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美國不是種族主義國家 5個論據

人氣 484

【大紀元2020年07月20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Dennis Prager撰文/張雨霏編譯)美國左翼指控美國是種族主義國家,這是自反對猶太人的血祭誹謗(Blood Libel)以來最大的國家誹謗。實際上,美國是世界歷史上最沒有種族主義的多種族、多民族國家。

無論聲稱美國是種族主義社會,還是主張其是種族主義最少的國家,都不能憑經驗而論。這兩種說法都是評估。但誠實的人確實需要為自己的立場提供論據。

我發現每一個指責美國是種族主義(更不用說「系統的」種族主義)的說法都缺少論據。

例如,美國警察幾乎不會殺害沒有武裝的黑人,在極少數情況下(每年約15次)有正當理由時除外(例如2014年臭名昭著的密蘇里州弗格森案);警察殺死的手無寸鐵的白人比黑人多;監獄中黑人成比例的增加,是因為黑人過多的犯下暴力罪行等等。

對於美國是種族主義社會的指控,存在非常強有力的反駁論據。

上週我在專欄中已提到了一個:

No. 1:如果美國真那麼種族主義,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有關種族主義或徹頭徹尾的種族騙局的虛假說法

我提供了15個最近的案例。而且,如果美國真的是種族主義國家,可能就沒有關於種族主義的騙局了,就像上世紀30年代的德國,在反猶太主義非常猖獗的時候不存在反猶太騙局一樣。當很難找到真實的東西時,人們往往需要製造騙局。

No. 2:不斷引用奴隸制。

如果當今美國存在大量種族主義,就沒有理由不斷援引奴隸制和邦聯制。虛假種族主義的領軍者《紐約時報》認為有必要發表其《1619項目》(1619 Project),該項目旨在以1619年第一批非洲奴隸抵達美國的時間取代美國於1776年成立的歷史。這一事實是本論據的完美例證。

研究相關領域的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們(他們全部都是自由派,並且至少其中一人領導了彈劾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的運動)將《1619項目》貼上虛假的標籤,這一事實進一步佐證了本論點。即使是過去,誹謗「美國是種族主義」的倡導者也必須撒謊,竭盡所能地抹黑美國。

No. 3:依賴謊言。

《1619項目》建立在謊言之上,如今數千所美國學校正在使用。所有關心美國(和/或真相)的美國人都應該詢問一下自己孩子的學校是否會引進這本歷史教材,如果是這樣的話,請將孩子送去不使用該材料的學校。

兩個最大的謊言是,維護奴隸制是美國革命的真正原因,以及奴隸制導致了美國的富有。

甚至對地區性種族主義警察暴行的指控也是騙人的。毫無疑問,確實存在有種族主義的警察,但警察與黑人之間的互動並不代表種族主義。

No. 4:大批非洲黑人移民到美國。

在過去的20年中,近200萬非洲黑人和100多萬來自加勒比海的黑人移民到了美國。根據誹謗「美國是種族主義」倡導者的說法,美國是一個「系統的」種族主義國家,即每一個白人都是種族主義者,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黑人自願移民到這個國家呢?難道這些黑人都是傻子嗎?他們都愚昧無知嗎?如何理解還有幾百萬人願意來到這裡,如果允許的話?如何解釋一個事實,比如為什麼尼日利亞人是最成功的移民社區之一?

No. 5:專注「輕微攻擊」(microaggressions)。

根據加利福尼亞大學列出的種族主義「微攻擊」的種種表現,認為「只存在一個種族——人類」是「種族主義微攻擊」。當然,這是奧威爾式的胡言亂語。從定義上看,任何認為只有一個種族的人都不是種族主義者。如果歷史上的每個人都相信只有一個種族,即人類,那麼就不會存在種族主義,更不用說基於種族主義的奴隸交易了。

美國左派想出了類似種族騙局的被稱為「輕微攻擊」的又一個智力鬧劇,這一事實證明美國幾乎沒有種族主義,因為整個論點基於這樣一個事實,即真正的攻擊很少或「小」。

種族騷亂、通過所說或所做的事情隨時毀滅一個人的事業和生命、摧毀職業體育運動(尤其是籃球和足球)、瓦解美國及其歷史、塗抹諸如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這樣歷史偉人的雕像等等,所有這一切行為都基於謊言而為之。

正如三年前我在專欄中所寫:「猶太人從血祭誹謗中倖存下來。但是美國可能無法倖免於美國誹謗。歷史上的血祭誹謗造成許多猶太人的死亡,而如今的誹謗可能導致文明社會的滅亡。事實上,美國的種族壓迫是有史以來非常少的。」

原文5 Arguments Against ‘America Is a Racist Country’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丹尼斯·普拉格(Dennis Prager)是美國電台脫口秀主持人和專欄作家。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觀點。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名家專欄】各國政府必須認清中共的威脅
【名家專欄】城市在燃燒 共產者在煽動
【名家專欄】民主的價值:尊重異議者的言論自由
【名家專欄】自由主義危害您的錢袋和健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