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系列連載】進化論是怎樣被判死刑的(六)

作者:張維克(DNA解碼科學與信仰聯盟)

常染色體上的DNA承傳。(作者提供)
人氣: 486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0年05月15日訊】

進化論的誤區和盲點之二

誤區2:減數分裂的重組導致發生進化

1、減數分裂和胚胎的形成

我們要講的這個誤區與人類的減數分裂的生命過程有重大的關係,因此我們先請讀者回顧一下在中學時代學習過的生物學中減數分裂的內容。

講到胚胎的形成,就一定要涉及減數分裂。這裡僅僅介紹父系精子產生的減數分裂過程,是中國和美國高中生物學課程的內容。卵子產生的過程,也大至相當。

當男人性成熟後,睪丸裡的一部分精原細胞就開始進行減數分裂,經過減數分裂以後,精原細胞就形成了成熟的生殖細胞——精子,

其具體過程如下:

精原細胞中有22對常染色體,一對性染色體。每一對(兩條)常染色體,一條來自父親,一條來自母親。

常染色體上的DNA承傳。(作者提供)

來自父方和來自母方的兩條相同編號的染色體叫做同源染色體。在減數分裂中的第一時期,兩條染色體分別自我複製。複製後,由於每條染色體都含有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因此共含有四條染色單體,叫做四分體(4個DNA分子)。

然後,進入四分體聯會的過程。四分體中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來自父親和母親的同源常染色體之間)發生了DNA的片斷的對齊和交換,從而導致了父母基因的互換,產生了基因重組。事實上基因重組並不會引起染色體結構大的改變。

然後發生第一次減數分裂,實現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形成為兩個次級精母細胞。進而發生第二次減數分裂,每個次級精母細胞的兩條相聯姊妹染色體著絲點分裂,形成4個單體,最終發育成4個精子,它們都有特別的遺傳標記。這時每個精細胞或卵細胞中只有一半的染色體,即23條,所以叫減數分裂。它們在授精過程中再和對方的染色體融合,形成正常的細胞——46條染色體。

2、「減數分裂的重組發生進化」是錯誤的理論

《遺傳學原理》中說:「重組是有性生殖的一個基本特徵。減數分裂期間,染色體配對並交換,等位基因間,有機會產生新的組合。其中一些組合由於增強了生存和生殖能力,可能對生物是有利的。隨著時間流逝,這些有利的組合預期會在群體中擴散開來,並成為該物種遺傳組成的標準特徵。所以減數分裂重組是推動遺傳變異到潛在的進化變化的一個途徑[1]。」注意這裡的敘述,「有機會」和「可能對生物是有利的」,這只是假設而已。進化論者試圖說明,在減數分裂中,由於與父母雙方的DNA片段在交換過程中發生變異,導致了進化。

事實上,聯會是在DNA編碼和基因對齊的條件下,進行片段交換的。聯會有可能產生差異,但這只是原有的差異,有了一個新的組合,並沒有突變的發生。如果不是這樣,人類在二十幾萬年中進行過一萬多次的減數分裂的遺傳過程,人們的基因就會產生顯著的差別,DNA的平均差異就不會保持在千分之一。

即使是在染色體複製過程中,突變使基因DNA片段內的編碼發生改變,這種改變,要麼就是中性的,它不會對基因的生理因素發生影響;要麼就是能夠引起病態的突變,在長期的遺傳中,會被淘汰。從來沒有發現有什麼特別的基因,使有這樣基因的人群比其他人更進化。減數分裂聯會發生重組引起了「推動遺傳變異到潛在的進化」,只是進化論思想下的一個假想,完全沒有DNA編碼的證據。

3、從染色體、DNA看物種保持不變性

僅僅是在近50年來,通過生物科學的研究,才對染色體和DNA有比較清晰的認識。而在自然科學的知識體系方面,不同時期的技術限制了人們的認識。一百多年前,在認定人是由古猿進化而來時,沒有高倍顯微鏡,也沒有分析DNA的技術。可以看出,那時的認識,必然受到當時的科學技術手段的局限。

我們來看看具體的例子:馬和驢交配可以產生出騾子,但公騾和母騾的交配不會產生小騾子,以前是認為「母騾後面盆骨不能開合,所以不能產子」,現在知道這是因為染色體數目形成的物種隔離。馬有64條染色體,驢有62條染色體,它們交配生下的騾子是63條染色體。騾子沒有生殖能力,是因為不同物種的染色體無法進行正常減數分裂的聯會。

獅子和老虎都是38條(19對)染色體,它們互相交配只有1~2%概率孕育生出「獅虎」(或「虎獅」)。「獅虎」也有更小的可能與獅子或老虎生出下一代,那將是一個正常的獅子或老虎,並沒有發現過「獅虎」的新物種。其原因和騾子一樣。

為什麼相同染色體數目的獅子和老虎也不能交配產生一個新的物種呢?這根本的原因是不同物種的染色體都有著DNA編碼的差異,它們不可能在減數分裂時期發生編碼序列的對齊和聯會,因此也不會產生出新的物種。

不同物種動物交配不能產生「具有繁育能力的下一代」,仍然是一些新進化論無法逾越的鴻溝。

4、雜交改良實際上是病變

十八世紀著名生物學家弗里斯研究「月見草」雜交實驗,發現很多「新種」。他認為是發生突變產生了新種,並由此寫出了《突變論》。其實從DNA編碼看,它們依然都還是「月見草」,屬於染色體畸變或染色體重排,它可以導致嚴重病變和死亡。事實上,在他培育第五代巨型月見草時,就進行不下去了——死了。人有侏儒症、巨人症,都知道是病。可是在現代科研中為了達到預期目標,採用各種方法追求高產、抗農藥等。其實是基因的化學結構在每一次的突變中都不斷遭受微創,當破壞到一定程度時就必死無疑。如果外界刺激強度夠大,突變一次就可致死。

日本、烏克蘭遭受核射線輻射後,有些小老鼠身體變得像貓一樣大,其實就是基因突變引起的嚴重退化。所謂的「水稻改良」和弗里斯培育的巨型月見草一樣,可讓一畝稻田產出一千斤以上,不過,再「改良」下去就死了。中國水稻專家培育出的「兩優0293」發生大面積減產、絕收,就是典型的實例。這種變異了的高產水稻是否對人體有害,目前尚無數據。不過,食用轉基因玉米的小白鼠實驗發現,小白鼠的體重、體長和數量都明顯減少。美國餵食轉基因飼料的牛45%流產,人們懷疑轉基因是否與生育率下降有關。

誤區3:X和Y染色體是由常染色體轉化而來

「現認為兩條性染色體是在哺乳動物進化譜系與之後成為恐龍、鱷魚、鳥類的古爬行動物譜系分岐後的某一時間,由一對常染色體起源而來的。大約在2.4億年至3.2億年前,在後來成為Y染色體的染色體上發生的一次倒位導致X和Y染色體間區域性重組抑制[2]。」這是一個很荒唐的猜想,是夢遊似的推論。這個結論的依據是什麼?是來自幾億年前恐龍和鱷魚的DNA編碼嗎?

事實上,許多活化石,都證明了這種推論的荒謬。鱷魚是分佈最廣的活化石動物,自恐龍統治地球以來,它們在隨後的2.3億年裡,形體幾乎沒有任何變化。其它活化石如鴨嘴獸、大熊貓等,也是這樣。因為什麼樣的DNA編碼就有什麼樣的形體,形體沒有變化,說明DNA編碼也不會有什麼變化。

活化石最早是達爾文提出的,卻成為進化論的致命傷。後來的進化論者試圖彌補這個缺陷,找了很多旁證,還做了基因分析,試圖證明鱷類也發生了演化。但是他們是有目的做的,那些旁證專挑細微的部分比較,就像盲人摸象一樣,無法從整體上認識;基因分析也是專挑容易發生突變的基因片段分析,就是這樣以偏概全,他們也不得不承認鱷類1千萬年共祖,沒有顯著變化。總之,人和其它生物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基因組」,生物的DNA編碼是有序的。人類的DNA編碼序列是一致的;各物種都有自己的「非常一致的序列」。一致的序列,是不可能通過隨機產生出來的。「隨機產生」的機制,決不會產生「有序編碼」的結果,更不可能為各物種產生各自的基因組。這就是無論進化論還是演化論在DNA編碼面前都站不住腳的原因。

參考文獻:
1、《遺傳學原理》–美國大學課本:D·Peter·Snustad,Michael·J·Simmons,Principles of Genetics(中文版163頁,英文版第5版,P163。
2、《遺傳學原理》中文版第166頁,英文版第3版P172。
3、網站:「依據DNA編碼的物種起源學」http://www.bydnacoding.org/index.html第6節

責任編輯:喬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