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走上天安門的澳洲西人法輪功學員(下)

——天安門撐條幅:有幸與正義為伍

《明報》在2002年4月11日報導了Emma和Jarrod在天安門廣場和平請願的故事。(Emma Hall提供)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20年07月24日訊】(大紀元澳洲墨爾本記者站報導)澳洲法輪功學員Emma從1998年5月開始修煉法輪功,修煉人周圍純淨的能量場讓19歲的她感到放鬆、明快。不久後,Emma與男友Jarrod Hall相識,那時,Jarrod對東方的冥想和佛教、印度教等精神修煉方法非常感興趣,由此也走入法輪大法修煉。

讓Emma沒有想到的是,就在得法短短一年後,時局突變。1999年7月,中共前黨魁江澤民操縱國家機器抹黑、鎮壓法輪功,並誤導國際輿論。

憑藉對法輪大法的理性認識,Emma和Jarrod起初對鎮壓並未理會,直到他們發現,住在一起的幾位房客竟因電視上的誤導性報導而對法輪功產生了誤解。

圖為Emma與Jarrod Hall。(Emma提供)

Emma說:「我很吃驚,我向他們解釋說,事實並不是像他們聽到的那樣,『這(法輪功)真的是一個很好的功法。』」

Emma意識到自己不能再置身事外,她心中萌生了一個想法,要通過自己的行動讓人們明白:法輪大法好、大法洪傳世界。

「我只是有一個非常清楚的感覺,需要讓人們知道西方學員也在煉這門功法,這有助於向中國人和澳洲人澄清真相。」同時,她希望中國大陸的法輪功學員會因此感受到,面對中共的迫害,世界各地的學員都與他們是一體。

「這是我需要做的事情,」作為上億從修煉中獲益的群體中的一員,Emma明白自己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並愈加堅定, 「我下定決心要這樣做。」

便衣四伏 機警打開橫幅

做出決定後,2002年3月10日,Emma與男友Jarrod帶著事先準備好的條幅,乘坐飛機抵達北京,隨後直接前往天安門廣場。Emma將一個橫幅藏在夾克的領口,Jarrod則將另一條藏在自己的圍巾中。

Jarrod試著走到空曠的地方,但他很快就注意到,約有四、五個人盯著他並從不同的方向進行近距離跟蹤。事實上,一週前就有多名澳洲學員來到天安門廣場請願,他猜想,這讓當局神經緊張。

「當我們走到天安門廣場的時候,這些人都在盯著我們。他們顯然是便衣,腰帶上掛著手機,很明顯他們是警察。」Jarrod說,「我們一到天安門廣場,他們就離我們很近。就好像他們很可能馬上就要拘捕我們。」

「我們只有幾秒鐘的時間,如果不馬上行動,就再也沒有機會了。他們正瞄著我們。」

果然,當兩人展開條幅後,警察迅速拘捕了他們。「他們把我們帶到一個像旅館地下室一樣的地方。那裡站滿了警察,我估計那個房間裡至少有60名警察。」Jarrod說。

在警察檢查他們的護照和個人物品時,兩人心想既然什麼也做不了,就在那些監視他們的警察注視下唱起了歌曲《法輪大法好》。

Emma回憶說:「他們只是看著我們,一些人則用腳尖打著節拍。我覺得他們很喜歡(這首歌)。」

「我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在經歷了幾個小時的審訊後,Emma與Jarrod在第二天早上返回澳洲。

《明報》在2002年4月11日報導了Emma和Jarrod在天安門廣場和平請願的故事。(Emma Hall提供)

回到家後,Jarrod心中百感交集。他不禁想到曾在天安門廣場上發生的大屠殺以及因和平請願遭到警察毆打、拘捕的法輪功學員。他很慶幸自己也能夠鼓起勇氣,做出正確的選擇:「我覺得我站在了歷史正確的一邊。」

「中國(大陸)的學員顯然比我們付出了更多。」「儘管很可怕,但我們知道自己作為西方人將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我無法想像這對中國學員來說,會是多麼的危險。」Jarrod說,「我希望這(我們的行動)能帶給中國學員鼓勵和希望。」

2002年3月5日,就在上述幾名澳洲學員去北京請願的一個星期前,18位法輪功學員由於在長春8個電視頻道中插播法輪功真相,遭到中共殘酷迫害,多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

據明慧網數據統計,僅在2020年上半年期間,就有39名法輪功學員遭中共迫害去世。在此期間,共有5313名法輪功學員遭到中共警察的綁架、騷擾,132名法輪功學員被非法判刑。

自1999年7月至今,平均每不到兩天,就有一名法輪功學員被迫害致死。

21年來,中共對內持續實施專制獨裁,剝奪人民的基本人權,直到現在全球反共浪潮四起。儘管中共仍然在暗中散布虛假信息,Jarrod認為國際社會的覺醒是一個很好的轉折點。

「這終於發生了,我認為這是好事。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來自各行各業、各個政治層面的人都站出來反對中共,這很重要。」

現在,Jarrod已經成為一名製片人,而Emma則從事網頁設計、營銷及活動管理工作。Emma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有機會回到沒有中共統治的中國,好好遊歷一番。

責任編輯:李欣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