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東傳兩高僧——攝摩騰與竺法蘭

作者:極光
竺法蘭和迦葉摩騰(又名攝摩騰)墓,漢朝時古印度僧人,在洛陽圓寂,攝摩騰安葬在洛陽白馬寺東側,竺法蘭葬白馬寺西側。(Hanbud/維基百科/大紀元合成)
font print 人氣: 1491
【字號】    
   標籤: tags: , ,

一、緣起

永平年間一天夜裡,東漢明帝劉莊夢見一位金色神人,頭頂有著有如太陽般的白色光環,身高約一丈六尺,從空中飛來,在宮廷裡大放光芒。隔天他便召集群臣解夢。

那時擔任司馬的大臣傅毅稟奏道,大約在一千年前,西方的天竺國(如今的印度)有一位得道者,人稱佛陀,出世當晚西方的天空出現五色祥光。那時的周昭王感到奇特,便詢問大臣們,其中太史公蘇由啟奏周昭王,是西方有聖人出世,他的義理將在一千年後傳到我國。周昭王於是下令將此預言刻在一塊大石碑上,樹立在南門外的天祠前,留給後人。此時正巧已過一千年,因此,陛下夢見的可能就是佛陀。

漢明帝於是派了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十八人出使天竺,尋求佛法。眾人跋山涉水,歷盡艱辛,終於在天竺國遇到了雲遊四方、以弘揚佛法為志的攝摩騰與竺法蘭兩位僧人。

二、攝摩騰與竺法蘭

攝摩騰,天竺國僧人。熟習各種大、小乘佛教經典,早先在一個附屬天竺的小國宣講《金光明經》時,該國正遇上敵國侵犯邊境,攝摩騰認為經上說:「能講解此經的人,為地神所庇護,能夠使他所在的地方安定快樂。」於是他毫無畏懼地前往敵國勸和,促使兩國恢復友好邦交,攝摩騰也因此名聲遠播。

竺法蘭,也是天竺僧人。他誦讀過數萬章經、論方面的典籍,專門教導天竺學者們這些經典。當時他與攝摩騰在到各地洪揚佛法的志向上很投合,便與攝摩騰隨著蔡愔等人,帶著佛教經典,越過遼闊的沙漠來到了中國。

兩位僧人來到中國後,漢明帝在雒陽(今洛陽)城西雍門外為他們建了一處精舍,使他們能夠在此居住並安心翻譯。他們當時一共翻譯了五部經典:《十地斷結》、《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以及《四十二章經》。其中四部皆已佚失,只有《四十二章經》相關經文保存到現在,大約有二千餘字,《四十二章經》也就成了中國最早翻譯出的佛教經典。

而他們所住的精舍,因為他們所翻譯的經典是用白馬背回來的緣故,後來就改稱白馬寺,並聞名於世。

關於竺法蘭還有一件很奇特的事。過去在漢武帝時,曾開鑿昆明池,在湖底挖到了一些黑灰,人們覺得很奇怪,武帝就問了東方朔。東方朔答曰:「不知道,但可以問問西域來的人。」這件事一直沒有確切答案。後來因為竺法蘭到了當地,有人想起此事,就問了他。竺法蘭回答說:「過去世界毁滅之時,曾有烈火焚燒,那些黑灰就是大火燃燒後的產物。」百年之後,東方朔的話因此得到了驗證。

後來佛教的教義便逐漸在東土流傳開來,並盛極一時。

——資料來源:《高僧傳》@*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金農《山僧叩門圖》
    南北朝時有個僧人叫杯渡,也叫「杯度」,因為他常常乘著木杯渡水,所以得名。沒有人知道他的俗家名字。
  • 法顯,俗姓龔,約公元337年生於今天的山西臨汾,當時叫平陽,平陽郡屬羯族人創建的後趙統治,羯族人都崇尚佛教。
  • 隋朝開國皇帝叫楊堅,諡號隋文帝。他的父親楊忠因幫助宇文覺建立了北周政權,官爵升至柱國,封隨國公。楊堅成年後,亦在北周掌握重權。
  • 唐朝僧人釋僧伽,俗家姓何,出生在蔥嶺以北的何國。年少時,他就出家為僧,並發誓要遊歷四方。唐高宗龍朔元年,僧伽南下遊化。第二年,他從玄奘法師西行求法出境之處別迭里山口進入大唐王朝,從涼州出發,經過洛陽,抵達了江表,最終停在了吳郡嘉禾的靈光寺。當地是水鄉,民眾依靠打漁為生。僧伽就教化他們莫要殺生,應尋找其它生活之道。很多人聽了他的勸告後,轉而從事他業。
  • 大唐玄宗時期,長安有三位來自印度的高僧,即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合稱為唐朝「開元三大士」,他們皆有神跡流傳於世。本篇就說一說金剛智。
  • 大唐玄宗時期,長安有三位密宗高僧,即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合稱為唐朝「開元三大士」,他們皆有神跡流傳於世。在這三位高僧中,唯有不空和尚歷經玄宗、肅宗和代宗三朝。
  • 有宋一代風雅無雙,才子才女更是風華絕代。即使在動盪的末世,仍然出了一位濁世佳人張玉娘,其文采可與清照齊名,其德行遠追班昭遺風。她如幽蘭白雪高潔,在韶華芳齡仙逝,走過了短暫卻才情雙絕的傳奇人生。
  • 慶忌一驚,回頭用手揮向要離,沒揮中;再揮手又落空;第三次一揮,慶忌揪住了要離的頭,接著按入水中,再提起放在自己的膝上,慶忌說,「你竟敢動矛來傷害我!」
  • 椒丘訢一聽,沉默片刻後,嘆了口氣,扔下了手中的劍,對要離說,「過去,從來沒有人敢輕視我的勇猛。要離,你的勇敢超過我之上,你才是真正的天下壯士。」
  • 岳陽大觀
    從明朝永樂三年開始,鄭和7次奉命下西洋,航程橫跨十萬餘里,時間跨越28年。在海上,鄭和的船隊風帆高張,日夜不停穿越於狂濤之間,他們為何能夠如履平地般一次又一次完成歷史的大使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