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拉斯維加斯房市6月房市:漲勢明確

2020年5月27日,美國拉斯維加斯,因為新冠疫情,僅一輛摩托車行駛在拉斯維加斯大道上。(Mario Tama/Getty Images)
人氣: 13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20年07月13日訊】文:劉大年・拉斯維加斯房產經紀
進入七月份,拉斯維加斯的氣候走入炎熱高溫的夏季;整個城市的經濟活動逐漸在恢復之中;由於群集接觸開始頻繁,相關資料呈現COVID-19的感染人數亦在增加,這使得大眾擔憂是否疫情又會捲土重來。縱然如此,經濟運作仍在有序地展開,街頭又出現擁擠的現象。

COVID-19疫情終將過去

美國現在主要的COVID-19防治主導者:NIAID院長佛奇(Anthony Fauci),6月30日到聯邦國會作證時指出:不能排除疫情有擴大傳染的趨勢;但在防控方面,對研製疫苗成功抱持樂觀的態度。治療方面,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表示,現在的治療技術越來越成熟,尤其是正確的使用呼吸器,可以大幅的降低死亡率;一些知名大藥廠,也明確某些藥品對治療新冠病毒有效。我們由數據觀察,染病人數和死亡的比例也明顯下降;原先醫療機構聲稱一時不能負荷大量的突然病患,也轉變成醫院「可負荷」的狀態了。

吾人可以意識到,現在的大多數群眾已經不是莫名的恐懼,而是理性的面對疫情;主流新聞媒體也逐漸將疫情的新聞擺到次要的位置。美國大部分州政府在權衡「經濟運作」及「居家避疫」之間的得失,多是選擇了開啓經濟;而要求個人及在工作場所增加了很多的防護措施。

我們還是看到坊間一些拒絕帶口罩的民眾;可以意識到擴大傳染的風險仍舊存在。吾人不妨做最壞的考量:如果必須和新冠病毒共存,就像20世紀初的西班牙流感和人類共存了一段時間,這會改變我們的一些生活習慣,但終究會過去的。

救濟援助多 「嘴裡喊窮,口袋裡揣著錢」

回歸房地產話題:房地產情勢大好,主要是貨幣流通市場的錢太多了。舉我們身邊的例子:
其一、某位我們公司的協力廠商,在四月份總共領到政府「救濟援助」近25,000美元(小型商業補助10,000元及PPP貸款近15,000元,估計不用還款的);他告訴我們:這筆進帳比他實際工作賺的錢還多。

其二、我們一個房客一家六口,全家領到超過6,000元的補助款(每位居民1,200美元的補助)。更有甚者,一位經營小生意的僱主透露:要求臨時解雇的員工復職遭到拒絕,理由是現在領的失業救濟金,及每星期600元的補助,比薪水還多,如果復職就領不到失業補助了。這群人「嘴裡喊窮,口袋裡揣著錢,不想幹事」。

聯邦政府量化寛鬆超發3兆美元的貨幣到流通市場;有智識的人都認識到:錢會向錢多地方聚集的特性,市面上錢太多,首先會衝擊物價;最終都流向「資金滙集池」——房地產。

拉斯維加斯房地產 庫存短缺、價格抬頭

大拉斯維加斯房地產公會(LVR),統計房地產六月相關數據資料已經正式公告,這份資料呈現上述的論斷。目前的房地產市場,房價上漲、賣主惜售,市場上房屋供給不足。

茲列表及分析:

圖一:大拉斯維加斯獨立屋房地產中間價走勢圖表。(劉大年提供)

2020年六月份獨立房成交中間價為$328,990,超越2008年次貸風暴前的最高點,僅一個月房價的升幅超過3%;漲勢明確。

圖二:大拉斯維加斯獨立屋房地產成交量圖表。(劉大年提供)

2020年六月份整月房屋成交過戶量為2,373棟;成交過戶量比上月增加748棟;以過去拉斯維加斯的正常成交量,每月約3,000棟觀察,成交量仍屬低檔;實際的狀況:只要價錢適當,屋況尚可的房屋,上市不久,就有買主出價了。

圖三:大拉斯維加斯獨立屋房地產庫存量(市場上在售房屋數量)。(劉大年提供)

2020年六月份房屋庫存量為5,586棟,比較上月又下降了865棟。現在的庫存數量不足二個月(正常成交量每月約3,000棟),是典型的「賣方市場」。

圖四:大拉斯維加斯獨立屋房地產銷售天數圖表。(劉大年提供)

房屋上市到成交售出所需天數的資料,這代表市場的熱絡程度。六月份的統計上市到出售約為21天,雖然比上月的18天高些,仍是屬於很熱絡的市場。

筆者撰寫本文正值美國獨立紀念日7月4日晚間,屋外的煙火爆竹聲持續不絶於耳,一直到深夜。這是劉大年移民美國二十多年來第一次聽到這麼長、這麼久,而且這麼多的煙火爆竹喧囂聲。上網看到訊息,今年美國的煙火爆竹賣到全面缺貨,7月4日下午就買不到了;美國的煙火爆竹是很昂貴的消費,感嘆美國民眾願意消費、能消費的能力。光是這些現象,預期美國經濟反彈復甦的力道,不容小覷!#

執筆:劉大年 2020年7月4日
劉大年拉斯維加斯房地產 電話:702-686-2345

歡迎加入我們的灣區地產臉書專頁

本文刊載於舊金山7月11日地產版

每週為您獻上舊金山最新消息

責任編輯:李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