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鍾兩岸關係 印度留學生:台保有中國文化

人氣 213

【大紀元2020年07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台北報導)全球在中共肺炎(武漢肺炎)肆虐下,台灣抗疫經驗受到國際關注,一位來自印度東部小鎮的大學生,特地以台灣近期「口罩外交」經驗,做為研究主題,他更發現台灣保有傳統的中國文化,加上民主體制的發展,對於研究兩岸政治變遷很有幫助,因此在5年前,選擇到台灣研讀亞洲與國際關係。

「我喜歡歷史與政治,對於兩岸議題很感興趣。」來自印度東部小鎮的潘孟吉(Manoj Kumar Panigrahi)談到,因為對中文、政治的熱愛,5年前特別申請台灣教育部台灣獎學金,來台灣就讀政治大學亞太研究英語博士學程(IDAS),研究亞洲與國際關係,專攻海峽兩岸與決策治理。

他將近期台灣「口罩外交」經驗,以及台灣與中國大陸間的關係,牽動到國際關係的走向,列為他的研究題材。對教育充滿熱情的他,還深入台灣偏鄉擔任志工,向國中小學生介紹印度的多元種族與文化,期望大眾能因為了解避免出現歧視言論。

「我是成長於鄉下的小孩,父母工作也很簡單,對政治有興趣是因為全球恐怖主義與種族衝突攀升的關係。」潘孟吉說道。

他曾跨越兩千公里從家鄉到印度首都新德里讀碩士,並來台交換過一學期,潘孟吉來台灣後發現,台灣保有真正傳統的中國文化,也因為自由、民主的發展,能提供他完整且充實的兩岸政權環境變遷。隨著深入的了解,開始對兩岸的差異萌生高度的興趣。

他也好奇,台灣近期的「口罩外交」,以及為什麼會提供獎學金給各國學生,背後的外交、經濟考量與決策判斷,都成了他的研究題材。

潘孟吉至今已拜訪超過50間學校、進行上百場演講,期間也與學生分享印度特色食物。(潘孟吉提供)

他長期參與台灣教育部「優秀外國青年來臺蹲點計畫(TEEP)」,到訪超過50間學校、進行上百場演講。他分享,初期遇到不少學童直接稱他為「黑人」,但他不在意,選擇以「同理心」的態度與學生溝通。

他分享,像是印度的問候語「Namaste」,在梵文裡代表了愛、尊重與平等,人們用這個字,時時提醒彼此「你有你的好,而我也有我的獨特,但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對於印度人的刻板印象,包含「請問你是哪一個種性的?印度人是不是吃素?是不是數理能力都很強?」面對各種刻板印象的提問,潘孟吉謹記母親教誨,用耐心面對歧視。他常以自身經驗分享,像他自己就重修過數學三次,「並非全部印度人都非常聰明。」

印度有超過13億人口,國土面積排名全球第七,種族、宗教、文化多元,甚至共有22種官方語言,潘孟吉在拜訪台灣各地學校演講時,也藉此提醒學童,不要用單一特質定義他人。

除了研究兩岸關係研究之外,潘孟吉也參與「沙發客來上課」計畫,因此走進全台各地偏鄉,介紹印度、分享人生經歷。(潘孟吉提供)

因為研究兩岸關係,潘孟吉期待能在簽證過期前,去一趟金門、馬祖訪問戰史痕跡。曾因TEEP計畫,在澎湖待了8天,非常享受當地人的簡樸與純真,鬼斧神工的自然奇景與歷史景點也讓潘孟吉印象深刻。他談到,畢業後想要留在台灣工作,從事教職或研究,持續深入探究兩岸及亞太關係。

責任編輯:李蕊

相關新聞
陳破空:中共代表中國文化嗎?
何清漣:口罩外交——中國壟斷防疫資源的「傑作」
【十字路口】中共口罩外交藏詭計 小粉紅覺醒
口罩外交第二波 台:新南向有7、8國表意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