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無遠弗屆:文萊篇

文萊國王率王族入華 明成祖御製鎮國碑文

作者:皇甫容
浡泥國王墓(現存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台區)。(Vmenkov/維基百科
font print 人氣: 1900
【字號】    
   標籤: tags: , ,

600多年前,文萊第二任國王仰服大明聲教,親率王族、大臣等150多人泛海來朝,只為一睹天朝皇帝龍顏,即使托葬中華,死而無憾。明成祖朱棣為文萊王國御製鎮國碑文,親賦《浡泥長寧鎮國山詩》,以彰大明全撫天下榮恩。

文萊(古稱浡泥,Brunei),是當今世界上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之一,國民福利待遇極高。因文萊盛產石油和天然氣,靠出口能源,獲得雄厚資本。文萊王室因坐擁鉅大財富,被譽為全球最富有的王室。

文萊全稱「文萊達魯薩蘭國」,譯名帶有和平之邦的意思。從華文記載看,因譯音差異,諸如「婆利、勃泥、浡泥、婆黎、孛泥、佛泥」等均是文萊古稱。正式稱為「文萊」,在中國文獻中,始於明末《東西洋考》。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於洪武二年(1369年)將西南十一國列為「不征之國」,其中包括浡泥王國(文萊)。次年,朱元璋派使臣張敬之、沈秩出訪浡泥國。當時的浡泥國王是馬合謨沙。國王接待了中華使臣,隨即派人帶著國書和貢禮入華回訪。

朱棣登基後,是為明成祖,改元永樂。就在永樂元年(1402年),21歲的麻那惹加那(1381年—1408年)即位,成為浡泥國第二任蘇丹(國王)。

至永樂三年(1405年),麻那惹加那遣使入華,朝貢大明。明成祖朱棣也派去使臣,封麻那惹加那為浡泥國王,賜予印誥、敕符、勘合(指驗對符契)、錦綺、彩幣等。浡泥國王收到明成祖賜予的禮物,非常高興,決議率領王妃、兄弟、子女、大臣等入華朝貢。永樂六年(1408年),鄭和率船隊第二次下西洋,與此同時,麻那惹加那親率王族和大臣等150多人,橫渡汪洋大海,前往中華。

浡泥國王在福建登陸。甫一上岸,在明朝大臣的帶領下,前往南京朝見明成祖。凡是浡泥國王所經之地,無論州縣,他均受到當地官府的熱情接待。

永樂六年八月,浡泥國王一行終於抵達京都應天府(南京),親眼目睹了當時世界上最輝煌、偉大的皇家宮殿。國王行大禮,跪拜致詞說:「陛下膺天寶命,統一萬方。臣遠在海島,荷蒙天恩,賜以封爵。自是國中雨暘時順,歲屢豐登,民無災厲,山川之間,珍奇畢露,草木鳥獸,亦悉蕃育。國中耆老咸謂此聖天子覆冒所致。臣願睹天日之表,少輸悃誠,不憚險遠,躬率家屬陪臣,詣闕獻謝。」

國王的話大意是說,明成祖順應天命,一統天下諸國。雖然我遠在海島,也蒙受天恩,獲得陛下賜封王爵。從這位國王的陳述看,自從明成祖即位登基之後,受他威德功德所致,浡泥國風調雨順,物產豐登,珍寶流溢,百姓安居樂業,遠離災殃,就連國中山川之間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都受到天朝恩澤。

浡泥國出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對此,國中德高望重的耆老都說「中國聖人德化漸暨」,意指這是中國聖人威德覆蓋所致。國王也曾親自表示「實惟(大明)天子之賜,是天子功德所加」。因此,這位國王心向大明,不畏艱難險阻,率領王室成員泛海而來。

俗話說:「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渤泥國王進貢的禮物是渤泥國的土特產、香料和海產品。明成祖對於浡泥國王親自率王族、大臣前來的至誠之意,十分感動,再三慰勞國王一行,並厚賞國王、王妃以及隨從。明成祖特在奉天門舉行國宴,款待浡泥國王;在內館,款待浡泥國王妃和子女。宴會結束後,將他們安置在會同館(招待國賓的場所)。

浡泥國王如願以償,親眼目睹中華天子龍顏,了卻了一樁心願。在他的帶領下,遠在數千里之遙的浡泥國與明成祖接上了緣分。使命達成後,麻那惹加那國王於入華不久,便匆匆離世,終年28歲。

去世之前,年輕的國王對王妃說,人生死有命,「我僻處荒徼,幸入朝睹天子聲光,即死無憾。死,又體魄托葬中華,不為夷鬼。」國王認為自己居住的浡泥國是偏僻的蠻荒之地,有幸來到中華親眼目睹天子龍顏,即使死,也了無遺憾;即使死,也能將身體和靈魂托葬在中華,免做夷地之鬼。

國王臨終抱憾,惟有一事,「所憾者受天子深恩,生不能報,死誠有負」,浡泥國王表示自己受到明成祖恩寵,卻在生時不能報答,實在有負皇恩。國王指著幼子說:假如自己去世,希望兒子「誓世世毋忘天子恩,若等克如我志,瞑目無憾矣。」他深深眷戀著大明天子的恩寵,叮囑兒子牢記,並要大臣將他安葬在南京。

浡泥國王墓的神道。(Shallowell/維基百科

明成祖獲訊,為此罷朝三日,傷痛哀悼浡泥國王。按照大明諸侯王的禮制,將其安葬在安德門外的石子岡(浡泥國王墓仍存,位於南京雨花台區),為他豎起神道碑,又在墓旁建立祠堂,賜其諡號恭順王。每年春秋二季,明成祖派官員致祭。

麻那惹加那去世後,明成祖還妥善安排了他的身後之事,賜封其子遐旺承襲王位。遐旺辭別歸國之際,明成祖考慮到新王年幼,就命大臣張謙、周航等人保駕護航,並留鎮浡泥國一年,護佑新主,安撫當地民情。

明成祖慷慨大賞,賜予遐旺大量珍寶財物,包括一條玉帶、百兩黃金、三千兩白銀,以及錢鈔等,至於錦綺、紗羅、衾褥、帳幔、各類器物更是不限,包括遐旺的隨從都獲得明廷賞賜。

麻那惹加那生前,曾上奏表示「臣境土悉屬職方」,就是他所轄的國家都屬於大明疆土,因此向明成祖「乞封國之後山為一方鎮」,他請封東南亞最高山為浡泥國的鎮山,永鎮南洋大地。

明成祖就將其後山封為「長寧鎮國之山」,並親自撰寫碑文,命張謙等人抵達浡泥國後,在彼處刊石勒銘,並敕告爪哇國(東南亞古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一帶)不得再向浡泥國索要進貢,由此彰顯大明護佑之恩。明成祖於賜文中,還賦有一首長詩《浡泥長寧鎮國山詩》:

「炎海之墟,浡泥所處。煦仁漸義,有順無迕(音午)。撦撦(音扯)賢王,惟化之慕。導以像胥,遹來奔赴。同其婦子、兄弟、陪臣,稽顙(音嗓)闕下,有言以陳。謂君猶天,遺以休樂,一視同仁,匪偏厚薄。顧茲鮮德,弗稱所云。浪舶風檣,實勞懇勤。稽古遠臣,順來怒趌(音吉)。以躬或難,矧曰家室。王心亶誠,金石其堅。西南蕃長,疇與王賢。矗矗高山,以鎮王國。鑱(音禪)文於石,懋昭王德。王德克昭,王國攸寧。於萬斯年,仰我大明。」

永樂十年(1412)九月,遐旺國王攜其母妃再次來到中國,祭拜先王墓。同年十一月,抵達南京,朝見明成祖。一直到次年二月,遐旺國王才啟程返國。根據學者統計,浡泥三位國王馬合謨沙、麻那惹加那,以及遐旺,三王在位共計62年。期間,浡泥國與大明文化交往頻繁,二國互訪高達14次。

而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生前與大明結緣,死後不願做夷地之鬼,甘願托葬中華,長眠中土,永仰中華國恩。

參考資料:
《明史》卷325
《明會典》卷98
《東西洋考》卷5
《皇明文衡‧脖泥國恭順王墓碑文》卷81@*#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公元574年,聖德太子出生在動盪不安的時期。他的父母是蘇我族(Soga clan)國王與王后,為保護王室瀝盡心血。聖德太子出生時,當時的日本文化還未完全形成。
  • 大唐太宗貞觀年間,文治武功蓋世,盛世文明垂範天下,唐朝文化、禮儀、律典、文物制度皆被四夷爭相效仿採納,以沐中土華風為榮。大唐都城長安也成為各國使臣、留學生、僧侶彙集的國際都市。
  • 在今天的中國山東省榮成市有一座佛教禪院——赤山法華院,這是韓國遊客到山東的必遊景點。院中建有一座15米高的紀念塔和一座戎裝塑像。這座高大的雕像的主人是被稱為「海洋貿易之王」的新羅義商——張保皋。在中韓的文化交流中,他是不可不提的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
  •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魏、蜀、吳三國鼎立時代。這一時期的正史是《三國誌》。後經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的詮釋,使後人從中看到關羽的義薄雲天,也讓人看到國家之間彼此較量體現出的順天治國之義、君臣之義、忠臣武將捨生取義等等。
  • 在歷史的舞台上,中原王朝上演的劇目,每每觀來輝煌壯觀,其中大明王朝為挽救瀕臨滅亡的朝鮮王室,演繹的「存亡繼絕」正統王道,以天朝雄風,驅除外邦覬覦,揚大明國威於芸芸大千。這場大戲,因青史一筆「東洋之捷,萬世大功」,成為支撐朝鮮王室再生的主軸。
  • 她本是王族嬌女,因父親謀反事敗身亡而成為孤兒,由叔父廣陵王劉胥養育成人。在匈奴屢犯大漢邊境之時,漢廷為「斷匈奴右臂」,派遣她為和親公主遠赴烏孫國。她為大漢將西域納入版圖,奠定了不可泯滅的功績。這位王族之女就是劉細君,後被尊稱為「烏孫公主」。
  • 在東南亞島國,有一個崇佛的美麗國度——泰國。泰國舊名暹羅,常見於中國古代正史。後來根據族名「泰」,改稱為泰國,取其「自由」之意。歷史上,泰國的土地上出現了很多國家和王朝,始終和中原王朝保持著長久的朝貢關係和文化交往。於是,中國史籍出現泰國古國「漫步」青史的現象。受中華文化影響,泰國從建築風格、飲食、語言、醫藥到戲曲、節日文化等,至今依然保留著中華文化薰陶的痕跡。
  • 管寧因為好友華歆不能完全無視於權位利祿的存在,所以割席與之絕交。和嶠鄙視荀勖的為人,不願與之同車,於是自行乘坐專車入朝。
  • 耿恭為將士拜井祈禱,泉水湧出;鄭國為秦國修築渠道,造福萬代。
  • 蔡倫發明改進了造紙術,劉向校對官府藏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