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開皇之治 隋文帝承天命大興佛教

文/周曉輝
做了皇帝後,隋文帝頭兩次在各州興建的舍利佛塔就有八十三座之多。示意圖。圖為大理佛塔。(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145
【字號】    
   標籤: tags: , ,

隋朝開國皇帝叫楊堅,諡號隋文帝。他的父親楊忠因幫助宇文覺建立了北周政權,官爵升至柱國,封隨國公。楊堅成年後,亦在北周掌握重權。

要說楊堅從出生開始就不是一般人。他的母親呂氏是在馮翊般若寺夢見蒼龍踞腹而生產的。史書上說,當他降生時,紅光照室,並有紫氣滿庭,紫氣使人的衣服都變成了紫色,這讓周圍的人驚異不已。而且,他的相貌奇異,手掌有「王」字紋理。

在楊堅剛出生後不久,十分怕冷,他的母親拿扇子扇風差點給他凍死,被突然趕到的尼姑智仙所救。智仙說:「這個孩子來處不比尋常,不可在俗家養育。」雖然萬般不捨,楊堅的父母看到他一見到智仙就不哭、一離開就啼哭不休的樣子,只好割宅為寺,同意讓智仙撫養楊堅。

智仙給楊堅取了一個乳名,叫那羅延(梵語是「金剛不壞」之意)。她與楊堅的父母約定,沒有得到她的允許,不得隨便抱楊堅。一天,想念兒子的呂氏趁智仙不在,悄悄走進房中,將兒子抱起。突然,她發現兒子的頭上長角,全身上下也出現了鱗片。驚駭之下,呂氏將楊堅摔到了地上。智仙回來後說:「已經驚擾了孩子,他將來要晚些才能得天下。」

隋文帝楊堅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隋文帝楊堅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從很小的時候起,楊堅就跟隨智仙吃齋奉佛,成為受戒弟子。七歲時,智仙對他說道:「兒當大貴,從東國來,佛法當滅,由兒興之。」後來果然如她所預言的:楊堅成為皇帝,大興佛門。

十三歲時,智仙離開楊堅。楊堅開始進入為貴族子弟設立的學校讀書。雖然他常自嘲「不曉書語」,但因為父親的緣故,他十四歲時便開始做官,先後做過驃騎大將軍、大興郡公。公元560年,周武帝即位時,不滿二十歲的楊堅做了隨州刺史。六年後,他娶了勢力強大的大將軍獨孤信的女兒為妻,後來楊堅的長女又成為太子妃。

周武帝病死,宣帝即位,楊堅的長女做了皇后,楊堅也掌握了朝廷的大權。沒料想,宣帝也很快病死,年僅八歲的周靜帝即位,作為輔政大臣的楊堅採用富有才幹之人,並通過消滅幾個在地方上有實力的分封王,穩定了政局,徹底掌控了北周的政權。

公元581年正月,周靜帝禪位,四十歲的楊堅正式登基做了皇帝。因其被北周封為「隨王」,因此新王朝定名為「隨」,但因其有和「走」同義的偏旁,不太吉利,就把「走」去掉,成了「隋」。年號定為「開皇」,定都大興。

釋迦牟尼佛之舍利 (Getty image)

史書記載,隋文帝未即位前,曾有位叫曇遷的和尚贈給他一小包舍利子。文帝與曇遷數來數去,總是數不清。文帝對此特別珍視,將舍利與智仙的預言以及隋室受命聯繫起來,得出「我興由佛」的結論。他因此發大願,度僧弘法。

做了皇帝後,隋文帝頭兩次在各州興建的舍利佛塔就有八十三座之多。他還仿照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分送舍利、造塔的故事,命三十名高僧偕同朝廷官員被派往三十州佛寺頒賜舍利,至於未有寺的各州亦須在當地各起舍利塔。而且,頒賜舍利的範圍並不限於中國,「高麗、百濟、新羅三國使者將還,各請一舍利於本國起塔供養,詔並許之。」在隋朝短短的39年間,共修建寺塔5000餘所,塑造佛像數萬座,重修無計;出家僧尼達50餘萬。

隋朝的莫高窟也迎來了新的氣象。隋代重修和開建的洞窟多達94個,幾乎是莫高窟開鑿二百多年來總數的一倍。洞窟中的佛像也塑造得氣勢恢宏,而且色彩繽紛。

由於隋文帝的大力提倡,不僅民間信佛者越來越多,而且朝中的諸多大臣也大多信佛,滿朝文武大臣全都有自己的佛號。帝王后妃出巡,常跟從僧尼,隨時可開道場講經拜佛。

正是在隋文帝的努力下,佛教從周武帝滅佛的打擊當中恢復回來,又重新興盛。

莫高窟中段第96窟的窟簷建築(慕尼黑啤酒/維基百科

信佛的文帝在治理國家方面,也十分勤勉,諸事躬親,舉賢任能,提倡節儉。他在政治體制、賦稅、土地制度、法律、錢幣、對外關係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如在政治體制方面,隋文帝在中央機構中恢復漢、魏舊制,設置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內史、祕書、內侍五省。在地方,將以往州、郡、縣三級地方機構改為州、縣兩級制,並且合併一些州縣,裁撤了一批冗官,節約了政府開支,加強了行政效率。

如在選拔官員方面,隋文帝首創了科舉制,讓普通讀書人也可以通過考試進入權力中心。而這一制度在其後的一千多年中成為選拔人才最為有效的制度。

如在兵制和刑律方面,隋文帝推行府兵制度,製成《開皇律》,廢除了北周若干酷法。《開皇律》中特別訂出所謂「十惡」之條,即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凡觸犯者皆從嚴懲治,不加赦免。

如農業上繼續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均田制使農民得到了一些土地,地主的土地兼併也多少受到了一些限制。

此外,隋文帝還降低賦稅、清查戶籍人數、統一錢幣和度量衡,對外採取安撫和防禦性的政策。

在國內安定發展後,隋文帝開始對外征討,最終統一了中國。雖然隋朝只存在了短暫的39年,但隋文帝在政治體制、選拔官員等方面的改革,對後來的唐朝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參考資料:

《隋史》
《北史》
《續高僧傳·曇遷傳》
隋末唐初高僧釋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這個世界上,無論東方還是西方,我們生命的深處總有一種自然的和上天的聯繫。中國古稱「天朝」,神傳文化滲透在中華兒女每個人的血脈裡。人們常說「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 上天對人類瞭若指掌,而我們,又如何知曉天想要對人說甚麼?
  • 陸劇《獨孤天下》講:因為一個預言「得獨孤者得天下」,所以讓北周大臣獨孤信的三個絕世貌美的女兒備受矚目。劇中女主角的原型其實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皇后獨孤伽羅,電視劇通常有很多改編虛構的成分,歷史上楊堅和獨孤伽羅真實的愛情故事又是怎麼回事呢?
  • 東晉高僧釋道安(公元312—385)本姓衛,常山撫柳(河北冀州)人,出生於衛氏名門的儒學世家,年幼失去雙親,由表兄孔氏撫養。他天資聰穎,七歲讀書,過目成誦。十五歲即通達五經六義,後研習學佛法。十八歲出家,師父命他先去田間勞作三年。
  •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是中國歷史上四位「滅佛」的皇帝。這「三武一宗」之厄中的北魏太武帝是要消滅佛教,包括肉體上消滅僧尼,因此造成了流血事件,殺了一些僧尼;北周武帝是既要禁絕佛教,也要禁絕道教;唐武宗是佞道廢佛,毀壞了許多寺廟;後周世宗則是大舉限佛、毀佛,將「諸道銅鑄佛像,悉輦赴京毀之」,以鑄銅錢。
  • 牛樹梅(1791~1875),字雪樵,號省齋,甘肅通渭人,道光二十一年進士。道光二十八年,牛樹梅任寧遠府知府,寧遠府屬四川省,府治在西昌。
  • 紛繁亂象中,神的安排從未偏離,神掌管著一切,巨細無遺地查看著人的一思一念。瘟疫是對每個人是否公義的檢驗,在自救無效的當下,離神太遠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歸正對神的敬畏?我們是不是要真心懺悔:我們享樂縱慾的生活,是否早已背離神為我們做的安排?「政治正確」與道德相對主義是否讓我們喪失了原則與道義?我們的文化藝術是否越來越不辨善惡美醜,越來越墮落變異?我們的商業貿易裡有多少傷天害理、不可告人的祕密?在與倫理道德不符的科學領域裡,我們是否扮演過反神的角色?我們是否迷信神靈,卻從不遵守戒律?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康熙初年,學士孫芑瞻(名在豐)擔任皇帝身邊的侍講。他跟眾人說了自己親見的康熙皇帝的幾件事。在正史和史料中,有許多康熙帝謙虛勤學、敬天愛民、仁愛寬容賢臣的故事。
  • 商湯對人、對萬物都能作到「網開三面」。夏桀失政在鳴條這地方被商湯打敗了。當時,商湯並沒有馬上取代他的王位。他對夏桀說:「我將為君王恢復道德,復明人心。」夏桀對商湯說:「君有人,這是君的國。」就是說夏桀看到商湯擁有民心,也就擁有了這片國土。於是夏桀帶著五百個追隨者離開。他從中野遷徙到不齊又遷徙到魯地,結果如何呢?
  • 唐宣宗崇尚文雅的小故事。他為何自比鄉貢進士呢? 他怎樣選博士?為何他「大中之政」被史學家給與「有貞觀之風」的評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