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昭傳奇】古井生木

作者:仰岳
楊六郎。(天外客/正見網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3511
【字號】    
   標籤: tags: , , ,

楊延昭,《宋史》中的北宋抗遼名將,戍守邊防二十餘年,遼人(契丹人)十分畏懼他。遼人認為六郎星宿(將星)是他們的剋星,而楊延昭的智勇善戰宛如是六郎星下凡,故稱之為「楊六郎」。

楊延昭和天波府楊家將保家衛國、一門忠義的改編故事,從元代起,各種版本在戲曲、小說和評書中流傳甚廣,深受普羅大眾喜愛。此【楊延昭傳奇】系列,筆者僅就鄉野民間口耳流傳的軼聞加以摘錄綜述,與讀者分享楊六郎流傳千年的英雄故事。

南宋時期的濟公和尚神通廣大,他在杭州淨慈寺的古井運木傳說可謂家喻戶曉。然而早他兩百多年的北宋時期,名將楊延昭在河北的龍泉寺也發生了一起類似的神蹟,卻很少人知道,那就是「古井生木」的傳奇故事……

誠心動天  挖通古井

今日河北的霸州市信安鎮古稱「淤口關」,是宋代名將楊延昭鎮守的三關之一。在此地有一座龍泉寺,此寺初建於遼朝天祿年間(947年9月—951年9月),原名龍花寺,元朝之後才定名為龍泉寺。寺內有兩口井,傳說泉水不只甘美無比,更是取之不盡,可供全城上萬人飲用。然而這兩口井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得自於楊延昭的親自開鑿。

有一日,楊延昭率隊驅逐遼兵正好經過此地。當時淤口關的水井很少,正好又遇上旱災,百姓們圍著城內僅有的幾口水井,準備打水。楊延昭心想:城內住著如此多的軍兵百姓,水源卻是如此缺乏,因而與將士們決心要幫百姓們挖井。

決定挖井後,楊延昭親自勘查水脈,剛好有兩條水脈走向城內的龍泉寺,楊延昭就與軍士們在寺內破土動工,城內百姓聽說後也一起來幫忙挖井。但幾天過去,這兩口井挖了幾十丈深也不見一滴水,人們一看紛紛洩氣,難以繼續挖下去。但是楊延昭不願放棄,他讓大夥休息自己獨力一人向下挖。

當天夜裡,楊延昭獨自一人前往寺內參拜,乞求神佛護佑百姓,隔天白天他再繼續挖井。就這樣幾天過後,終於挖通了泉眼,一道清泉從井裡突然湧出。楊延昭爬上井口後,這水就滿了一大半。大夥聞訊,紛紛攜家帶眷的來打水。這水不只甘甜,似乎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人人都爭相傳說是楊延昭感動了神佛,讓祂降旨給東海龍王幫大家送水來了,於是稱此二口井水為「龍泉」。之後百姓們自發地為楊延昭修築了一間行館,讓楊家將士們得以安居此地。

楊延昭在淤口關的消息,被韓昌得知,他帶著五萬大軍來犯,準備一雪前恥,這時關內的軍兵僅數千人。楊延昭聞訊,登上城頭一看,只見黑壓壓的大軍把淤口關整個圍了起來,楊延昭下令死守,同時點燃烽火、送出飛鴿請求援軍。

這時遼軍首領韓昌遠遠見到在城牆上的楊延昭,就大聲叫陣,楊延昭不甘示弱地回:韓昌!有能耐就即刻來打!接著又出言相激。韓昌按捺不住,揮舞著手上的托天叉對遼兵大吼:大夥上!今天就要攻下這座城!

這時眾遼兵一窩蜂地湧到城前,楊延昭下令放箭,並親自射出第一箭。他的箭法神準、威力強大,一箭就連續射穿多人,遼兵一見楊延昭的神箭後,就不敢再往前進。

韓昌見狀大聲喝罵:你們誰再膽敢往回跑,我當下就將他殺了!!

遼兵只得硬著頭皮繼續上,就這樣打了一整天,宋軍的箭越來越少,楊延昭只得傳令,等遼兵接近點兒再射。但遼軍實在太多,一箭一人,久久下去必定難以堅持。這時城內百姓聽說守軍戰事吃緊的消息,紛紛帶著家中武器前來一同守城助陣。

戰事中,百姓們對楊延昭說:元帥,遼軍人數太多,請拆了我們的房子,抽梁柱來當守城的檑木(古代作戰時,從高處往下推,用以打擊敵人的長形圓木)吧!

古井生木  神蹟退敵

但楊延昭面有難色,他實在不願拆百姓的房子。民眾們見狀又接著說:元帥,您快傳令吧!只要保得住城,我們的房子拆了,回頭還可再修。楊延昭只得對著軍兵說:隨我來!我們先拆了楊家行館!

他帶著軍士拆行館,正抽了一根梁柱往城門跑時,路過龍泉寺的井,楊延昭心生一計:這木頭如此輕,讓它泡在井水中,這樣可以重些,當檑木就可砸得準點。就將這木頭插入井中泡水,這時他又自言自語說道:龍泉啊龍泉!你若能生出木頭來就好了,省得讓老百姓們為了守城而拆房。

沒想到語音剛落,龍泉中真的就浮出了一根木頭,跟插進去的這根一模一樣!

楊延昭大喜,就趕緊叫住要去拆房的百姓,讓大夥兒從這兩口龍泉中抽木頭,結果真神奇的抽了一根又一根,取之不盡。

楊延昭。(古瑞珍/大紀元)

楊延昭登城,傳令讓軍士們投下檑木抗敵。這時忽然狂風大作,雷電交加,投出的檑木紛紛被閃電擊中,一根根的著了火。被砸中的遼兵被火燒得哭爹喊娘,非死即傷,紛紛嚇得抱頭鼠竄而去,任憑韓昌如何叫罵也不回。就這樣遼軍死傷大半,韓昌無奈,只得退兵而去。

楊延昭軍隊接連幾次經歷的神蹟,震驚了宋廷朝野,皇帝請八賢王趙德芳擔任特使,前往淤口關探訪將士百姓,楊延昭也領著信佛崇道的八賢王到龍泉寺參拜。

龍泉寺是一座佛寺,除了供奉西方三聖、十八羅漢眾神外,正殿也供奉著彌勒菩薩,也就是未來佛。佛經中曾記載未來佛彌勒將在末劫時期下世救度眾生,解救世人。八賢王於參拜後感歎佛恩浩蕩,說道:天不滅宋,實乃龍泉也!

唐朝公元705年的彌勒菩薩像。(公有領域)

之後八賢王奏請朝廷,將此兩口井封為「御井」,派兵守衛。楊延昭古井生木的神蹟,也在當地流傳了千年。

附記:這兩口龍泉,在文革時期被中共派出的紅衛兵搗毀,當地百姓搶回一座井,但已遭填平封閉,僅作紀念,井不再湧出泉水。

參考史料:

《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明朝 佚名 著 秦淮墨客校閱

《楊六郎威鎮三關口》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趙福和 李巨發 等人 蒐集

《楊家將外傳》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 1986年出版 趙雲雁 蒐集整理@*#
點閱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倒馬關是內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因其地勢險峻讓戰馬經常摔倒而得名,在戰國時期就有文字記載,古稱為鴻上關、常山關或靑龍口關,它與紫荊關、居庸關合稱為宋代內三關。這裡自古以來即為兵家必爭之地,到了北宋時期名將楊延昭(六郎)在這裡率軍禦敵,因此更是出名。
  • 在今日朔州一帶,至今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腳蹬雁門關,手搬擔子山,一箭射到大青山......」,歌詞歌頌的就是北宋英雄楊延昭神箭退敵的傳說故事。當時,楊延昭鎮守三關,大敗遼軍,逼得遼軍主帥派人和談,遼國方面同意退兵至一箭之地,原以為最多不過數百米,但沒料到楊延昭神力一射,弓箭遠至二百餘里外的大青山。
  • 話說在遼國大將韓昌輸給楊延昭三箭之地後,楊延昭只射了兩箭,韓昌就反悔了,二人又打了起來。韓昌的武功招式已全然被楊延昭識破,沒幾個回合就敗下陣來,只得帶著人馬往西南退去,楊延昭也帶兵緊追在後,韓昌邊打邊退,連續跑了幾十里路,最後到了一片荒山惡嶺中。
  • 今日河北省的雄縣古稱「瓦橋關」,是宋代名將楊六郎鎮守的「三關」之一。這裡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因而有許多古戰場、文物遺跡。其中占地最廣的是為「宋遼古地道」。這條古地道由來已久,依史料記載,它修建於北宋時期,與萬里長城一樣,都擔負著防衛邊關、守衛中原文明的使命,被世人稱為「沉睡千年的地下軍事奇觀」。
  • 北宋初年,在益津關一地(現今河北省霸州市),名將楊延昭成功運用「火牛陣」大敗韓昌的五萬鐵甲騎兵,重現了這場經典戰役。
  • 鐵甲騎兵,是騎士與戰馬都穿著堅固鐵甲的兵種。他們同時具備極高的防禦與攻擊能力,主要用以前線衝鋒擊破步兵之方陣,在東西方戰史上都有過輝煌戰果的紀錄。在北宋時期的遼國也有著這樣一支精銳部隊,一度讓宋軍陷入苦戰,但這支部隊最後是如何被打敗的呢?這便是在河北當地流傳千年的楊門女將大破鐵甲騎兵的傳說......
  • 傳說大禹治水留下的海眼,在江陵縣城的南門外就有一個。「海眼」有龍、各種神獸或神靈鎮守,不能輕易移動、打開,否則海水就會倒灌陸地,形成洪水災害,江陵城就發生過這樣的事。
  • 唐總督只信鬼話勘案,不重證據,差點造成一樁冤案;而江蘇司郎中紀容舒與刑部主事余文儀,雖遇奇事,仍盡忠職守,詳實勘查案件,最後讓一樁沉冤得以昭雪。
  • 老人收到的一百兩,其實是從商人的箱子裡拿出來的,而招待老人的酒席,是典當商人的背心付的錢。但這位江西術士如何辦到的?這就無人知曉了。
  • 燕子在人家屋梁上結巢,如果有一年燕子不來了,那就是有大的變化要發生了。人們認為有燕子來,是吉祥的象徵。燕子身形雖然嬌小,但有些燕子確實是有來頭的,在他們身上,也曾展現給人豐厚的中華文化內涵的神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