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大家】系列: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鄭光祖

【元曲大家】名聞天下、聲震閨閣的鄭光祖

作者:蘭音
南宋 劉松年(傳)繪 《山館讀書圖》局部。 (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92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元曲四大家關、馬、白、鄭,其中鄭光祖是後起之秀,唯一一位元雜劇後期的代表作家。元曲的發展,也有個自盛而衰的過程,總體上來說,元朝初期的作家成就要高於後期,因此四大家的人選也多集中在早期文人。

不過鄭光祖一點不比前輩遜色,幾乎要搶了元人之最關漢卿的地位。特別在明代,有人就非常推崇鄭光祖,比如戲曲理論家何良俊就分析道:「馬之辭老健而乏滋媚,關之辭激厲而少蘊藉,白頗簡淡,所欠者俊語。當以鄭為第一。」(《四友齋叢書》)

當然這番論述僅是一家之言,不過從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鄭光祖卓越的藝術成就,才會讓後世尊為元朝文壇巨擘,甚至是元曲第一人。

戲曲界的老先生

和大多數元代文人相似,鄭光祖留下的故事非常少,若不是載入《錄鬼簿》,恐怕鄭光祖真的要湮沒於歷史,默默無名了。我們今天大概知道,鄭光祖字德輝,是平陽襄陵人(今山西境內),早年習儒為業,後來在杭州做了一名小吏。

鄭光祖與同病相憐的文人、多才多藝的伶工傾心相交。圖為元曲演出壁畫。(公有領域)

區區一名小吏,自然無法像他的名字那樣光宗耀祖。而且鄭光祖性格方正耿直,不輕易與人結交,因而官場上的人大多瞧不起他,他一輩子也沒什麼升遷的機會。不過鄭光祖並非不通人情世故,只是為人處事有自己的道德準則,不屑做那些阿諛逢迎之事。

鄭光祖真正的好友,在文壇、在劇場,與同病相憐的文人、多才多藝的伶工傾心相交。鄭光祖對於知己良朋,才是真心相待,情深義濃,如《錄鬼簿》所說:「久則見其情厚,而他人莫之及也。」

不知他是否像關漢卿那樣,偶爾登台演繹雜劇,但鄭光祖也經常和他們一起鑽研曲詞、唱功、表演等技藝,得到梨園界的由衷敬服,被尊稱為「先生」。在他生活的年代,人們提起「鄭老先生」,不必道名號,誰都知道說的是鄭光祖。其聲名之盛可見一斑。

別看老先生在官場上人緣不佳,他可是有許多真朋友的。據《錄鬼簿》載,鄭光祖去世後,火葬於杭州靈芝寺,很多人都來弔唁,各有詩文。古人重視葬禮,都希望入土為安,鄭光祖卻是草草火葬,可見其身世困頓落寞;而他得眾人送葬,為他憑弔賦詩,又見其身後哀榮無限,勝卻人間無數。

他所生活的時代,元曲經歷了大師輩出的繁盛時期,散曲、雜劇都日臻成熟。鄭光祖站在眾位巨人的肩膀上,以落魄文人的身分投身創作,卻完成了許多曲詞優美、感情深摯的傑作,促成了元曲在後期的輝煌。

隱逸志 羈旅愁

在今天,鄭光祖存世的作品主要有小令六支、套數兩套和五部雜劇,其中以《倩女離魂》《王粲登樓》最為知名。他的散曲數量不多,卻涉及到主要的元曲題材,也從側面展現了他的人生經歷和豐富的內心世界。

鄭光祖從山西到江南做官,最後客死他鄉,可說是一生飄零,因而羈旅愁思也是他生命中的一大主題。圖為元 趙孟頫、趙雍、趙麟,《吳興趙氏三世人馬圖》卷(趙麟部分)。(公有領域)

元曲最常見的是嘆世隱逸主題。鄭光祖官場上摸爬滾打,既不願摧眉折腰事權貴,又無法實現儒者治國平天下之志,萬般失意下便生出隱世之心。如小令《塞鴻秋》,他在第一段就讚頌了陶淵明看破世情、辭官歸隱的超然之舉,「除彭澤縣令無心做,淵明老子達時務。」陶淵明也是元人作品中出現頻率很高的人物,鄭光祖亦借古人事蹟,表達自己的心志。

再看末段:「金谷園那得三生富,鐵門限枉作千年妒。汨羅江空把三閭污,北邙山誰是千鍾祿?想應陶令杯,不到劉伶墓。怎相逢不飲空歸去。」前四句一句一典,金谷園是西晉石崇的花園,以豪奢著稱,代表財富;鐵門限就是鐵做的門檻,用來阻擋陰間鬼魂,以期延長壽命,代表長壽;汨羅江指三閭大夫屈原含恨沉江之事,代表忠君理念;北邙山上多是王公貴族的墓地,這些墓主生前皆尊享千鍾粟,代表顯貴。

鄭光祖將世人追求的四大美好事物——富、壽、忠、貴全面否定,這也是他在仕途受挫、報國無門的困境下,深感人生短促,榮華富貴稍縱即逝而引發的感慨,他更為自己和其他忠良賢士遭到貶抑的現實,深感失落、憤懣和嘆惋。

曲詞的最後三句,是作者再次闡發他的人生選擇,要向陶淵明、劉伶那樣遠離紅塵,詩酒自娛。若是知音相逢,一定要和他狂歌痛飲,攜手歸隱,今生今世才不虛此行。這三句格調轉向豪宕,表現了作者看淡世間執念,灑脫曠達的情懷。

弊裘塵土壓征鞍,鞭倦裊蘆花。弓劍蕭蕭,一竟入煙霞。動羈懷:西風禾黍,秋水蒹葭。千點萬點,老樹寒鴉。三行兩行,寫高寒,呀呀雁落平沙。曲岸西邊,近水渦、魚網綸竿釣艖。斷橋東下,傍溪沙、疏籬茅舍人家。見滿山滿谷,紅葉黃花。正是淒涼時候,離人又在天涯。

鄭光祖從山西到江南做官,最後客死他鄉,可說是一生飄零,因而羈旅愁思也是他生命中的一大主題。他有一首《蟾宮曲·遊子》,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繪了西風秋水、老樹寒鴉、雁落平沙、斷橋茅舍、紅葉黃花等景致,構成一幅內容豐富、色彩穠麗的深秋圖卷。

一人一馬在旅途中獨行。由於生活的不順遂,作者總是在追尋、在漂泊,這並不是他第一次背井離鄉了。這一路走來,征塵不斷,彷彿壓得馬鞍更沉重了,人也懶得揮鞭趕路。因為他知道,人生的漂泊之旅沒有盡頭,這一片醉人的秋景只能加重他心中的悲愁。而他也只能慨嘆一聲:「離人又在天涯!」

倩女離情 芳魂相隨

鄭光祖是寫情的高手,散曲尚且情感沉鬱,筆下的雜劇更是感人至深。他也是文采派的代表,其劇作和散曲,文詞秀麗,音律婉諧,頗受後世愛賞。《太和正音譜》用極為華美的比喻來稱讚他:「鄭德輝之詞,如九天珠玉。其詞出語不凡,若咳唾落乎九天,臨風而生珠玉,誠傑作也。」

倩女沿著河堤而行,岸邊莎草霜降,不僅路滑,還濕了紗裙羅襪。圖為明 張靈繪 《招仙圖》局部。(公有領域)

他的才子佳人劇《倩女離魂》,塑造了一位忠貞不渝、超越生死的閨秀張倩女。這個故事取材於傳奇《離魂記》,講述了張倩女和書生王文舉本有婚約,書生因無功名而遭到張家悔婚,只得進京赴考。倩女在家中相思成疾,靈魂卻追隨書生而去,直到書生狀元及第和他一同還家,倩女的靈魂與身體合而為一,兩人正式成婚,皆大歡喜。

這部劇最大的亮點,乃是「離魂」的巧妙構思,它打破時空的侷限,最大限度地展現這段淒美情緣。其中第二折,就集中展現了這段富有奇幻色彩的情節,講述了倩女魂魄月夜追趕書生的過程。月色朦朧,江水泠泠,倩女飄飄渺渺,跋山涉水追趕到此。

此時的倩女,既有新奇之感,也有獨行之憂。幾段曲詞,惟妙惟肖地刻劃出倩女複雜微妙的心理:

[調笑令] 向沙堤款踏,莎草帶霜滑。掠濕湘裙翡翠紗,抵多少蒼苔露冷凌波襪。看江上晚來堪畫,玩水壺瀲灩天上下,似一片碧玉無瑕。

[禿廝兒] 你覷遠浦孤鶩落霞,枯藤老樹昏鴉。聽長笛一聲何處發,歌欸乃,櫓咿啞。

[聖藥王] 近蓼窪,䌫釣槎,有折蒲衰柳老蒹葭。傍水凹,折藕芽,見煙籠寒水月籠沙,茅舍兩三家。

倩女沿著河堤而行,岸邊莎草霜降,不僅路滑,還濕了紗裙羅襪。她自述匆匆趕路的艱辛,展現出嬌怯少女離家遠行時,對前途迷茫悽苦的心境,以及堅毅不拔的性情。她的魂魄脫離了身體的束縛,這個奇特的經歷帶給她全新的體驗。一路走來,倩女也忍不住觀賞從未見過的景致。她舉頭仰望,看到月光映在江面上,天水交相輝映,猶如無瑕碧玉一般。她忍不住陶醉在瀲灩如畫的景致中,而這也正是她純潔心靈的寫照。

第二、三段繼續描寫蕭疏的秋景,渲染幽迷淒清的氛圍。倩女遠眺江面,看到的是落霞、孤鶩、枯藤、老樹、昏鴉之物,首二句化用前人詞句,更添蘊藉典雅之美。突然,一聲長笛無端響起,在靜謐的江邊月色下,顯得更加幽怨悽愴。倩女耳邊,又響起棹歌和搖櫓聲,生動地襯托出她內心張皇不安、飄搖不定的狀態。

漸漸地,倩女走到書生泊船的江邊,看那近處,衰柳蒹葭,寒水煙沙,零星幾處人家,皆是凋零衰敗的景象,更讓人感到孤獨迷茫。這些景物描寫,與倩女悽楚孤寂的心境渾然相融,營造出迷濛冷寂的情境,又不失淡雅清麗之風,讀來讓人如親歷其境。後人評價此劇「酸楚哀怨,令人斷腸」,也正因如此,倩女的形象才如此深入人心,鄭氏劇作才有名聞天下、聲震閨閣的轟動效果。

名士登樓愁更愁

魏晉時期,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登樓作賦而名垂千古。鄭光祖把這位風流名士的事蹟加以改編,完成了一部頗具自傳性質的雜劇《王粲登樓》。這部劇採取文人發跡的敘事模式,講述王粲才高傲慢,丞相蔡邕有心磨練他,故意多次羞辱刁難。後來王粲投奔劉表亦不得重用,滯留荊州,因而登樓遣懷。最後他的萬言書得皇帝賞識,被封為大元帥,王粲又和蔡邕消除誤會,和蔡女結為連理。

王粲投奔劉表亦不得重用,滯留荊州,因而登樓遣懷。此為《黃鶴樓圖》,元 夏永繪。(公有領域)

這部劇在情節、結構方面無特別之處,然而曲詞工麗典雅,氣概爽烈慷慨,對人物心理描寫非常生動傳神,仍然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以第三折登樓作賦的內容為例,王粲處處碰壁,才志不得伸展,因而心灰意冷,和賢士許達登上風月樓排遣愁懷。哪知登高後,浩渺江景反而勾起思鄉之情。王粲進而聯想到,自己蹉跎歲月,壯志難酬,不禁悲從中來。

作者用幾段曲詞,抒發王粲遊子飄零的鄉情:

[迎仙客] 雕簷外紅日低,畫棟畔彩雲飛,十二欄干欄干在天外倚。(許達云)這裡望中原,可也不遠。(正末唱)我這裡望中原,思故里,不由我感嘆酸嘶。(帶云)看了這秋江呵,(唱)越攪的我這一片鄉心碎。

[紅繡鞋] 淚眼盼秋水長天遠際,歸心似落霞孤鶩齊飛,則我這襄陽倦客苦思歸。我這裡憑欄望,母親那裡倚門悲。(許達云)仲宣,既如此感懷,何不早歸故里? (正末云)吾兄怕不說的是哩! (唱)爭奈我身貧歸未得。

[普天樂] 楚天秋,山疊翠,對無窮景色,總是傷悲。好教我動旅懷,難成醉。枉了也壯志如虹英雄輩,都做助江天景物淒其。(云)老兄,小生有三樁兒不是。(許達云)可是那三樁兒不是? (正末云)是這氣這愁和這淚。 (許達云)氣若何? (正末唱)氣呵做了江風淅淅。(許達云)愁若何?(正末唱)愁呵做了江聲瀝瀝。(許達云)淚若何?(正末唱)淚呵彈做了江雨霏霏。

第一支曲,描寫王粲登上風月樓,欣賞到的壯麗景色,然而雕梁畫棟、十二欄干,卻讓他忍不住眺望故鄉。再看那奔流的江水,更是牽動思鄉之心,讓人心碎欲絕。這一筆法,不僅寫出江水氣勢,更襯托他激烈澎湃的愁緒。

接下來,王粲細說鄉情,以及漂泊在外的無奈。他這邊淚眼望穿、歸心似箭,而家中老母此時也在焦急地期盼團聚。但是他功名未就,辜負母親厚望,無顏就這樣落魄地回家。而那秋江景色,無一不是他淒楚心情的寫照:淅淅江風是鬱鬱不平之氣,瀝瀝江聲是思鄉情切之愁,霏霏江雨更是他流不盡的千行淚。

這三支曲子,在藝術境界上完全不遜於王粲本人的《登樓賦》,劇中的王粲即眼前景、唱心中情,滿腔鬱悶苦恨之情痛快淋漓地躍然紙上。鄭光祖同樣是請古人為自己代言,道出自己身貧不敢歸、有志不獲聘的複雜心理,而這也最能引發後世失意文人的情感共鳴。

點閱【元曲大家】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宋、金、元時期音樂文化的發展以市民音樂的勃興為重要標誌,較隋唐音樂得到更為深入的發展。隨著都市商品經濟的繁榮,適應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遊藝場"瓦舍"、"勾欄"應運而生。
  • 元朝除了為後世留下了雜劇、散曲和南戲(傳奇)外,還留下了一些優秀的史詩。比如藏族民間說唱體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就是在元朝寫就的。當時在全國廣泛流傳。還有《密勒日巴傳》,作者署名是後藏瘋人海如嘎,成書約在13世紀後期,主要描寫僧人密勒日巴的一生。
  •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卒年不詳。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號稱元代四大雜劇家之一。據學者考證,鄭光祖一生寫過18種雜劇劇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瑣倩女離魂》、《芻梅香騙翰林風月》、《醉思鄉王粲登樓》、《輔成王周公懾政》、《虎牢關三戰呂布》等。
  • 白樸字仁甫,一字太素,號蘭穀,出身金朝的官僚家庭,其父親白華,是仕金樞密院判官,也是著名文士。白樸處於動盪的年代,蒙古軍攻南京(今開封)時,父親隨哀宗奔歸德,母親被擄送往蒙古軍中,當時白樸年甫七歲,由父親的好友元好問收養,元好問視如已出。
  • 自孟子道出「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千古名言,其剛正、博大的氣魄深受歷代文人仰慕。他們甚至化用這句話為名取字,時時激勵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還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學大家——張養浩。
  • 作為名臣,張養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為文學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對張養浩的了解,大概就是從那首《山坡羊·潼關懷古》開始的。
  • 背井離鄉的人,總不免生出天涯之嘆。這份濃郁的鄉愁如何排遣,是飲一杯濁酒,還是灑兩行熱淚?元朝的失意文人,卻飽蘸筆墨書寫一支小令,僅僅二十八字卻成為一篇千古絕唱。
  • 如果馬致遠僅以清麗典雅的散曲,就成為元曲第一人,恐怕不能令人信服。他在元曲的雜劇領域,同樣取得了顯著成就。據史料記載,馬致遠共創作雜劇十五種,傳世七種。這些戲曲,也有鮮明的馬氏風格,成為後人學習的範本、評讚的經典。
  • 關於馬致遠的評贊,最詩意的一段是:「萬花叢里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四方海內皆談羨。戰文場、曲狀元,姓名香、貫滿梨園。」這是元末雜劇家賈仲明為他作的輓詞,馬致遠的兩大美稱——馬神仙、曲狀元都是出自這首詞,足見影響力之大。
  • 俗語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文學藝術領域,要想評選出個名次或是第一人,都是極為困難的事情。比如元曲四大家的甄選,在歷史上就爭議頗多。不過對於誰是元曲作家中的魁首,大抵無異議,此人正是譽滿天下的關漢卿。
評論