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與清朝皇家玻璃作坊

文/周曉輝
故宮南院「泥土的座標——院藏陶瓷展」,展出清康熙年間作品《琺瑯彩粉紅地開光四季花卉碗》(左)和《素三彩黃地褐綠雙龍紋盤》(右)。(蔡上海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098
【字號】    
   標籤: tags: , , ,

在現當代社會生活中,玻璃窗以及包括眼鏡、顯微鏡、鏡子、望遠鏡、試管、照相機在內的玻璃製品,是再尋常不過的東西。然而,對於中國古人來說,對玻璃的興趣卻遠遠少於對瓷器的興趣。考古發現,雖然早在戰國時期就有玻璃珠,但製造玻璃的技術卻一直停滯不前,直到清朝康熙年間,大規模的玻璃生產才出現。

中國古人對玻璃的興趣的缺失顯然不是技術原因,因為與製造瓷器的技術相比,玻璃製造的技術含量相對低一些。而中國早在東漢時期就研發出來的造瓷技術祕訣,歐洲18世紀才破譯,才開始自行生產。如果不是技術原因,那可能的原因是玻璃的透明與直白,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含蓄、朦朧並不相符,自然也就引不起太大的關注。

與之相對的是,玻璃技術從埃及和希臘出現後,經過羅馬人的改進,兩千多年來在歐洲地區卻不斷地提高和應用,尤其是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技術趨於成熟,而成本的下降也使得玻璃製品普及,進而對歐洲的建築風格、葡萄酒文化和啤酒文化產生重大影響。

17世紀晚期,東西方貿易中出現了玻璃製品,而來到清帝國的歐洲傳教士們送給清朝皇帝的禮物中亦有玻璃製品。比如康熙大帝1689年2月南巡抵達杭州時,接受了兩位傳教士獻的禮物:一個多彩玻璃球、一架小型望遠鏡、一個梳妝鏡和兩個玻璃花瓶。對西方科學技術抱持開放態度和興趣的康熙帝大加讚賞,並決心生產和製造中國自己的優質玻璃器,遂在1696年下令,於北京蠶寶池口的法國人建造的天主教堂東邊建立了清朝首個皇家玻璃作坊。

康熙大帝1689年2月南巡抵達杭州時,接受了兩位傳教士獻的禮物。圖為《康熙南巡圖》局部。(公有領域)

來自法國的傳教士洪若翰在1696年10月31日寫給教會的信中如此說道:「在我們住所旁邊的一大塊空地上,康熙帝正在建造一座漂亮的玻璃作坊。如果我們能管理和使用好它,皇帝就將讓我們管理。遵照皇帝的旨意,紀理安神父承攬了此事。我請求你們立刻從我們好的玻璃作坊中選派一到兩名上等工匠,以造出和我們歐洲生產的一樣的玻璃和水晶製品以及玻璃鏡面。請同時選派一名上好的琺瑯工匠。」

信中提到的紀理安,來自於德國巴伐利亞維爾茨堡。他幼年即在教會開辦的拉丁文學校受教育,其後進入由教會管理的維爾茨堡大學學習,學習內容涉及算數、代數、幾何、天文、占星、地理、物理、建築、機械等多種學科。1694年,他以傳教士的身分前往中國,最先來到了廣州,其在物理學、天文學、數學和機械學等方面所表現出的卓越才華,引起了地方官員的注意,並上奏給康熙帝,康熙帝於是下詔令其進京,並親自召見了紀理安。隨後,讓他創建並負責皇家玻璃作坊,從此開始了宮廷御用玻璃器的製作。

紀理安沒有辜負康熙帝的期待,他在皇家玻璃作坊中,與來自歐洲的技術人員一起,培訓中國的能工巧匠們如何鑄模、著色、雕刻、拋光以及如何操作熔爐等,並依靠皇家雄厚的資金和材料,造出了色彩豐富、質地精純的「中國玻璃」和琺瑯製品。康熙帝認為這種「中國玻璃」比歐洲的玻璃製品還要高檔。

紀理安與來自歐洲的技術人員一起,培訓中國的能工巧匠們如何鑄模、著色、雕刻、拋光以及如何操作熔爐等,造出了色彩豐富、質地精純的「中國玻璃」和琺瑯製品。示意圖。(Chmouel Boudjnah/維基百科提供

清宮檔案顯示,至少到1705年,北京皇家玻璃作坊就已經能夠生產各種形制的玻璃器皿,包括彩色玻璃器皿和畫琺瑯玻璃器皿。

畫琺瑯又稱「洋瓷」,起源於西歐法國,於16世紀由歐洲商人及傳教士經廣東傳入中國。畫琺瑯是以金屬銅做器骨(胎),用五顏六色的瓷粉(琺瑯釉)經燒製而成。畫琺瑯富有繪畫趣味,故又稱「琺瑯畫」,北京以掐絲琺瑯聞名,中國人俗稱「景泰藍」。

而畫琺瑯玻璃器皿是畫琺瑯的衍生品,它是以玻璃為胎體,以畫琺瑯工藝進行裝飾的複合工藝,是由銅胎畫琺瑯發展而來,技術要求極高。因為玻璃與琺瑯熔點非常接近,在反覆繪畫焙燒的過程中,若溫度低了,琺瑯釉不能充分熔化,則成色不佳;若溫度高了,胎體變形,即成廢品。玻璃胎畫琺瑯僅適於製作小件東西,如小瓶、鼻煙壺等,其表面的繪畫題材有山水人物、花鳥魚蟲等。

出於對中國玻璃和畫琺瑯的喜愛,康熙帝有時將其作為皇家的禮品送給大臣們和外國使節。比如1705年,康熙南巡至蘇州時,曾賜給當地官員宋犖由皇家玻璃作坊工匠製作的禮物,包括一口透明魚缸、一隻閃藍玻璃花瓶、一個黃色小玻璃盤和一尊藍色花卉圖案的藍色玻璃筆筒等17件。同年底,康熙接見了羅馬教宗特使鐸羅,其後鐸羅收到了康熙送的禮物:御用畫琺瑯玻璃瓶。

清 康熙 銅胎畫琺瑯嵌蒔繪漆片花卉鼻煙壺。(台北故宮提供)

還有在1721年1月,康熙還送給羅馬教宗使節嘉樂一隻吹製的琺瑯玻璃瓶,後來在一次正式的宴會上,康熙請嘉樂將如下禮物轉交給教宗和葡萄牙國王:給教宗的禮物包括128個瓷瓶、一個畫琺瑯玻璃盒子、10個畫琺瑯玻璃瓶子以及136個北京產的玻璃瓶;給葡萄牙國王的禮物包括兩盒畫琺瑯玻璃器皿、兩盒玻璃器皿,其中包括著名的「雨過天晴」色玻璃製品。

無疑,皇家玻璃作坊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所生產的產品質量已經相當高。這除了康熙帝的重視外,還與紀理安的才能密切相關。而除了製作玻璃器皿外,御用玻璃作坊還製造應用於數學和天文學方面的光學玻璃儀器,有著數學、天文學、光學知識的傳教士參與清朝的欽天監工作也就不奇怪了。紀理安就曾擔任欽天監監正多年,他除了負責觀察星相、創建玻璃作坊外,還製作了600多件儀器和機械。

1720年紀理安病逝,1722年康熙駕崩。不過,在其他傳教士的指導下,皇家玻璃作坊在雍正、乾隆時期仍繼續發展。視力不佳的雍正戴的眼鏡就出自於作坊,而乾隆皇帝則對各式玻璃和琺瑯製作的藝術品更感興趣,圓明園中的玻璃窗、鏡子和彩繪玻璃燈籠就大多來自皇家玻璃作坊。

1758年,皇家玻璃作坊的傳教士兼技師紀文去世後,作坊開始走向衰落。當兩年後,乾隆得知朝中再也沒有擅長玻璃吹製技術的傳教士後,非常失望。又過了幾十年,皇家玻璃作坊停產並關閉,昔日的輝煌只留在歷史的歲月中,而這樣的輝煌也是康熙盛世的另一個體現。@*#

參考資料:

《宸垣識略》
《清朝的玻璃製造與耶穌會士在蠶池口的作坊》Emily Byme Curtis
《清代宮廷中的外國人》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趙州橋,原名安濟橋,歷史悠久,遠近聞名。它坐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約五華裡的洨(音淆)河之上,是座石砌拱橋,當地俗稱大石橋,由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建造,大約隋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建成,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是迄今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 明朝有個鄉民鋤田,發現了古城牆的遺址,便順手挖了起來,看見一塊色澤漂亮可愛的石頭,就將這石頭帶回去給自家的小孩做玩具玩耍。過了幾天,他家發現這石頭的奇異之處:每逢中午和晚上子時(23點到凌晨01點),這塊石頭都會「鏗然有聲」的發出鳴響。他覺得奇怪,就將其擺在自家的神龕上。
  • 最甜蜜的「殺手」?一天60克糖,60天後身體會有怎樣的巨變?吃糖也能上癮?戒糖如戒毒?
  • 在中國古代,整個社會處於一個特別良善的狀態,人們重德崇道,對人體、生命科學有著獨到的認知,也因此留下了不一樣的文化遺產。單就鏡子而言,在古文獻中留下了大量傳奇記載,遠超科幻緯度,令人匪夷所思。
  • 進入莫斯科中央地鐵站,像是進入了富麗堂皇的宮殿,高大的大理石立柱,雄偉的拱門,精美的壁畫、浮雕……柔和的燈光照射在大理石柱面,讓人宛如進入了燦然的藝術殿堂。很多遊客在等待地鐵時,常常驚歎於地鐵內部建築的宏偉:這真的是在上個世紀30年代建成的嗎?
  • 從神話中走出的千古奇蹟,20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造就天府之國,展現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傳說中的李冰到底是誰?
  • 埋在古墓二千五年的絕世神劍「越王句踐劍」重見天日,耀古爍今的光華壓倒現代人對中國古代科技的認知。五大謎團現代科技難解,展現天人合一的中華神傳文化特色!
  • 永定門 日出
    擁有璀璨文明的古老中國,曾開創出領先現代社會數千年的高科技文明,這些令後世望塵莫及的高科技是如何產生的?又為何失傳呢?在中國古文明遭受中共毀滅性破壞的今日,也許唯有回復敬天敬神,以「天人合一」傳統文化為依歸時,才能尋回這些失落的明珠……
  • 冷兵器時代頂級武器,「凌空斬輕紗」大馬士革刀,千年不銹越王勾踐劍,「記憶合金」兵馬俑秦劍。
  • 拉瑞多教堂的螺旋樓梯,因為奇特的建築結構而被稱為是神蹟。拉瑞多教堂位於美國新墨哥州的聖塔菲市,屬於哥德復興式建築,同時又混合了來自法國的尖塔和花窗玻璃等特色,看上去就像是個小一號的的巴黎聖禮拜堂,美輪美奐。整個教堂的建造花了差不多6年的時間來完成。1878年,在教堂即將完工時,工匠們忽然發現唱詩班的廂房沒有樓梯可以上下。而不巧的是,設計師穆力先生已經去世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