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瘟疫】北宋賢臣救災記

文/蘭音
蘇軾創辦古代的醫院「安樂坊」,招募僧人為醫,為百姓診病。圖為明 崔子忠繪 《蘇軾留帶圖》局部。 (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810
【字號】    
   標籤: tags: , , ,

《宋史》中有一句話,「民之災患大者有四:一曰疫,二曰旱,三曰水,四曰畜災。」瘟疫可說是古人心中的災禍之首。

風雅而富庶的北宋,同樣經歷了多次大瘟疫的考驗。大概每隔幾年或幾十年,地方州縣就會發生一次疫病。史書記錄了大大小小的疫災造成的悲劇,也見證了許多文人賢士濟世救民的感人故事。

北宋疫災頻發

自建隆元年至靖康二年,在不到兩百年的時間裡,北宋王朝發生了十多次瘟疫,每十年左右就會爆發一次。比較大的瘟疫有:

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兩浙出現瘟疫。泰州知州上疏稱:「餓死者不少,無人收拾,溝渠中皆是死人。」當地有一僧幫助埋葬死者,只能把五百或一千具屍體集合在一處掩埋。在災情最嚴重的越州,僅蕭山縣就有三千多戶逃亡,縣內幾乎沒有倖存者。[1]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南方大旱,糧食莊稼顆粒無收,大量百姓被迫流亡。旱災又引發更大的災難,「困饑成疫,疫氣相傳,死者十二三」。[2]

不僅是江南,京城汴京也是瘟疫的高發區,出現瘟疫的次數約占總數的一半。宋太宗時淳化三年、五年,真宗咸平六年,仁宗至和元年、嘉佑五年等年份,都有京師爆發瘟疫的記載。每遇疫疾,北宋朝廷都非常重視,皇帝會向神明祈福禳災,對百姓減免賦稅,還要採取很多應對瘟疫的舉措,比如選派醫生赴疫區診治,成立製藥局研製治瘟藥物,並免費把藥品分發給百姓。

史書記載,愛民如子的宋仁宗不惜耗費珍稀藥材,甚至摔碎天子御用的通天犀角用於配藥,其仁心仁政令人感佩。天子尚且如此,北宋才人輩出,他們面對可怕的瘟疫時,會怎麼做呢?

防疫於未然

富弼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刻《三才圖會》。(公有領域)

富弼,北宋名相,具有王佐之才。他曾與范仲淹一同推行慶曆新政,還是宰相詞人晏殊的乘龍快婿。慶曆年間,河朔地區發生洪災,百姓四處流亡討飯。當時,富弼因新政失敗被外放,他管轄的青州,即將有大量流民湧入。

為了妥善安置流民,他整理出十餘萬棟房舍供其居住,慷慨地開放官府儲藏的糧食,並勸導轄地百姓一同捐糧,供其飲食。他還召集那些曾任職、待缺、寄居的非正式官吏,給予俸祿,安排他們到流民聚集之處,撫卹老弱,以此作為升遷的政績。富弼救人之心出於至誠,因而人人都盡心盡力。每隔五天,官吏們就帶著酒食去慰問災民。

他還開放了當地的山林池澤,任流民自行獲取物產,謀求生計。那時還有大量病故的流民,富弼就把他們合葬在大坑內,名其「從塚」。到了第二年麥收時節,他把收穫的糧食贈予流民,讓他們能夠重返家園。賑災期間,富弼共救活流民五十多萬人,招募流民為兵者達萬人。

宋仁宗派出使者,嘉獎富弼的政績,準備升其官職。富弼卻說:「救災,是臣的職責。」固辭不受。富弼的做法,盡最大努力避免了一場潛在的瘟疫。大文豪蘇軾認為,此前救災,官員就把百姓聚集在城中,放糧施粥,結果導致人員大量聚集,很有可能出現踩踏事件或傳染疾病。這樣的做法,名義上是救濟災民,實際是殺死災民。富弼的做法簡易周到,「天下傳以為法」[3],不知救活了幾千萬人的性命。

哲宗元祐年間,淮南、京東出現饑荒。在附近做官的滕元發考慮到,流民入城後,容易引發疫疾,於是先在城外的廢舊營地上,命富戶出資,搭建蘆葦、竹篾、茅草等臨時住房,一晚上就做成兩千五百多間,皆配備一應日常用具。流民到此如歸,安穩度過災年。滕元發仿富弼之法,亦救活了五萬人。

苦心求良方

明人繪蘇軾像。(公有領域)

長期被貶官在外的蘇軾,也多次遇到瘟疫。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被貶黃州不久,當地瘴疾肆虐,連年大疫。蘇軾的好友、名士巢谷用一副祕藏藥方——「聖散子」治癒病人無數。服藥後,輕症者額頭微微發汗,就已無恙;重症者連飲數劑,就可發汗通氣,稍進飲食,很快就痊癒了。

這副藥方堪稱瘟疫的剋星,無論男女老少皆可藥到病除。即使是無病者飲用,也有百病不生的養生奇效,真是濟世之具、家之寶也。蘇軾見識了聖散子的威力,苦心求取配方。巢谷連兒子也捨不得傳,最終還是給了蘇軾。不過,他要蘇軾指江水立誓,絕不再將它外傳。

後來,蘇軾第二次在杭州做官,再次遇到瘟疫大流行。懷著拯救災民的仁義精神,蘇軾違背了誓言,毅然把藥方送給當地名醫龐安,請他醫治百姓。此方的每一味藥都屬於中下品藥,一文錢就可配製一副藥,千文錢就可配製千副藥,是窮苦百姓也負擔得起的救命良藥。蘇軾的大義之舉,救活的百姓不可勝數。[4]

蘇軾為官一方,為百姓生計著想,特意上疏朝廷,請求減免當地貢賦的三分之一,並下撥更多的財政,用來採購糧食救濟饑餓的百姓。他還準備了充足的米粥和藥物,派人專門分派到各處。

杭州是水陸交會的大城市,人口稠密,疫情也比其它地方更為嚴重。因此,蘇軾實施一項開創性的救治之法。他用朝廷撥付的兩千緡錢,加上自己的五十兩金,籌建一座「安樂坊」。這是杭州最早的一家慈善醫院,由醫僧主管,集中照顧患病的百姓,三年間治癒的百姓多至千人。

規劃周詳穩度災年

有「鐵面御史」之稱的趙抃,為人正道直行,晚年時在越州擔任知州。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吳越大旱,趙抃在饑荒到來之前,就命所屬各縣上報一系列詳細的數據。比如,受災的有多少鄉,百姓自給自足的有多少戶,需要官府救濟的有多少人,可徵收糧食的富民有多少戶,倉庫可發放的糧食有多少石等等。

饑荒到來時,趙抃就依照之前整理的信息,從容地徵調糧食用於救濟。救災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百姓也無需流亡他鄉。趙抃考慮問題也非常周全,為了避免領取救濟的人太多出現踩踏,他特意安排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領取,將潛在的危險降到最低。

大旱之後多有大疫,第二年春,百姓在饑餓、瘟疫的折磨下,死者殆半。趙抃又設立病坊,招募兩名醫僧,救護無家可歸的病患,為其提供醫藥、飲食。有人病逝了,趙抃安排人就地掩埋他們。

依照宋律,災年內百姓只可領三個月的救濟,但是這一年災情尤甚,救濟發放了五個月才結束。瘟疫期間,趙抃以救人為己任,早晚勞心勞力,從未懈怠,事無巨細一定要躬親處理。

遇到不便行公文處理的事情,趙抃一力擔當,不連累下屬;有人上報的對救災有益的事情,他立即施行;供給病患吃藥、飲食的花費,也都出自趙抃的私人錢財。在趙抃的努力下,百姓遭遇旱疫,也能夠保全性命;即使不幸病逝,也得以入土安葬。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有一篇文章讚揚趙抃的功績:「雖然只是在越州施政,他的仁愛卻足以昭示天下;雖然只是在短期內施行,他的方法卻足以傳給後人。」[5]

忘卻生死一心為民

文人劉安節,是理學家程頤的學生,歷任監察御史、起居郎、太常寺少卿等。因被宦官污衊,他被外放饒州、宣州,深受當地百姓愛戴。當他離開饒州前往宣州時,百姓紛紛擋住道路,哭著挽留他說:「我們州從范文正公(范仲淹)後,才見到劉公這樣賢德的人!」[6]

政和六年(1116年)春,宣州出現大疫。劉安節選派醫生盡心救治,保全無數百姓。然而到了夏天,劉安節不幸感染疫病而逝,享年四十九歲。當地官民為他大哭,孩童也懂得感激他;士大夫無論遠近、相識與否,都為他深深嘆息。最後,朝廷為嘉獎劉安節的功績,蔭封其子;百姓為劉安節建立了祠堂,頌揚他的功德。

北宋末年,也有位名臣田晝,為人耿直慷慨。他起初在朝中任諫官,後來在淮揚軍任長官。田晝任官時為政以德,百姓皆稱讚其品行高潔端正。某年,淮揚爆發瘟疫,田晝不顧個人安危,每天親自帶著醫生探訪病人,詢問其用藥情況。不料,他本人感染疫病而逝。後來,淮揚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奉田晝為土神,虔誠地供奉香火。

在瘟疫面前,北宋的賢臣盡忠職守,甚至不顧個人安危,與百姓同心協力度過劫難。他們的智慧與經驗可為後世法,他們的仁義與善良更是感天動地。

註釋:
[1][2]《江蘇省通誌稿大事志》卷十四。
[3]《富鄭公神道碑》。
[4]出自《聖散子敘》《聖散子後敘》。
[5]出自《越州趙公救災記》。
[6]出自《宋元學案》。@* #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公元1089年,蘇軾以龍圖閣學士的身分,赴任杭州知府。剛一到任,就碰到瘟疫大流行,病患腹痛腹瀉、發熱惡寒、肢節疼腫,不少人因此死亡。杭州城裡的百姓到處在大街小巷裡求醫問藥。
  • 神農即炎帝,他不僅為政是帝王之聖賢,開創了農業、飲食文化,中醫和中藥也是他所奠基。圖為神農氏像,出自明仇英《帝王道統萬年圖》(公有領域)
    神祕的中華神話,零碎的隻言片語,或許正暗藏著歷史的真相。神農嘗百草,是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了,相傳神通廣大的神農氏,曾經試遍百草滋味,確定其藥性,竟然一天就中了七十次毒。那麼,這個神奇的故事背後有什麼深意呢?
  • 漢武盛世後,自漢元帝以下,歷代皇帝或優柔仁若,或耽於癖好,或短祚夭壽,出現宦官、外戚先後專擅朝政,導致綱紀紊亂、吏治腐敗的亂象。西漢從輝煌強大走向衰落,加上王莽篡漢,迅速走向敗亡。
  • 大難來時,神會用什麼方式除災救人?宋朝時玄武信仰興盛,當人間爆發幾次大瘟疫時,玄武大帝便懷著慈悲之心,顯聖降福,護佑百姓,行神蹟化解瘟疫災禍。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的《勸學詩》激勵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他的書法豐厚雄渾,雍容正大,法度謹嚴又氣勢磅礴;他為官清廉,正直敢言,凜然赴難,視死如歸,其忠義大節,光風霽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範——大唐書魂顏真卿。
  • 岳陽樓
    《岳陽樓記》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學磁場,吸引、感染著接觸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獨具慧眼地對范仲淹的約請,後人就讀不到這篇繪聲繪色描寫浩渺的洞庭湖變幻無窮的風光、遷客騷人對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後又轉化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浩歎的美文。
  • 民間過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風俗,祈求福祿臨門。在東漢時,「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孝子黃香卻「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從一介貧民轉身為得皇上賞識尊重的賢臣,掌管國家樞機要務。這樣的福分從何而來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明神宗萬曆十八年改諡「忠肅」。于謙蒙冤於一時,卻萬世不泯,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 《書經‧大禹謨》有句話:「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意思是說,自滿會招致失敗,謙虛會得到益處,這是自然的規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卻無法遵從。不過伯宗的妻子卻深知此理,後人稱讚伯宗妻子知「天道」,從而保全了兒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浙江巡撫傅孟春認為「肅」之一字,未足以盡于公之良惠忠貞,為此具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