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成語數來寶】

韓非「老馬識途」老故事 對現代人有何啟示?

作者:容乃加
老馬識途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2118
【字號】    
   標籤: tags: , ,

春秋時期,管仲(約西元前725-前645年)得到了知己鮑叔牙的推薦,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管仲為周穆王的後代,是春秋時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齊國的政治家、哲學家,他的治國政治思想匯集在《管子》一書。

《韓非子》中有篇《老馬識途》,說了管仲的一個故事,表達他的思想觀點。話說有一次管仲和另一位重臣隰朋(*音同昔朋)從齊桓公討伐孤竹國。他們出征的時候是春天,返國時在冬天,從春到冬,四時景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齊軍迷途失道了。

管仲腦中快速倒轉過往的經驗,想起了一計解危方法,說:「老馬之智可用。」他說老馬能夠記得走過的路途,於是他們解了老馬的韁繩,跟隨在老馬後面而行,遂而找到了返國的道路,安全回到齊國。

在山中行進的時候,軍隊找不到水,大夥兒渴得要命。隰朋有著荒野求生的知識,他說:「蟻群冬天在山的向陽坡面築巢,夏山則在山的北面。在蟻巢下方一仞(*八尺 ,為古代長度單位)能找到水。」於是他們找到了螞蟻巢,往下掘地,真的找到了水。

齊桓公與管仲。圖為清 梁延年《聖諭像解》插圖。(公有領域)

韓非子告訴當時人說,「像管仲、隰朋這樣的聖賢人,知識豐富又有智慧,然而當他們遇到不懂的事,還能向老馬、螞蟻學習,如今的人卻不知道學習聖人之智,這樣的人不是太愚昧了嗎?」[1]

看到這個成語,直覺的反應可能是像老馬這樣的動物也有牠厲害的地方啊,認路的能力比人強……等等。後人稱經歷豐富練達的人作「識途老馬」,就是人中「老馬」!就從這個故事來的。韓非子為了點醒當時人侷限於自我、視野狹窄的盲點,而寫下了「老馬識途」這個故事,提醒人學習聖人之智以擴充自己的知識,提昇自己的識見層次與人生境界。

韓非子是戰國時代總結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從韓非子以後幾千年來,人類累積的歷史文化,更是不知凡幾,而現代人反而離古人的智慧和思想文明越來越遠,受物質利益的拘絆越來越深,能夠品味的人生滋味也越來越淺!如今,回首一顧韓非子的「老馬識途」,意義更能凸顯出來!

歷史上對管仲的評價

《戰國策.齊策》說「傚小節者不能行大威,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指的是人生中雖然有過錯甚或有羞恥的經驗遭遇,然而能夠超越這些失敗的經驗,行大威、立榮名的一個典型人物就是管仲,他「據齊國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為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鄰國。」

孔子曾說:「管仲之器小哉。」但也曾讚美他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沒有管仲,華夏文化就將不存了!

《太史公自序》說:「晏子儉矣,夷吾則奢;齊桓以霸,景公以治。」管仲的奢華闊氣與晏嬰的樸實節儉形成鮮明對比,然而二人都為齊國打造了昇平之世,一霸一治,澤被當代,垂範後世;齊景公重用晏子為相,齊國得以大治;齊桓公重用了管仲,得以成就一匡天下的霸業。

註釋[1]
原文:「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於老馬與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 」

參考資料:《韓非子》卷七〈說林上〉、《戰國策.齊策》、《史記》、《論語》

@*#

-點閱:【成語數來寶】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 門楹上掛上春聯,將冬天的氣氛一轉成新春,千門萬戶立即煥然一新。除夕前,什麼時候換上新春聯好呢?在中華文化史上,當前的這種遍及百姓家的紙春聯是何時開始黏掛的呢?
  • 時間飛逝,轉眼間我們就送走了溫順可愛的玉兔,迎來了瑞氣萬千的祥龍,這兒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龍騰虎躍,好運連連。
  • 冬至:夜從今夜短,日從今日長!冬至日陽光達到南至點將要北返,陽氣從地底升起。你對「冬至」的內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盤點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與典故。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月到中秋分外圓!黃曆八月十五日圍繞著月亮的許多民俗傳說,尤其是中秋節的神奇事兒紛紛湧上記憶的時空,讓人回味中秋節的神奇時空!它們跨越了幾千年的記憶,搭起仙凡之間的橋梁。
  • 秋天多變的風貌往往容易觸動人心,詩人詠秋的詩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詩情畫意中對應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讓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們來看一篇詠早秋的詩,體會其中簡單二十個字中蘊含的豐富文化意境與深永的意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