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慧姐話中醫 智慧來養生

【慧聊養生】安倍首相辭職 中醫如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中醫如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慧聊養生/視頻截圖)
人氣: 551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0年09月10日訊】2020年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潰瘍性結腸炎復發,第二次宣布辭職。這令很多人感到震驚,到底什麼病這麼嚴重?醫療界怎麼也沒有解決的好辦法?

潰瘍性結腸炎是慢性結腸炎症,主要症狀就是腹痛、腹瀉。患者常有嚴重的腹部絞痛、強烈的便意及直腸痙攣性疼痛。症狀在夜晚並不減輕。嚴重時每天排便次數可達十幾次,或數十次,可為水樣便、黏液或膿血便。

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Shutterstock/大紀元合成)
腹痛。(Ljupco Smokovski/Shutterstock)

患者異常痛苦

安倍病情嚴重時一天要跑30次廁所。外出活動時,工作人員要先行確定路線,特別是途中廁所的位置。國會開會時他也是頻繁中途離開,經常是發言人發問卻屢次找不到他人在哪裡。

安倍自己訴說,「經常發生強烈的便意,但因為不能中途停下來,所以只能強行忍耐,很多時候忍得渾身是汗,異常痛苦。」

中西醫的認識

潰瘍性結腸炎症狀明顯,但病因尚不明確,有人認為與免疫功能缺陷及遺傳素質有關,但臨床上認為與環境因素有關,比如情緒緊張焦慮、心情抑鬱、過度勞累、生活不規律等。

焦慮及緊張情緒能引起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使得腸道運動失常、血管收縮,從而導致腸壁組織出現炎症及潰瘍。

從中醫的角度看,「痛責之肝,瀉責之脾」,也就是說腹痛是肝氣鬱結所致,腹瀉是脾氣虛弱的表現,這是潰瘍性結腸炎很常見的一類證型。

安倍的發病過程也印證了這一點。

安倍自己說,他在17歲高三時第一次出現腹痛、腹瀉、便血的症狀。每當臨近期末考試時,他就會感到壓力而出現這些症狀。

此後,幾次嚴重的復發分別是:在大學畢業剛工作時,1996年在壓力下參選時,1998年在國會任職期間,以及2006年第一次當選首相後。

這次疾病復發除了多年來執政的壓力,應對大規模的疫情爆發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Tomohiro Ohsumi/Getty Images)

安倍年少出現症狀,看來脾胃相對虛弱,加之緊張和壓力,肝氣不得舒緩,氣機阻滯,不通則痛,出現腹痛。而肝與脾的關係是,肝臟出現問題就會傷及脾臟,最終導致脾虛水濕不化,下注大腸,而為泄瀉。

反覆發作,脾氣越來越虛,但壓力卻越來越大,肝氣更加不暢,再傷脾氣,導致惡性循環。

有報導,近一段時間以來,安倍臉色不好,很疲憊。

安倍今年66歲,病程40多年,一直接受西醫正規治療,嘗試各種新藥,據說也試過最新的糞便療法,即從健康人糞便中採得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腸道內,但仍沒能控制病情。幾十年來,他一直與痛、瀉兩2個症狀相伴。

痛瀉要方

中醫對於肝鬱脾虛型的腹痛、腹瀉,正好有一個現成的古方──痛瀉要方,專門治療一腹痛就泄瀉的病症。

這也是中醫的一個經典藥方,古書中記載它的功效是「治痛泄」。方子不大,只有四味常用藥:白朮、白芍、陳皮、防風,卻能收到很好的療效。不同朝代、不同醫書都記載了這個小方子,早在元代就有了記載,這說明這個小方被歷代醫家所認可,確實有可靠的療效。

痛瀉要方。(慧聊養生/視頻截圖)

西醫最早在1875年,有2個醫生提出了這個病症,到1903年,他們將它命名為潰瘍性結腸炎。1973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其命名為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全球開始對其進行研究,探索治療方法。

中醫針對這類病症,有許多藥方,也包括這個痛瀉小方,還有一些外用藥,比如用中藥灌腸、錫類散等。我們的先祖真的是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這個方子不只針對結腸炎引起的腹痛、腹瀉,還可以治療腸易激綜合徵。這個病的特點也是突然腹痛、腹瀉,甚至絞痛,馬上要去衛生間,有時連續瀉幾次,或好幾天。

患者通常自己找原因,如吃的不合適了(辣的、奶製品、涼菜、冰箱裡的食物),風吹了,受涼了(空調),傍晚天氣轉冷沒有及時加衣服,更多的是說不上什麼原因。通常稱這種患者體質為玻璃肚,與脾氣不足有關。

情緒對病情也有影響。研究發現,這類患者的焦慮、抑鬱發生率高於常人。工作、學習緊張,擔心什麼事情的時候,病情就容易發作。很多患者懷疑腸道裡長東西了,反覆做腸道檢查,但每次檢查結果都正常。

這些病人中有一類就屬於肝鬱脾虛,是痛瀉要方的治療證型。

幫助安倍們擺脫煩惱

潰瘍性結腸炎發展成腸癌的可能性高於正常人群,這也是令安倍及家人擔心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儘早控制、扭轉這個疾病的進程至關重要。而在巨大的中醫寶庫中,像痛瀉要方這樣的小方子也許就能幫到患者,讓許許多多安倍們擺脫痛瀉的煩惱。

最後提醒一下,如果想服用中藥治療,應找專業醫生,不要自己對症下藥。

觀看更多【慧聊養生】視頻

責任編輯:趙明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