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度不丈夫」還是「無毒不丈夫」?

文/周曉輝
孟子曾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古人眼中的大丈夫顯然指的是那些勇敢剛毅、光明磊落之人。示意圖。 (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6505
【字號】    
   標籤: tags: , ,

民間俗語「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在現代社會可謂家喻戶曉,當某人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很可能就是要準備去做壞事了。不過,按照這句話的意思,即「沒有度量的人不能稱為君子,不狠毒的人成不了大丈夫」,是不是感到有些彆扭和不倫不類?因為前半句教導人們要有度量,是教人向善的;後半句卻是教人向惡的,說什麼成為大丈夫的人要狠毒。

孟子曾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古人眼中的大丈夫顯然指的是那些勇敢剛毅、光明磊落之人,又怎麼會認為「不狠毒的人成不了大丈夫」呢?

這其中顯然存在著誤讀。有觀點認為,這句俗語是由兩句不同的俗語拼湊而成的,它們分別是「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和「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從現有資料看,「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一句在歷史上出現得更早,在元朝時就已出現,其在元明清三朝的筆記、話本、傳奇、雜劇、小說中並不少見。如元朝戲曲大家關漢卿《望江亭》雜劇第二折中有:「便好道『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馬致遠《漢宮秋》雜劇第一折中有:「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中有:「王樞密上云:『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清代李玉《清忠譜》第六折中有:「〔付〕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結合上下文,如《望江亭》中提到這句的是仗勢欺人的權貴楊衙內,「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的大意是對仇人不痛恨的人不是君子,對敵人不狠毒的人成不了大丈夫。這無疑是對「君子」和「大丈夫」的曲解。

「君子」一詞最早見於《周易》、《尚書》、《詩經》等先秦文獻中,但深入探討「君子」之義的還是在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裡。在孔子之前,「君子」除了地位尊貴外,就已經有了「有高尚道德之人」的內涵,孔子則對此加以了詳盡闡述,指出什麼是君子,每個人要做君子,而不要做小人;君子的品格到底包括哪些等等。在孔子看來,君子一定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境界,「仁愛」是君子首要具備的。

在孔子看來,君子一定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境界,「仁愛」是君子首要具備的。 (fotolia)

君子還必須襟懷坦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這種胸懷的核心就是「忠恕」。所謂「忠恕」,即「盡己」並「推己及人」,換言之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亦言:「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和而不同」「君子之道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坦蕩蕩的君子,自然內心沒有什麼恐懼的。

這樣的君子又如何能與人結仇呢?又如何會拋棄仁愛、寬恕之心,對他人加以傷害呢?由此推及另一句俗語、文革小說中首現的「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也是明顯的曲解了。

如果說孔子的理想人格是聖人、君子,那麼孟子的理想人格就是「大丈夫」,即不因富貴而亂了方寸,不因貧賤而改變志向,不可在威武之前屈服變節。孟子認為培養大丈夫人格應善養「浩然之氣」,而「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必須用正義去培養;浩然之氣,必須配以仁義和道德;浩然之氣是由正義累積而成,不能靠突擊而偶然產生」。

是以「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的說法是不對的,是對正統儒家思想的背離。可能的原因是元朝建立後,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沿襲了儒家思想,但並「不重儒術」,導致儒家思想走入低谷,進而導致市井文化膨脹,出現了如「人善有人欺,馬善有人騎」「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無奸不成商,無謊不成媒」等與儒家思想背道而馳的大量俗語,並通過通俗的元曲廣為傳播。這大概也是為了禍亂人類道德。

明朝建立後,恢復正統儒家思想的地位,並大力推廣。如此一來,與儒家思想相背離的「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的說辭就有了問題,因而有人將其改成了「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大意是度量小就不是君子,沒有寬厚之心,沒有度量的人就不算一個大丈夫。「度」有度量、氣度之意。換言之,心胸狹窄、缺乏度量的人,就不配作君子和大丈夫。

但還有一個問題,「無度不丈夫」這句平仄不對仗,「度」為仄聲字,犯了孤平,念著彆扭,很容易讀為平聲字「毒」,這或許是在民間以訛傳訛的原因,而其究竟出現在何時,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

簡言之,無論如何,「無毒不丈夫」的說法都是不對的,世人理應嚮往的是「無度不丈夫」。@*#

參考資料:

《論語》
《孟子》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列子‧湯問》中有一則奇技的記載,說在西域之國有一個巧工匠偃師造出了一個「俳優」送給周穆王。這個「假人俳優」能動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麼看就是個「真人」!後來它的一個動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處置它不可。這個「假人俳優」有什麼奇特之處?
  • 張居正解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天下之事,必須謹之於初,而後可善其後。如與人以言語相約,本是要踐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於義理之宜,將來行不將去,則必至爽約失信矣!故起初與人相約之時,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與義相近,則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見之於行,而自不至於失信矣。所以說言可復也。
  • 在一年中只有兩個日子得天地之和氣,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從春分開始,陽氣蒸蒸日暖,正是化育萬物、給予新生的最好時機。所以春分養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 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一種和諧、太平的狀態。儒家的禮治觀,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換句話說,「別」是禮的手段,目的還在於「和」。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含義豐富,直指核心。
  • 從儒家文化到道家信仰,再到宇宙、物質和意識的起點,這個追尋創世本源的尋根過程,才是慎終追遠習俗背後之最為深刻的文化底蘊。也是神傳文化為炎黃子孫留下的一條回天之路。
  • 地球的「成長史」竟然是這樣的?!科學家終於承認,史前大洪水真實存在,難道《聖經》中記載的是真的?
  • 焚香靜心,佛圖澄和尚竟然還可以用香來救人……真的假的,琴技高超空中竟然飄香?
  • 孝悌是孔門教人的起點。《孝經》講,「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簡單的說,最基本的孝,是贍養父母,「朝夕色養」,做子女的要愛護自己、修養品格,否則「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進一步,有條件、有機會的,子女做一番事業,為國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聖成賢,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金絲桃的這個花語浮現眼前的是這樣的畫面:一邊毫無保留綻放煙花般的絢麗光華,一邊發出防禦的警訊威懾──非誠勿擾!邪祟勿近!別看我如此纖柔嬌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將承受我報復的後果。
  • 為什麼「夫子溫、良、恭、儉、讓」就能得之?這裡援引一段張居正教小皇帝的話,有這五者德容之盛,感動於人,所以各國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國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來訪問於夫子,故夫子因而聞之耳。」也就是說,孔子之聞政,是因為其德行的感召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