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禮儀文化】見面禮儀之叉手禮

文/林林滿山
五代‧顧閎中畫作《韓熙載夜宴圖》描繪了韓熙載舉行夜宴的情況,其中繪有行叉手禮的人物。圖為明‧唐寅畫韓熙載夜宴圖,右一為行叉手禮的青衣男子。(國立故宮博物院)
font print 人氣: 4701
【字號】    
   標籤: tags: , ,

前言:談到好禮貌重禮儀,人們第一時間會想起日本和韓國,但真正的禮儀之邦,卻當屬上古的中國。古代的中國人,守禮重義,崇尚禮儀往來,社會祥和有序,人們恭謙有禮、相處和睦,被世人讚譽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本欄目旨在尋上古先人的足跡,沿禮儀文明的長河,讓大家去領略華夏神傳文化[1]的燦爛和輝煌。

上古中國禮儀文化並非僅指人們的社交禮儀,其範圍涵括了上至國家的政治制度、律法典章,社會的道德倫理、思想文化;下至黎民百姓的做人準則、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規則規範,無不包含在內,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國禮儀文化是自天而來的文明,蘊含著神的智慧,內涵博大精深;「禮」為天的意志,是天道[2]在人間的體現,造化人世間的萬事萬物。《左傳‧文公十五年》曰:「禮以順天,天之道也。」

個人和國家守禮而行,便是遵循了天道,可得佑之,故社會是否祥和有序,國家是否興盛昌隆,全賴於禮儀文化的推行是否得法。對此,先人留下了眾多的論述,如:

《左傳‧隱公十一年》曰:「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

《苟子‧修身》曰:「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禮」涵括天地法則,是人們立身行事的準則和規範,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又《禮記‧曲禮上》說:「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因而,古代的中國人,懂禮習禮,守禮重禮,敬天信神,在生活中致力於自身品行的修養和提高。

「儀」是「禮」的載體,是「禮」的具體呈現形式,人們在社交生活中所使用的禮節,便是「禮」的一種呈現。見面禮儀既是禮儀文化的表徵,也是社會秩序的展現。本節介紹唐朝的見面禮儀——叉手禮

唐代叉手禮

叉手禮,又稱為交手禮,是一種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所行的表示尊敬的見面禮節,不論男女老少、尊卑良賤,任何人都可以使用。除用作見面禮外,叉手禮也常在回話時使用,如下屬叉手給上司回話等。

唐代叉手禮的行法是:兩手相交於胸前,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左手握住右手拇指和掌部,右手大拇指上翹,站立肅身朝對方行禮(圖1);如遇地位很高者,則需下跪向對方叉手行禮。人們在行叉手禮時,可伴隨著口中唱喏[3],通常多在回話時叉手唱喏。

叉手禮
圖1:叉手禮是一種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所行的表示尊敬的見面禮節,圖為一位行唐代叉手禮的男子。(古瑞珍繪圖/大紀元)

2000年在中國河南安陽市出土的唐代趙逸公墓壁畫[4](點擊連結觀看原圖)群中的侍者圖,就展示了唐代的叉手禮。參見示意圖(圖2)。

叉手禮
圖2:唐代叉手禮的手勢示意圖。(簡沐/大紀元)

與其它見面禮節不同的是,叉手禮行完之後,雙手並不放開,仍可維持在胸前呈行禮狀,用以表示尊敬之意,直至事情完畢。五代顧閎中的畫作《韓熙載夜宴圖》[5](點擊連結觀看原圖)中行叉手禮的男子,便很好地展現了這個情形。

五代、宋朝叉手禮

唐朝之後的五代、宋時期,叉手禮的行法與唐代相同,但手勢稍有變化,雖然也是兩手交於胸前,左手握住右手,但左、右手的大拇指皆上翹,《韓熙載夜宴圖》中所繪的幾位行叉手禮之人都是這種手勢。見示意圖(圖3)(圖4)。

叉手禮
圖3:畫作《韓熙載夜宴圖》內的男子行的是五代、宋朝叉手禮,圖為二位正在行禮的男子。(古瑞珍繪圖/大紀元)
叉手禮
圖4:五代、宋朝叉手禮的手勢示意圖。(簡沐/大紀元)

至南宋時,叉手禮的手勢又有所變化,南宋人陳元靚所著的《事林廣記》[6]便祥述了南宋時的叉手禮(圖5):「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二三寸,方為叉手法也。」

叉手禮
圖5:南宋叉手禮的手勢示意圖。(簡沐/大紀元)

叉手禮的來源

叉手禮並非出自中國最早的禮儀制度《周禮》,是在朝代更迭的歷史中半途發展而來的禮節。對於它的起源,目前說法不一,大多認為其起源於西晉,由外族禮節演變而來。有關的起源說法有:

一說是從西域波斯單手附胸禮演變而成,古代中國人凡事物以成雙成對為佳,行禮也當以雙手為敬,因而單手附胸禮便演變為兩手相交於胸前的叉手禮了。

有說自佛教的叉手法演變而來,《觀無量壽經》曰:「合掌叉手,讃歎諸佛。」,佛教的叉手也是表示尊敬,這種叉手禮節後演變為僧俗通用的俗世禮節,《韓熙載夜宴圖》就繪有一和尚在叉手行禮。

也有說早於漢代就有「叉手」示敬的禮節了,如《後漢書‧馬援傳》記有:「豈有知其無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從族乎?」;又如《後漢書‧靈帝紀》李賢注引《獻帝春秋》:「(張)讓等惶怖,叉手再拜叩頭。」

在《三國志》、《晉書》、《北史》、《魏書》、《隋書》這些史書中,都有不少關於「叉手」的記載,顯示著叉手禮節源遠流長的歷史。

叉手禮的流行

雖然叉手禮源於何時至今尚未有定論,但據史料記載和出土壁畫來看,叉手禮在社會中的流行始於唐代,是可以確定的。

唐朝以後的五代、南北兩宋時期,叉手禮流行的範圍就更為廣闊了,甚至在宋時的遼、金、夏等北方各朝代也都通行叉手禮節。南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七十四記有夏國使臣行叉手禮:「夏國使副,皆金冠,短小樣制,服緋窄袍、金蹀躞、皮靴,皆叉手展拜。」

叉手禮行使的盛況,我們也可從詩詞、小說話本的描述中窺見一斑。如:

唐朝詩人柳宗元《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懷》:「入郡腰恆折,逢人盡叉手。」

明代‧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五回〈楊志押解金銀擔 吳用智取生辰綱〉中描寫楊志回梁中書話時,——楊志叉手向前稟道:「恩相差遣,不敢不依。只不知怎地打點?幾時起身?」

元未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中寫劉備與袁紹會面——玄德乃坐於未位,關、張叉手侍立於後。

叉手禮的行使,歷經唐、五代十國、南北宋、金遼、金、元、明等朝代,走過了上千年的歷史,至明朝完結之後,叉手禮不復再現,在歷史上劃下了句號。

附註:

[1]:神傳文化——中華傳統文化,見《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中國篇》第一章〈中心之國 神傳文化〉

[2]:天道——天地間萬事萬物遵循天意(神的意志)而行,為之「天道」。見(與註〈1〉同)

[3]:唱喏——古代男子所行之禮:一面作揖,一面出聲致敬。(台灣教育部—國語詞典)

[4]:安陽唐代趙逸公墓壁畫——唐代趙逸公墓建於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墓內繪有近30平方米壁畫,侍者圖為其中之一。現藏洛陽古墓博物館壁畫館。

[5]:《韓熙載夜宴圖》五代‧顧閎中作,縱28.7厘米,橫335.5厘米,畫作反映了韓熙載舉行夜宴的情況。全畫分為五個場景:琵琶演奏,觀舞,宴間休息,清吹,歡送賓客。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6]:《事林廣記》南宋‧陳元靚著,為一部日用百科全書類型的中國古代民間書籍,成書後流傳廣泛。見後集/卷之九——幼學類/幼學須知

參考文獻:

九評編輯部——《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中國篇》
維基百科——叉手禮
《佛學大辟典》叉手條文——〖合掌叉手〗
黃海波——《「叉手」禮圖像考》
唐代趙逸公墓壁畫 唐代的叉手禮@* #

(本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網站)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4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辛菲採訪報導)4月15日,中國民間社會文化團體軒轅閣在西安大唐芙蓉園仕女館舉辦了丁亥年上巳節漢服文化活動,60多名網友身著各式傳統漢服,舉行了女子笄禮、祓禊祈福、雅集等儀式,吸引了數百市民觀看。
  • 中國自古即有華夏、中華之稱。在中國各大族群中,漢族是最大的民族,又稱為「華夏民族」或「中華民族」。所以漢服又稱為漢裝、華服。漢服不是指「漢朝服飾」,而是指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也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 (大紀元記者李新紐約報導)日本人有和服,朝鮮人有韓服﹐身為中國第一大民族的漢族,什麼是她的民族傳統服飾﹖將功夫片或古裝片中的漢服帶入現實社會﹖近幾年漢服愛好者掀起一股漢服熱﹐七夕節時﹐上海、廣州、青島、寧波和南京等地,一些漢服愛好者現身﹐引領一種新的潮流趨勢﹐凸顯出一些漢人以自己的文化為榮﹐努力尋找文化根源的努力。
  • 中國古代被譽為禮儀之邦,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懂禮、習禮、守禮、重禮的歷史,源遠流長。
  • (shown)禮產生於飲食,同時又嚴格約束飲食活動。在古代,對飯、菜的食用上都有嚴格的規定,通過飲食禮儀體現等級區別。
  • 中原大地自古被稱為「神州」,五千年的歷史壯麗輝煌,神蹟處處可見。《易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早在黃帝時代,古老華夏的服飾即具有相當規模。而且服飾形制取諸乾坤天地,它的內涵非同尋常,也屬於「神傳文化」之一。
  • 早期中國的共產主義者的《新青年》雜誌,從各種現代的政治觀點、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來攻擊中國傳統文化
  • 在中國古代,禮儀所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上至國家的政治制度、朝廷的律法典章、國家層面的祭祀、行政區域的劃分、軍隊的征戰,學校科舉;下至社會生活裡黎民百姓的婚喪嫁娶、言談舉止、房舍陵墓的營造、甚至於衣食住行。
  • 從儒家文化到道家信仰,再到宇宙、物質和意識的起點,這個追尋創世本源的尋根過程,才是慎終追遠習俗背後之最為深刻的文化底蘊。也是神傳文化為炎黃子孫留下的一條回天之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