撣封塵:太極拳師馬保國為何慘敗?

人氣 1959

【大紀元2020年05月25日訊】近幾天來,中國的江湖上頗不平靜,武林掀起了一個挺大的波瀾。起因是一場傳統武師與散打拳手之間的對決,以前者戲劇性慘敗而告終。好幾天過去了,武林內外、媒體與網民的持續關注熱度不減。

話說從頭。在5月17日這天,傳統武師馬保國(69歲)與散打拳手王慶民(50歲)約架比武,結果馬保國僅僅三十秒便被三次擊倒,最後昏迷直接送醫。從現場視頻我們看到,面對民間散打選手王慶民,馬保國幾乎沒有招架之力。幸運的是,經過檢查馬保國身體並無大礙。

在這次比武之前,馬保國已經多次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他的KO國外格鬥冠軍的視頻,說起來也算一個網紅了,為許多網友所熟悉。但是自從5月17日這場比賽後,馬保國的形象一落千丈。有網友說,太極大師馬保國,讓我們大跌眼鏡。我們不禁懷疑,這到底是大師馬保國不禁打,還是太極不行?從這話的意思不難看出,人們通過這場一邊倒的比賽,對太極拳師、進而對太極拳產生了大大的質疑,也就是對太極拳的實戰性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太極拳實戰能力超凡

我們知道,中華武術可分為兩大流派,一叫內家拳,一叫外家拳。中國有三大內家拳:太極、形意、八卦,而太極拳就占了一席。另外還有武當山的太乙武行拳,六合八法拳之類的,也可歸為內家拳。而不管是內家還是外家,都要求講武德,只是有一點應該強調一下,內家拳比外家拳對武德的要求更高也更全面,因為它有修煉的內涵在裡邊,講究內外兼修,就是既有形體動作,又有心法,這是它與外家拳一個很大的區別。正因為此,內家拳可以練成更高深功夫,實戰中講究內力。關於這一點,我們在後文的實例中可以看出來。

中國武林素有「武乃殺人技」的說法。從歷史上看,武術實用性的最大用場,就是在兩國交兵的戰場上。三國名將關公一把大刀過五關斬六將,沒有高超的武藝那是做不來的。

古來,太極拳在武術流派中聲名顯赫,其實戰性毋庸置疑。我們不妨看看它的打法原則:打法著眼於勁、打二字。勁有蓄勁、乘勁之別,打有等打、趕打之分。未打之先,蓄勁為主;已打之後,乘勁為佳。開手之始,等打為優;發手之後,趕打為上。等等,它是有很多講究的。

太極拳講的是「只要有三寸氣在,就可以禦敵於門外」。意思是說,真正的太極高人,哪怕身體已老朽不堪,氣息虛弱,其功力都足以使強敵進不了家門。太極之威力,由此可見一斑。自張三丰以下,史上有楊露禪(1799—1872年) ,陳王廷(1600一1680),孫祿堂(1860—1933年)等等,都是震古爍今的太極拳名家。下面我們以孫祿堂為例,來看看太極拳的實戰功夫如何了得。

孫祿堂,名福全,字祿堂,晚號涵齋,別號活猴。他是河北望都縣東任疃村人,清末民初蜚聲海內外的著名武學大家,堪稱一代宗師,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美稱。

孫祿堂自幼喜愛武術,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曾拜一位江湖拳師習練少林拳。13歲時,孫祿堂拜師河北名拳師李魁元門下,學習形意拳。兩年後,孫祿堂的武藝出類拔萃,李魁元怕誤了他,便把他推薦給自己的師傅郭雲深。不久,孫祿堂便把形意拳的真功學到手。

1882年,孫祿堂為深究拳與《易》之關係,經郭雲深舉薦赴京城,跟程庭華研習八卦拳。由於孫祿堂本就功底深厚,又得程師悉心指教,苦練年余,盡得八卦拳精髓。

1912年孫祿堂在北京遇太極名家郝為真,郝將自己所習太極拳之心得傳於孫祿堂。

從孫祿堂的學武經歷,我們看到,他早年學過屬於外家拳的少林拳,後來又先後學了形意、八卦和太極拳。而他最後卻是立門於太極拳。此時孫祿堂武功卓絕,德高望重,譽滿京城。

孫祿堂晚年,正趕上清朝末年,國力衰微,常遇外侮。孫祿堂大義凜然,曾與洋人有過多次交手,力挫強敵。在他年近半百時,曾信手擊昏挑戰的俄國著名格鬥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時,力挫日本天皇欽命大武士板垣一雄。

最為人稱道的是,古稀之年的孫祿堂,一舉擊敗日本五名武術高手的聯合挑戰。是年,日本選派六位格鬥高手前來中國,向孫祿堂挑戰。孫祿堂決定以一對五。比武時,孫祿堂平躺在地上,命五位日本人以任意方式壓住自己身體,另一日本人喊三下,以試孫祿堂在三下之內能否起身。當日本人剛喊到兩下時,孫祿堂騰然而起,五位日人被掀出數丈之外昏撲在地,一時竟動彈不了。

第二天,日本人又找上門來,願出20萬大洋,請孫祿堂東渡日本教授拳術,孫祿堂婉言謝絕。後來,日本人送孫祿堂為「文武兩道三大雄」的美譽。

「馬保國們」因何被秒殺

有資料顯示,馬保國出生於武林世家,他被稱為混元形意太極拳掌門宗師。據說,馬保國的師父是尚濟,尚濟的師父是馬禮堂,馬禮堂的師父是劉緯祥,劉緯祥的師父是「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郭雲深,而郭雲深確實是一代大家。

儘管如此,因為太極拳走入近現代以來,在一代代承傳過程中,有很多人根據個人對太極拳的領悟和理解,對太極拳作了不同的修改。有的名家為了標新立異,對太極拳冠以新名,以迎合人們追崇時尚的心理。特別是近些年來,各種名稱的太極拳比比皆是,逐漸使真正的太極大家拳厭而退隱。而社會上流行的太極拳也逐漸失去了太極拳的原旨,淪落為「太極操舞」。馬保國恐怕正是屬於這一類,這從他的「混元形意太極拳」的名稱上就可以看出來,形意和太極雜燴,這不倫不類,豈不是亂來了。

前文提到過,太極拳屬於內容拳,對人的根基和悟性有很高的要求。在承傳上有「寧可失傳,不可妄傳」的規定,多少年來,都是心傳心授,文字傳錄極少,即使有記錄也多用口訣隱語暗示,非真得道者不能參悟其中奧祕。郭雲深雖為一代大家,但經過了劉緯祥、馬禮堂、尚濟,再傳到馬保國這裡,不知道已流失了多少太極拳的精華,馬保國慘敗也就不奇怪了。

孫祿堂的孫女孫婉容曾說:「我爺爺練拳每天要練八個小時,而且不間斷。到了我這輩,由於要操持家務等關係,一天只能練四個小時,而到了我徒弟這一輩,由於他要賺錢養家餬口,一天只能練兩個小時。」這從一個方面揭示了當代太極拳衰落的一個原因——沒有功深面壁,哪有絕技驚天?

我們常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話當然是對的。可是,如果我的稍加留意,就不難發現,傳統文化在1949之後,出現了大塌方。無論是東方學術還是西方學術,包括中醫、武術、繪畫、詩詞等等,民國時期各個門類大師輩出的時代好像被畫上了一個句號。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感慨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學森又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這後面一句話,就是中國學術界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針對馬保國慘敗這件事,反映了傳統武術後繼乏人的時弊。自從1949年中共建政後,在毛澤東「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鼓動下,開始對傳統武術系統化的進行「規範」,形成標準的套路,同時組織全國範圍的武術比賽,參賽選手不再把功夫放在第一位,轉而追求動作的好看、新奇與流暢——這是傳統武術加速徹底衰落的根本原因。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驚人輕功  民國武術大師孫祿堂近代記載
【徵文】李有甫:中華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
由武入道的一代宗師 民國武林高手孫祿堂
太極掌門馬保國PK王慶民 10秒被擊倒3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