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行吟:整頓「內外」

作者:方靜
學會淡泊寧靜、隨遇而安,如此一來,也就容易感受到「日日是好日了」!(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50
【字號】    
   標籤: tags: ,

鳥鳴聲喧、薰風微微的初夏,已是火傘高張、熱浪滾滾了!躲避烈日炎炎,我在斗室裡讀書,也感到揮汗如雨、焦躁不安。不耐久坐,只好起身整理房間,緩和一下情緒。

從整理床舖開始,收起厚重的冬被、換上輕薄的夏褥,瞬間,眼前一片清爽、舒適。接著重頭戲登場──-整理櫥櫃,待鉅細靡遺、一一檢視後,才猛然發現:長久的日積月累、堆堆疊疊,竟有這麼許多衣裳和物品。

有些已多年未使用,根本忘記它的存在;有些仍然掛著吊牌,還是新的,一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樣子。不言可喻,這是「想要大於需要」的結果。其實,真正需要的很少,想要的卻太多,讓人汗顏、感慨。

「想要」還是「需要」,如何區分?「需要」來自身體,是生理層面,非常簡單、而且有限,像是食物、保暖、住居……;「想要」源於慾望,屬心理層面,卻是無窮、沒有盡頭,比如財富、名聲、地位……。因此,當「想要」超過「需要」,那麼,煩惱、憂慮就源源不斷、接踵而來了。

這一回,透過由外而內的清理,有機會察覺到問題所在,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然而,這也只是表面文章、治標不治本,時日一久,很可能又重蹈覆轍。正本清源之道,還是得由內而外,從「心」下功夫。因為,當人的內境清明、澄澈之時,才足以不為外境的紛擾、紊亂所惑、所困。

整頓「內外」,是為了安頓「身心」。而只有「身心」安頓了,才有真正的輕鬆、自在,這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課。當然,這個境界不是一蹴可幾的,須通過無數次的考驗與磨鍊,才得以達到。

深刻體認生命無常的本質、大道至簡至易的法理;並試著去面對問題、找出解方。進一步在苦樂相參、悲欣交集的歲月裡, 學會淡泊寧靜、隨遇而安,如此一來,也就容易感受到「日日是好日了」!@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范仲淹立即也回寫了一首同樣題目的《靈烏賦》給梅堯臣,他在賦中斬釘截鐵的寫道,無論如何他都要堅持正義,堅持真理,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他始終都是「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的這句名言,和他的另一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一樣為世人所千古傳頌,范仲淹的這種精神也成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學習的榜樣和楷模。
  • 風尚,從國家用度、官場風氣,到宮廷生活、民間風俗、道德信仰⋯⋯無不涵蓋其中。決定社會風尚的境界有兩個因素:信仰和朝廷踐行。皇帝的道德決定他將行仁政還是暴政,也直接影響著一個朝廷的為官之道,繼而影響一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和民風。宋朝的福利,當時叫賞賜,從宰相官員、鰥寡孤獨、耄耋老人,甚至到監獄囚犯,其完善周到,令人感歎。讀書時常恍然不分是美國新聞還是宋朝歷史,其震動仿佛初來海外時接觸美國社會。願把些許感觸以筆記的形式與歷史愛好者分享。
  • 「神靈布滄浪祖考祈求有我,恩德滿乾坤民眾信仰無疆」,這是湖北武當山位於金頂的太和宮的楹聯,而民眾信仰的正是道家之神。明朝人廣泛崇道是從明成祖朱棣開始的。在其後的整個明代,從帝王到百姓均普遍崇道,而這與蓋世真人張三丰的巨大影響是分不開的。無疑,正是遊走在世間、留下諸多神跡的大道張三丰,重振了人們對神和修道的信心。
  • 張居正執政十年,推行一系列政策,不僅延緩了政治危機的爆發,出現了短暫的太平安定的大好局面,而且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 科考取士在中國由來已久。承襲千年的科舉考試中,古人所面對的可以說只有一種題目:作文。在這一隅天地間,他們又是如何以一支筆、一縷才思,揮灑為國為民的仁人志氣,綿延神傳文明的千年輝煌?
  • 在古人的心目中,道德可以煥發出的力量之巨大,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
  • 人生是有「命運」的軌道的,鄧禹從為13個兒子「望氣」相面得到實證。而能夠改變命運的方法,就是要從修養心性、提昇道德上去尋求。
  • 到共產黨人於1949年在中國奪取政權時,暴力和殺戮已是司空見慣。鄰里之間往往積怨深重,以至政府不得不介入。因此,為建立一個新政權所採取的行動,曾被一度認為是對這種實實在在的暴力的一種反擊。例如,一名地方法官曾下令處決近百位農民,後來他成為彭湃的受害者之一。在許多農村社區,這是一種公認的觀點。
  • 現代科學認為的天是在星際間、銀河外,傳統文化智慧卻向世人描述了天的另外一種概念,微觀中也可能存在著天,而且那裡還有超凡脫俗的天國世界。
  • 美國先知凱西在催眠中完成為人「解讀」療疾,同時他也留下了一些預言,預言涉及他身後百年的時事。預言準確率極高,受到當代重視,尤其是關於現今在中國發生的大預言,更引人關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