地所屬的太平洋艦隊的大半都出動了,此事驚動日本防衛省。

據日本海上自衛隊觀察統計,有光榮級飛彈巡洋艦1艘、驅逐艦3艘等共計18艘軍艦。

日本海上自衛隊分析認為,艦隊很「雜亂」,可能是海軍基地出現中共病毒疫情,為躲避疫情傾巢而出。並推測如果與疫情相關,疫情不平息可能會一直在外面「遊蕩」。

責任編輯:連書華#

相關新聞
【疫情最前線】精液有病毒 中共肺炎或可性傳播
【疫情最前線】官掩疫情 進入不信任時代
【疫情最前線】憂死亡大增 港醫管局擬善後方案
【疫情最前線】爆退貨潮 中共「抗疫外交」受挫
最熱視頻
【一線採訪視頻版】武漢人領骨灰泣訴:追究凶手
【一線採訪視頻版】留學生躲疫回國 強制隔離高收費
【現場視頻】因健康碼被帶手銬 東北女子抗議
【一線採訪視頻版】輕症患者被拒門外 不確診
【新聞看點】川普:死亡或二十萬 這兩週最艱難
【直播回放】4.2疫情追蹤:中國多省搶米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