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動向】首置計劃成港人港地2.0

CCL連續兩周靠穩 板塊個別發展

人氣 10

【大紀元2020年04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勤智香港報導)反映二手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靠穩,最新報175.56,按週微升0.09%。分區指數除九龍下跌1.08%外,港島、新界東及新界西分別上升0.77%、1.51%及0.7%。其餘領先指數互有升跌,大型單位下跌0.52%,中小型單位及大型屋苑指數分別再升0.19%及0.26%。中原經紀人指數(CSI)最新報37.56,按週再跌1.04個百分點。

二手樓價反常地連升兩週,新界東創18週新高,三週累升2.5%,但不同板塊走勢各異,大型單位則創55週新低。指數滯後還未及反映資本市場大跌的情況。

樓市後市越來越難看清,因為有三股勢力同時運作。一方面是全球經濟衰退,但另一方面各國央行把利率壓至零,美國更推出無限量寬,資產價格有機會被推高,再有就是香港特區政府政策紊亂,需要時間觀察事態發展,但短期樓價繼續調整。

空間窄在家檢疫難捱

中共病毒肆虐全球,不少國家實施禁足令,國民被逼留在家中。在外國,居住空間要比特區合理得多,即使在家工作或檢疫,通常亦有合理空間,很多居所設有陽台,甚至有花園,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吸收陽光,在家日子較為好過。

特區則剛好相反,受住屋細貴擠問題長期困擾。政府統計數字顯示,全港人口平均住宿空間只有平方161呎,困在家兩三天已經相當辛苦,難怪有人說隔離令猶豫坐監,街上依舊人來人往。十萬戶劏房戶的情況更令人擔憂,人均空間不足60呎,比標準監倉還要細,一天足不出戶都難捱,有些還要照顧兒童學習,苦況可想而知。劏房間隔缺乏監管,不合規格改裝,病毒傳播高危,住戶活在惶恐之中,有多少官員又真正體會劏房戶的苦況,繼而竭盡所能解決香港的住屋問題?

經歷過沙士的慘痛教訓,特區基本上全民醒覺,抗疫靠自己,幾乎全民戴上口罩,有效切斷隱形傳播,兩個多月來沒有大爆發,已屬奇蹟。

疫情令世界停擺,歷史悠久的牛津劍橋划艇比賽被迫取消,史上只有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停賽,奧運延期亦是歷史上首次。中共隱瞞疫情,導致中共病毒全球大爆發,將全球帶進第三次世界大戰,說法絕不為過,只不過敵人是狡詐的中共病毒而已。中共政權威脅全人類安全,其體制不改,全球再爆發沙士3.0是遲早的事。

「港人港地」的教訓

12年梁振英競選特首時提出要解決困擾特區樓市的三大問題,包括樓價遠超負擔能力,公屋輪候時間過長,住屋空間狹窄,列為施政「重中之重」。當時梁氏提出一招「港人港地」,以港人置業優先,贏得不少人支持,業界亦覺得這一招是高招。顧名思義,「港人港地」就是在該土地上蓋建的私人房屋只能賣給又或轉讓給香港永久性居民。13年後推出兩幅位於啟德新發展區的「港人港地」,最後被中資地產商投得。之後政府再沒有推出「港人港地」。當各界追問如何時,梁振英不斷重複稱調控措施行之有效,已經不需要「港人港地」云云,更諷刺的是政府無力遏止樓價上升,當「港人港地」高價開盤時,有人揶揄賣給港人不代表低價賣給港人。最終「港人港地」只有1,169個單位。

計劃之所以夭折,原因呼之欲出。中共計劃消滅香港人,「港人港地」賦予港人特權,年期長達30年,長期實施將影響其「新香港人」大計,中共又怎會容許這樣的新政策?

即使今天再做調查,大部份市民亦會支持「港人港地」。市民支持的政府就選擇與市民鬥氣,繼承中共的鬥爭哲學。這裏並不是要翻舊帳,而是要吸取失敗的教訓。其一,政客的競選政綱,沒有市民選票的監察,當權者根本毫不在乎。其二,一些沒有明確指標的政策大多失敗收場。沒有明確指標,只要政府曾經做過,政客還可吹噓已經落實執行,無人需要問責。其三,政府善用各種似是而非的藉口,先拖延執行,繼而指計劃已被其它方案取代。其四,為了千多個港人港地單位,政府在行政上製造了一堆例外措施,浪費行政資源。其五,社會問題一浪接一浪,議題很快便被遺忘。

港人首置盤如出一轍

17年林鄭上場,若她重推「港人港地」,市民必然拍手歡迎,可惜政治上並不容許,結果她另闢渠道,想出港人首置盤。與「港人港地」如出一轍,計劃沒有可量指標。若政府有心推行,簡單的做法就是撥出地皮交予房署或市建局,過去三年應該做出成績。可是政府一直拖延,至今只有市建局「煥然懿居」450個單位,數目比港人港地更少。

最近的港人首置盤投地安排又露出馬腳。17年政府選定安達臣道地皮作為私營參與試點,拖了兩年多終於上週正式招標,但同時為招標設定多重限制,包括規定整個項目只能提供248至495呎的單位,55%為兩房單位,25%為一房單位,其餘是開放式單位,落成後政府隨機抽出一千個單位作港人首置盤,以市價八折出售。眾所周知,現時私樓利潤大多來自特色單位、高層單位及迷你單位,政府限呎又限房,正正就是扼煞發展商獲取利潤的安排。隨機抽取單位,令首置盤及私樓混合,難以利用座數或層數區分,同時削去利用高層單位利潤比例。出售行政上亦限制多多,先要在取得入伙許可,與政府相關部門協商「市價」,然後才可出價單,當中涉及額外程序,令私樓延遲推出市場,發售時間上的彈性減少。各界預期發展商對計劃興趣不大,地皮極可能流標收場。

地皮流標,最大的贏家當然是政府。政府的目的是保持樓價穩定,現時樓價下行,流標押後供應,有助減低樓市下行壓力。底價沒有透明度,流標後政府就可指發展商出價大幅低於「市價」,將供應延誤的責任轉嫁發展商。政府收回地皮可擇日再推,現時市場氣氛慘淡,延遲一年半載,取得較佳價錢機會較高。政府為了計劃又要搞一大堆例外的行政措施,少做少錯,不做不錯,流標就可從長計議。

◎◎◎ ◎◎◎ ◎◎◎

其實只要一早做好增加供應,加大力度調控,簡簡單單的出租公屋、居屋及私樓三重架構便足以建立置業階梯,過去證明行之有效。執政者無心解決問題,於是想出各種口號式的計劃,不但未能真正幫助市民,還遺留一大堆例外行政,浪費納稅人金錢及行政資源。越來越明顯港人首置盤將變得無關痛癢,成為「港人港地2.0」,最後消失得無影無蹤。◇

責任編輯:陳玟綺

相關新聞
【樓市動向】建屋目標下調2萬的實質意義
【樓市動向】朝令夕改房策勢將大亂
【樓市動向】疫症帶來房屋發展的反思
【樓市動向】制衡失效 重複錯誤 破壞香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