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的臨摹聖地——意大利布蘭卡契小堂

文/洛林‧費里爾(LORRAINE FERRIER) 翻譯/陳遇
shutterstock
佛羅倫斯布蘭卡契小堂內,由馬薩喬和馬索利諾所做的壁畫系列,約1425至1427年。(Patrick Isogood/ Shutterstock.com)
font print 人氣: 77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布蘭卡契小堂(The Brancacci Chapel,又譯布蘭卡齊禮拜堂)位在意大利佛羅倫斯的卡爾米聖母大殿(Santa Maria Carmine)內,這裡保存了文藝復興早期最重要的壁畫系列之一。它的重要性並不在於題材,而是馬薩喬 (Masaccio,原名Tommaso di Ser Giovanni di Simone)使用了創新的壁畫技巧描繪聖彼得的故事。

1423年,富商菲利斯‧布蘭卡契(Felice Brancacci)委託馬薩喬和馬索利諾為一座獻給聖彼得的禮拜堂製作系列壁畫。到了1427年,兩位畫家皆未完成就離開了;馬薩喬前往匈牙利,而馬索利諾則前往羅馬。直到1481至1483年間,菲利普‧利皮(Filippino Lippi)才接任這項工作,補上缺漏的場景並完成了壁畫系列。在禮拜堂內,馬薩喬的創新畫法和馬索利諾(Masolino,Tommaso di Cristoforo Fini)以當時畫風畫成的壁畫並列展示,形成有趣的對照。

在此,我們要聚焦在馬薩喬的兩幅壁畫上:《逐出伊甸園》(The Expulsion from the Garden of Eden)和《獻金》(The Tribute Money)。

馬薩喬或許不如米開朗基羅著名,但是他對繪畫藝術的影響卻是無比深遠。「所有想要潛心學習繪畫藝術的人,都會來到布蘭卡契小堂,主要為了掌握馬薩喬描繪人物形象正確的準則和原理」,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在《藝苑名人傳》中如此評論道。

確實,許多藝術大師如達芬奇、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都研究過馬薩喬的壁畫。

馬薩喬英年早逝,享年26歲,過世後他的畫風才受到更多人的重視。瓦薩里曾評述道,馬薩喬全心投入創作,以致於對自己的外貌和世俗事務都滿不在乎。人們稱他為馬薩喬,意思是「邋遢湯姆」或「壞湯姆」,但這絕不是指他的性格,馬薩喬是「善良的化身」。

馬薩喬生來特立獨行且非常傳統。儘管同時期的畫家皆以優雅的國際哥德式風格作畫,馬薩喬卻率先使用了透視法和明暗對照法(chiaroscuro),發展出一種更寫實的繪畫風格。他的靈感來自前人的作品:從喬托(Giotto)回溯到上古時期的古典藝術。

瓦薩里說,馬薩喬是第一個提煉繪畫技巧的人,藉由去掉「粗糙、不完美和困難點」,創造出充滿「表情、姿態、大膽和活力」的自然人物。

或可說,馬薩喬將人牢牢地放入畫框中。他生動地描繪人物在動作瞬間的形態。這些人物帶有情感的姿態,能夠觸動所有觀賞畫作的人。在他的作品《獻金》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是如何引領意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發展。

《獻金》

站在馬薩喬的《獻金》壁畫前,您會感受到一連串故事在面前緩緩展開。《獻金》描繪的是馬太福音第17章24-27節的故事。門徒們站在耶穌身旁,面對著一名向他們徵收丁稅的人。耶穌示意彼得將一條繩子丟入海中,然後說,彼得釣到的第一條魚口中會有他們的稅銀。

shutterstock
布蘭卡契小堂的左側牆面為馬薩喬的壁畫。左上:《逐出伊甸園》(The Expulsion from the Garden of Eden)。中上:《獻金》(The Tribute Money)。中下:《提阿非羅的兒子復活和聖彼得登基》(The Raising of the Son of Theophilus and St. Peter Enthroned)。右上:《聖彼得傳道》(St. Peter Preaching)。(Anna Pakutina/Shutterstock.com)

這幅壁畫採用連續的敘事方式,在單一畫框中安插了數個場景。在你眼前同時有三個故事:在中間,收稅員正在徵收丁稅;在壁畫的左邊,彼得蹲在岸邊取稅銀;在右邊,彼得將稅銀交給收稅員。

馬薩喬受到古典時期藝術的啟發,使用巧妙的創新技法,將觀眾直接帶入畫中場景。首先,我們的目光會被站在中央的耶穌吸引,因為馬薩喬在此使用了單點透視法,這是他的建築師朋友菲利普‧布魯涅內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從古典建築中重新發揚的數學技巧。

馬薩喬將透視焦點放在耶穌的頭部位置。所有門徒穿著古希臘服飾,站在耶穌周圍,形成一個半圓形。這種古典構圖方式也是借用了布魯涅內斯基受古典時期啟發的建築設計。整體構圖中的主要群體非常和諧,即使每個人物的表情和反應都不一樣。

shutterstock
馬薩喬的壁畫《獻金》中,彼得和耶穌的局部放大圖。(Jorisvo/Shutterstock.com)

接下來看到收稅員。在畫面中,他站在耶穌的右邊,他的衣服和其他人的服裝都不一樣。他的重心放在左腳,右腳膝蓋微微彎曲,這是古典藝術中常見的一種站姿,叫做「對立式平衡」(contrapposto)。馬薩喬的朋友多納泰羅(Donatello)在他的人物雕像中就使用了這種姿勢。壁畫中的收稅員欲步向前,要求徵稅的舉動令眾人感到錯愕。他的後腳幾乎伸出了畫框外,像是要踏進我們的世界一般,藉此將觀者拉進圖畫的場景中。

接著,回去看到中間的耶穌示意著彼得,順著聖彼得的手勢,將我們的目光拉到壁畫左半部的第二場景。彼得在河邊,從魚口中取出稅銀。

當你望向左側的海洋時,會發現前景的深棕色地面和背景朦朧灰藍的天空形成鮮明對比,塑造出一種距離感和空間感。這種技法叫作「大氣透視法」(atmospheric perspective),也就是達芬奇所說的「空氣透視法」(aerial perspective)

此外,馬薩喬還巧妙地運用了布蘭卡契小堂的自然光線,將來自壁畫右側窗戶的自然光作為光源。自然光線照亮了畫內空間,讓人物形體與結構更加立體,也讓陰影看起來更加自然。這種手法可追溯至古羅馬的古典藝術,然而在此前一千多年來都無人使用。

shutterstock
佛羅倫斯布蘭卡契小堂內,由馬薩喬和馬索利諾所做的壁畫系列,約1425至1427年。(Patrick Isogood/ Shutterstock.com)

或可說,馬薩喬利用教堂窗戶的光線,將觀者帶入畫中空間;或者,畫中人物就好像和觀賞者一樣出現在教堂裡。這就是這幅曠世鉅作的魅力,神奇得令人讚歎。

馬薩喬將畫作擬人化,甚至將神聖符號具象化。或許你早已注意到,在耶穌眾人的頭上都有金色光環。馬薩喬將這個神聖的象徵實際描繪了出來。他將光環具象化,像是在我們世界中的事物一般。他用圖像訴說「這些是真實的存在」,或許是為了提醒觀者:我們和神之間是沒有間隔的。瓦薩里曾評論說,馬薩喬擅長於「前縮透視法」(foreshortening),幾乎從任何視角來看他的作品都有身入其境的感受。

站在耶穌左邊的是一頭淡金色捲髮的約翰,他的臉部是經典的古羅馬臉部特徵。再看到畫面最右邊的人物,這位棕髮男子的姿勢和左邊的約翰幾乎鏡射的,而根據瓦薩里的說法,他就是馬薩喬本人。

《逐出伊甸園》

剛看完相對和諧的《獻金》,再來看馬薩喬在壁畫系列中的第一幅壁畫。一進到布蘭卡契小堂內,左手邊便是這幅情緒激昂的《逐出伊甸園》,真是一記猛拳。

shutterstock
馬薩喬的壁畫《逐出伊甸園》散發著激昂的情緒,約1422至1427年。(Anna Pakutina/ Shutterstock.com)

在夏娃毫無掩飾的表情和悲傷的步伐中,我們看到了她為自己的行為深深地懊悔。她被逐出了伊甸園,雙手掩蓋著赤裸的羞恥。同樣地,她的手勢也是非常古典的姿勢:很巧的是,這種古典姿勢就叫作「貞潔的維納斯」(Venus pudica或modest Venus)。在夏娃的臉上並沒有過多的細節;這裡描繪的是一個痛苦不堪的女人,正為著剛才發生的恐怖事情驚嚇不已。而亞當則羞愧地抱著頭,和夏娃肢體上的痛苦相較,他的痛苦似乎更為是精神上的苦楚。

這幅畫和當時的國際哥德式風格形成強烈對比,和馬索利諾的兩幅壁畫相較更是明顯:《亞當與夏娃的誘惑》(The Temptation of Adam and Eve)和《治癒跛子與大比大(多加)復活》(The Healing of the Cripple and Raising of Tabitha)。這兩幅馬索利諾的壁畫人物皆十分美麗與優雅,看起來好似靜靜地釘在兩點透視的畫面上。

向馬薩喬致敬

從現在看來,馬薩喬的繪畫技巧或許稀鬆平常,在當時卻是革命性的創舉。

藝術史學家瓦薩里在其評論中,也肯定了馬薩喬的先驅地位:「在馬薩喬以前的作品只能稱作繪畫,而他的創作和其他人的作品相比卻是栩栩如生、真實又自然。」

馬薩喬和他的朋友布魯涅內斯基,以及多納泰羅同為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先驅;馬薩喬在繪畫上的突破,就如布魯涅內斯基在建築設計和多納泰羅在雕塑上的創新一樣。

馬薩喬英年早逝,也沒有他的紀念碑,僅留下了幾篇墓誌銘。其中一篇是由作家詩人安尼巴萊‧卡羅(Annibale Caro)所著,為馬薩喬的傳奇人生作總結。

我畫,我的畫等同實境;
我賦予畫中人物姿勢、生氣、動作以及情感。
米開朗基羅教導眾人,
卻唯獨向我學習。

原文The Brancacci Chapel: Where All Great Artists Went to Study Masaccio’s Frescoes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的蕾絲質地。蕾絲這種非常精緻又複雜的布料是16至17世紀時富有的藝術贊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飾配件。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 冬天多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沉悶些,有些人覺得天空烏雲密布缺少陽光令人提不起勁來。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裡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館裡望向天空,當天刮風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現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帶點細微的灰色、藍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偉大的藝術寶藏之一是位於帕多瓦(Padua)的斯克羅維尼小禮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麼讓小小的斯克羅維尼神妙不凡,且意義重大?
  • 丁托列托在自己畫室的牆壁上寫有這樣的座右銘,作為靈感之源的提醒:「米開朗基羅的造型與提香的色彩」(Il disegno di Michelangelo ed il colorito di Tiziano)。《創造動物》這幅畫是向兩位大師致敬之作:丁托列托動態地描繪了神體,並滿懷愉悅地讚美自然界。此畫如今收藏在威尼斯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
  • 美國作家史丹利‧霍洛維茨(Stanley Horowitz)寫道:「冬天就像蝕刻版畫,春天是水彩畫,夏天像油畫,而秋天是綜合四季的馬賽克(鑲嵌畫)。」幾世紀以來,詩人與作家用筆歌頌四季,而畫家用色彩使之流傳千古。
  • 聚會宴飲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在古希臘,有一種稱為「會飲」(symposium)的特殊宴會,是當時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隨後,宴飲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十分盛行,並以不同的形式傳承至今。
  • 早在1855年,也就是多雷(Gustave Doré)二十三歲時就計畫為但丁《神曲》著手繪製插圖。他的藝術才能大多體現在為文學作品創作插圖上。除了神曲之外,他還為其它文學名著製作精美的插圖,如《聖經》、《失樂園》、《唐吉柯德》等等,而神曲插圖的面世,即被大眾認為文學結合視覺藝術的一大傑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